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性石墨相氮化碳光催化及协同过碳酸钠降解亚甲基蓝
发布时间:2023-04-25 03:04
印染废水排放量大,是当前最主要水体污染之一,未经处理的印染废水排放导致的环境问题亟待解决。本文主要围绕石墨相氮化碳改性、协同过碳酸钠方面降解印染废水进行试验研究,以亚甲基蓝(MB)为目标污染物。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以尿素为前驱体,磷酸氢二胺为磷源,通过热缩聚法、热剥离法制备出磷掺杂石墨相氮化碳纳米片(PS-CN),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对样品的表面及结构进行表征。在模拟太阳光的条件下利用PS-CN降解MB,考察了催化剂投加量、热剥离时间、溶液p H、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条件对MB降解效果的影响。当MB浓度为30mg/L,PS-CN投加量为1.0g/L时,反应60min,MB降解率为92.4%。2.以三聚氰胺为前驱体,通过热缩聚法制备石墨相氮化碳,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对样品的表面及结构进行表征。采用g-C3N4协同过碳酸钠(SPC)降解MB,考察SPC投加量、g-C3N4投加量、反应温度、溶液初始p H、反应时间等条件对MB降解效果的影响...
【文章页数】:7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印染废水的来源与危害
1.2 印染废水的处理方法
1.2.1 物理法
1.2.1.1 吸附法
1.2.1.2 膜分离法
1.2.1.3 气浮法
1.2.2 化学法
1.2.2.1 混凝法
1.2.2.2 电化学法
1.2.2.3 光催化氧化法
1.2.2.4 臭氧氧化法
1.2.2.5 Fenton氧化法
1.2.3 生物法
1.2.3.1 好氧处理法
1.2.3.2 厌氧处理法
1.2.4 小结与展望
1.3 光催化反应的现状
1.3.1 光催化的基本原理
1.3.2 光催化反应的影响因素
1.3.3 光催化反应在环境中的应用
1.4 石墨相氮化碳的研究现状
1.4.1 石墨相氮化碳的结构与性质
1.4.2 石墨相氮化碳的制备
1.4.2.1 热缩聚法
1.4.2.2 溶剂合成法
1.4.2.3 固相合成法
1.4.2.3 电化学沉积法
1.4.3 石墨相氮化碳的改性方法
1.4.3.1 形貌调控
1.4.3.2 元素掺杂
1.4.3.3 半导体复合
1.4.3.4 贵金属沉积
1.4.4 石墨相氮化碳在光催化领域的作用
1.4.4.1 光催化水制氢
1.4.4.2 降解有机污染物质
1.4.4.3 光催化还原CO2
1.5 过碳酸钠的概况
1.5.1 过碳酸钠的性质
1.5.2 过碳酸钠的用途
1.5.3 SPC催化氧化国内外技术研究
1.6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意义和技术路线
1.6.1 主要研究内容
1.6.2 研究意义
1.6.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实验方法、实验技术及表征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药品
2.1.3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表征方法
2.2.1.1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2.1.2 X射线衍射仪(XRD)
2.2.2 亚甲基蓝浓度测试方法
第三章 磷掺杂石墨相氮化碳纳米片光催化降解亚甲基蓝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磷掺杂石墨相氮化碳纳米片的制备
3.2.2 磷掺杂石墨相氮化碳纳米片光催化降解亚甲基蓝
3.2.3 分析方法
3.3 结果讨论与分析
3.3.1 各样品的SEM分析
3.3.2 各样品的XRD分析
3.3.3 不同磷掺杂量的g-C3N4对MB降解效果的影响
3.3.4 不同方式制备的g-C3N4对MB降解效果的影响
3.3.5 热剥离时间对MB降解效果的影响
3.3.6 溶液初始pH对MB降解效果的影响
3.3.7 反应温度对MB降解效果的影响
3.3.8 PS-CN-4h投加量对MB降解效果影响
3.3.9 反应时间对MB降解效果的影响
3.3.10 循环利用实验
3.3.11 自由基抑制实验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石墨相氮化碳协同过碳酸钠降解亚甲基蓝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石墨相氮化碳的制备
4.2.2 石墨相氮化碳活化过碳酸钠降解亚甲基蓝
4.2.3 分析方法
4.3 结果讨论与分析
4.3.1 样品的SEM分析
4.3.2 样品的XRD分析
4.3.3 不同体系对MB降解效果的影响
4.3.4 g-C3N4投加量对MB降解效果的影响
4.3.5 SPC投加量对MB降解效果的影响
4.3.6 温度对MB降解效果的影响
4.3.7 pH对MB降解效果的影响
4.3.8 反应时间对MB降解效果的影响
4.3.9 循环利用实验
4.3.10 自由基抑制实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磷掺杂石墨相氮化碳协同过碳酸钠降解亚甲基蓝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磷掺杂石墨相氮化碳的制备
