滇池环湖截污体系农业农村污水最优截留率研究
发布时间:2023-02-23 10:02
为达到规划的滇池水质目标,“九五”至“十三五”期间在滇池流域构建起了从源头控制到末端截污的环湖截污治污体系,其设计目标之一为对农业农村污水截留率达30%,目前已从理论上获得验证。为了最大限度减少进入滇池污染负荷,以30%农业农村污水截留率为基础建立可实现高效截流井进行自动化控制、雨季截污干渠溢流污染负荷最小化运行、污水处理厂和水质净化厂的联合调控运行的智能化平台。考虑到污水截留率30%的目标制定是基于对污染物负荷量、处理设施处理能力以及水体自净能力的定量分析,没有考虑本区域特定的水质水量特征以及环湖截污干渠可能发生溢流而导致农业非点源污染负荷流入滇池的可能,因此本论文拟重点针对适当的截流井启闭控制模式,在对研究区域的水质水量进行模拟的基础上,研究从截流井和截污干渠溢流进入滇池的最小污染物负荷多对应的最优截留率。本论文研究成果不仅可为智能化平台的高效运行提供有效支撑,同时也为类似截留设备的设计提供依据,并对科学、准确测算农业农村污染源的污染物进入水体的实际负荷量,进一步改善滇池水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首先根据实测降雨径流数据,对现状截污工程体系是否满足农业农村污水截留率30%的目标进行实...
【文章页数】:11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非点源污染负荷估算方法现状
1.1.2 农业农村非点源污染控制现状
1.1.3 水量截留率研究现状
1.1.4 农业农村非点源污染负荷入湖系数现状
1.2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1 课题研究背景
1.2.2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课题研究内容
1.3.2 本文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域概况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监测点位的选择
2.3 实验方法
2.4 数据处理方法
3 滇池东岸环湖截污系统农业农村污水截留率30%验证
3.1 研究区域两场降雨的农业农村污水截留率验证
3.2 1995-2009 年的农业农村污水年均截留率
3.3 本章小结
4 农业农村污水最优截留率研究
4.1 流量与TP通量相关性分析
4.2 截流井处控制模式的选择
4.2.1 基于TP浓度阈值控制模式的污染物截留能力分析
4.2.4 基于TP通量阈值控制模式的污染物截留能力分析
4.2.5 截留方式的确定
4.3 农业农村污水最优截留率研究
4.3.1 干渠无控制模式排水能力分析
4.3.2 基于TP浓度阈值控制模式
4.3.3 重现期对最优截留率的影响
4.3.4 雨峰系数对最优截留率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滇池流域农业农村非点源污染入湖系数
5.1 农业农村非点源污染负荷排放量
5.1.1 农村生活源
5.1.2 农业生产源
5.1.3 校核农业农村非点源污染负荷排放量
5.1.4 小结
5.2 典型降雨年的农业农村非点源污染负荷入湖系数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B.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C.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本文编号:3748319
【文章页数】:11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非点源污染负荷估算方法现状
1.1.2 农业农村非点源污染控制现状
1.1.3 水量截留率研究现状
1.1.4 农业农村非点源污染负荷入湖系数现状
1.2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1 课题研究背景
1.2.2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课题研究内容
1.3.2 本文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域概况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监测点位的选择
2.3 实验方法
2.4 数据处理方法
3 滇池东岸环湖截污系统农业农村污水截留率30%验证
3.1 研究区域两场降雨的农业农村污水截留率验证
3.2 1995-2009 年的农业农村污水年均截留率
3.3 本章小结
4 农业农村污水最优截留率研究
4.1 流量与TP通量相关性分析
4.2 截流井处控制模式的选择
4.2.1 基于TP浓度阈值控制模式的污染物截留能力分析
4.2.4 基于TP通量阈值控制模式的污染物截留能力分析
4.2.5 截留方式的确定
4.3 农业农村污水最优截留率研究
4.3.1 干渠无控制模式排水能力分析
4.3.2 基于TP浓度阈值控制模式
4.3.3 重现期对最优截留率的影响
4.3.4 雨峰系数对最优截留率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滇池流域农业农村非点源污染入湖系数
5.1 农业农村非点源污染负荷排放量
5.1.1 农村生活源
5.1.2 农业生产源
5.1.3 校核农业农村非点源污染负荷排放量
5.1.4 小结
5.2 典型降雨年的农业农村非点源污染负荷入湖系数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B.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C.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本文编号:37483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qiuzhijiqiao/374831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