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畜牧业碳排放驱动因素及脱钩效应研究
发布时间:2023-06-02 04:25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趋势日渐凸显,由此引发了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物种多样化面临挑战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而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不断增加则是导致上述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正是基于此,气候变化问题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更是颁布了一系列纲领性文件以推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工作,其中在2018年10月所发布的特别报告中明确提出在2050年左右要达到“净零排放”。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各国亟需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发展、加快推进碳减排步伐。而畜牧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产业部门,在为人类提供日常生活所需的肉、蛋、奶等产品的同时,其生产过程也导致了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为此,畜牧业碳排放问题也吸引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加快推进畜牧业生产低碳转型已显得刻不容缓。作为畜牧业生产大省,湖北省在生猪、家禽以及特色动物养殖等方面都享誉全国,但由此引发的碳排放量也不容小觑。有鉴于此,本文将围绕湖北省畜牧业碳排放问题展开系统研究,以期为加快推进其畜牧业低碳生产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具体而言,本文首先在系统梳理已有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科学构建了测算指标体系并完成了对湖北省畜牧业碳排放量的有效测度,...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关于农业碳排放源与碳排放测算的研究
(二)关于农业碳排放驱动因素的研究
(三)关于农业碳减排政策建议的研究
(四)文献述评
三、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
(二)理论基础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技术路线
(三)研究方法
五、研究可能的创新
第一章 湖北省畜牧业碳排放测度及时空特征分析
第一节 畜牧业碳排放测算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畜牧业碳排放测算方法
二、数据来源与处理
第二节 湖北省畜牧业碳排放时序演变规律分析
一、碳排放总量分析
二、碳排放强度分析
三、碳排放结构分析
第三节 湖北省畜牧业碳排放空间差异分析
一、碳排放总量比较
二、碳排放强度比较
三、碳排放结构比较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湖北省畜牧业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分析
第一节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LMDI模型
二、数据来源与处理
第二节 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湖北省畜牧业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分解
二、各州市畜牧业碳排放驱动因素分解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湖北省畜牧业碳排放与其产业发展的脱钩效应分析
第一节 脱钩模型介绍与应用
一、脱钩弹性系数的计算方法
二、脱钩模型的具体构建
第二节 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湖北省畜牧业碳排放与其产业发展的脱钩关系分析
二、各市州畜牧业碳排放与其产业发展的脱钩关系及比较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促进湖北省畜牧业低碳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国内外畜牧业低碳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一、国内外畜牧业低碳发展的经验
二、国内外畜牧业低碳发展的启示
第二节 湖北省畜牧业低碳发展的对策建议
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827658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关于农业碳排放源与碳排放测算的研究
(二)关于农业碳排放驱动因素的研究
(三)关于农业碳减排政策建议的研究
(四)文献述评
三、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
(二)理论基础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技术路线
(三)研究方法
五、研究可能的创新
第一章 湖北省畜牧业碳排放测度及时空特征分析
第一节 畜牧业碳排放测算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畜牧业碳排放测算方法
二、数据来源与处理
第二节 湖北省畜牧业碳排放时序演变规律分析
一、碳排放总量分析
二、碳排放强度分析
三、碳排放结构分析
第三节 湖北省畜牧业碳排放空间差异分析
一、碳排放总量比较
二、碳排放强度比较
三、碳排放结构比较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湖北省畜牧业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分析
第一节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LMDI模型
二、数据来源与处理
第二节 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湖北省畜牧业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分解
二、各州市畜牧业碳排放驱动因素分解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湖北省畜牧业碳排放与其产业发展的脱钩效应分析
第一节 脱钩模型介绍与应用
一、脱钩弹性系数的计算方法
二、脱钩模型的具体构建
第二节 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湖北省畜牧业碳排放与其产业发展的脱钩关系分析
二、各市州畜牧业碳排放与其产业发展的脱钩关系及比较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促进湖北省畜牧业低碳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国内外畜牧业低碳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一、国内外畜牧业低碳发展的经验
二、国内外畜牧业低碳发展的启示
第二节 湖北省畜牧业低碳发展的对策建议
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8276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qiuzhijiqiao/382765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