5.2.2 磷掺杂石墨相氮化碳活化过碳酸钠降解亚甲基蓝
5.2.3 分析方法
5.3 结果讨论与分析
5.3.1 不同反应体系对MB降解效果的影响
5.3.2 不同磷掺杂量的石墨相氮化碳对MB降解效果的影响
5.3.3 P-CN投加量MB降解效果的影响
5.3.4 SPC投加量对MB降解效果的影响
5.3.5 温度对MB降解效果的影响
5.3.6 pH对MB降解效果的影响
5.3.7 反应时间对MB降解效果的影响
5.3.8 循环利用实验
5.3.9 自由基抑制剂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800572
【文章页数】:7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印染废水的来源与危害
1.2 印染废水的处理方法
1.2.1 物理法
1.2.1.1 吸附法
1.2.1.2 膜分离法
1.2.1.3 气浮法
1.2.2 化学法
1.2.2.1 混凝法
1.2.2.2 电化学法
1.2.2.3 光催化氧化法
1.2.2.4 臭氧氧化法
1.2.2.5 Fenton氧化法
1.2.3 生物法
1.2.3.1 好氧处理法
1.2.3.2 厌氧处理法
1.2.4 小结与展望
1.3 光催化反应的现状
1.3.1 光催化的基本原理
1.3.2 光催化反应的影响因素
1.3.3 光催化反应在环境中的应用
1.4 石墨相氮化碳的研究现状
1.4.1 石墨相氮化碳的结构与性质
1.4.2 石墨相氮化碳的制备
1.4.2.1 热缩聚法
1.4.2.2 溶剂合成法
1.4.2.3 固相合成法
1.4.2.3 电化学沉积法
1.4.3 石墨相氮化碳的改性方法
1.4.3.1 形貌调控
1.4.3.2 元素掺杂
1.4.3.3 半导体复合
1.4.3.4 贵金属沉积
1.4.4 石墨相氮化碳在光催化领域的作用
1.4.4.1 光催化水制氢
1.4.4.2 降解有机污染物质
1.4.4.3 光催化还原CO2
1.5.1 过碳酸钠的性质
1.5.2 过碳酸钠的用途
1.5.3 SPC催化氧化国内外技术研究
1.6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意义和技术路线
1.6.1 主要研究内容
1.6.2 研究意义
1.6.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实验方法、实验技术及表征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药品
2.1.3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表征方法
2.2.1.1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2.1.2 X射线衍射仪(XRD)
2.2.2 亚甲基蓝浓度测试方法
第三章 磷掺杂石墨相氮化碳纳米片光催化降解亚甲基蓝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磷掺杂石墨相氮化碳纳米片的制备
3.2.2 磷掺杂石墨相氮化碳纳米片光催化降解亚甲基蓝
3.2.3 分析方法
3.3 结果讨论与分析
3.3.1 各样品的SEM分析
3.3.2 各样品的XRD分析
3.3.3 不同磷掺杂量的g-C3N4对MB降解效果的影响
3.3.4 不同方式制备的g-C3N4对MB降解效果的影响
3.3.5 热剥离时间对MB降解效果的影响
3.3.6 溶液初始pH对MB降解效果的影响
3.3.7 反应温度对MB降解效果的影响
3.3.8 PS-CN-4h投加量对MB降解效果影响
3.3.9 反应时间对MB降解效果的影响
3.3.10 循环利用实验
3.3.11 自由基抑制实验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石墨相氮化碳协同过碳酸钠降解亚甲基蓝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石墨相氮化碳的制备
4.2.2 石墨相氮化碳活化过碳酸钠降解亚甲基蓝
4.2.3 分析方法
4.3 结果讨论与分析
4.3.1 样品的SEM分析
4.3.2 样品的XRD分析
4.3.3 不同体系对MB降解效果的影响
4.3.4 g-C3N4投加量对MB降解效果的影响
4.3.5 SPC投加量对MB降解效果的影响
4.3.6 温度对MB降解效果的影响
4.3.7 pH对MB降解效果的影响
4.3.8 反应时间对MB降解效果的影响
4.3.9 循环利用实验
4.3.10 自由基抑制实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磷掺杂石墨相氮化碳协同过碳酸钠降解亚甲基蓝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磷掺杂石墨相氮化碳的制备
5.2.2 磷掺杂石墨相氮化碳活化过碳酸钠降解亚甲基蓝
5.2.3 分析方法
5.3 结果讨论与分析
5.3.1 不同反应体系对MB降解效果的影响
5.3.2 不同磷掺杂量的石墨相氮化碳对MB降解效果的影响
5.3.3 P-CN投加量MB降解效果的影响
5.3.4 SPC投加量对MB降解效果的影响
5.3.5 温度对MB降解效果的影响
5.3.6 pH对MB降解效果的影响
5.3.7 反应时间对MB降解效果的影响
5.3.8 循环利用实验
5.3.9 自由基抑制剂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8005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qiuzhijiqiao/380057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