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论文投稿 >

第一朵杏花 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5-11-03 09:54

第一朵杏花 教学设计


2、第一朵杏花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 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4、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落大意。能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学习,应以读贯穿课的全过程,以不同形式 的读引导学生感悟、积累和迁移语言。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

抓住 自学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的疑点,边 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难点 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 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五、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读通课文,学习最后一段,了解人物品质。 了解文章的脉络。 一、看图,激发阅读兴趣。 1、幻灯出示: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多美的杏花

呀! 你能用自己的话来描述眼前的杏花吗?我们还会想到什么诗句?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有谁留意过这样的问题:杏花何时开?第一朵杏花何时开? 板书课题:第一朵杏花 2、竺可桢爷爷就十分留意这些细致的问题,那么他是什么人?为 什么会这么做呢?从他的行为中,我们又能领悟到什么呢? 二、介绍竺可桢。 竺可桢:浙江人,中国气象学、地理学奠基人。他率先对台风、 季风、农业气候等进行研究,其中一些成果达到国际水平,这些研究 成果很多用来指导农业生产,有的用于天气预报。竺可桢特别重视调 查研究,他常年细心观察:哪天桃花开了,哪天柳絮飞了,哪天燕子 飞回了,哪天布谷鸟叫了,1974 年 2 月 6 日,他临终的前一天,病 危时,他还不忘作科学研究的记录,在病床上写写这天的天气情况: “气温最高零下 1℃,最低零下 7℃,东风 1-2 级,晴转多云。 ”当时 他已经不能亲自去观测温度,是根据气象局的报告记录的,所以还注 上了“局报” 两个字。他的研究成果,在今天乃至今后,都会在生 产和科学研究中长久地绽放光彩。 三、学习课文生字词,读通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每一个字,读通每一句话。 2.检查自学情况: (1) 出示词语读一读: 估计 掌握 绽开 一株 明媚 吹皱 兴冲冲 曾经 精确 仰起脸 郑

大概

规律



程度

顷刻间

(2)读好长句。 (课件出示) 四,出示课文最后一段: 竺可桢爷爷曾不止一次地说过: “我

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 ‘也许’这类 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代替观察。 ”竺爷爷正是通过常年的精确 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化的规律。 1、 读这段话思考: 你知道他为什么非要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 时间吗?(搞科学研究) 从这段话中,你看出了竺可桢爷爷哪些优秀的品质?(严谨认 真、一丝不苟、坚持不懈) 2、课文中的这个小故事正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这一精神品质。 五、自由读课文的 1-15 自然段,思考: 1、1-15 自然段可以分为几个大段?按什么顺序分?每段讲了什 么? 2、用几句连贯的话说说这个故事的内容。 3、读这两个大段,找一找:哪些内容可以看出竺可桢严谨认真、 一丝不苟、坚持不懈? 六、课堂作业: 1、书写习字册 2、摘抄课文中最后一段,再填写 1)写近义词郑重( ) 立即( )代替( )推断( )

3、 “精确“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竺可桢爷爷认为搞科学研究

应该_________________,而不能________________,从这里我们可以 看出他在科学研究上__________________的态度, 同时也让我们懂得 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成语来表现四季特征。春_ _________夏______________秋___________冬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 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课前准备:课件。 一、复习巩固,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接触到一个( )

的竺可桢爷爷。课文 1-15 自然段的小故事正是表现了人物的这一品 质。这堂课,我们接着学习这两个大段,哪些内容可以看出竺可桢严 谨认真、一丝不苟、坚持不懈? 二、讨论交流。 (一) 、第一大段中抓住以下内容: ▲“泛出”——杏花颜色并 不浓烈,说明刚开就被发现——细致 ▲“数了数”——不只是欣赏, 而是在细致观察。 “四朵”是杏花开放的数目,很准确。 “不同程度” 是说花开姿态不一,这么细微的差别都能发现——观察极其细致 ▲ “又来看花” ——是一种长期的行为——严谨认真, 坚持不懈 ▲ “弯 下腰来”——对孩子态度亲切 ▲“习惯地问杏花哪天开?”——一 直关心事物的细微变化——严谨认真、 坚持不懈 ▲ “第一朵哪天开? 明年你可要留心点”——严谨认真,坚持不懈,,不达目的不罢休

(二)学习第二部分 1、先自由回答:哪些内容可以看出竺可桢严谨认真、一丝不苟、 坚持不懈。 2、出示对话部分 这一天, 竺爷爷正在书房看书, 忽然听见窗外一个小孩子的声音: “竺爷爷!竺爷爷! ” 是谁喊得这么急?他赶忙走出书房,一看,

就是前院的那个孩子。 “什么事情啊?” “竺爷爷,杏花开啦! ” “什么时候?” 1) “刚才。 “是第一朵吗?” “是。 ” ”

这段对话很特别,没有提示语,你能准确把握人物的心

情来读好它吗? 2) 3) 再读,准确把握人物的对话语气。 如果硬要加上提示语,你会结合人物的心情和语气正确

填写吗?竺爷爷()地问: “什么事情呀?” 小孩子()地说: “竺 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地问: ” “什么时候?” 小孩子()地 说: “刚才。 竺爷爷()地问: ” “是第一朵吗?” 小孩子()地说: “是。 同桌讨论,归纳答案:奇怪、高兴、激动、自豪、半信半疑、 ” 肯定。 4) 思考:这里为什么不用提示语?(小孩急切想要告知竺

爷爷观察结果,竺爷爷急切想要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没有用 提示语,恰如其分地表现了两人急切的心态。 5、师述:从同学们的朗读中,不难听出竺爷爷和小孩子都非常 激动、非常兴奋。那王老师不禁要问小孩子为什么高兴?竺爷爷为什

么高兴?(小孩子是为自己终于完成了竺爷爷去年交给的任务而高 兴,竺爷爷是为自己终于弄清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而兴奋。 ) 6、除了对话部分,你还可以从哪里看出? 1)先试着回答。 2) 出示: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 阳光下的杏树,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多么美丽的杏花呀!竺爷 爷走回书房,打开笔记本,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清明节。 3)结 合加点的词语,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句式:我注意到___________ __,我是这样想的____词意或联想________, 这样写正表现了人物的_ ____________________三、总结课文,指导应用。 1、课文中只是他常年一丝不苟进行科学观察的一个小故事,但 是从这个小故事中,我们从竺可桢爷爷身上,受到了什么启发?今后 在学习上、生活上准备怎样做? 2、课文为什么用第一朵杏花为题?还可以只用其他的题目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 3、小结:正如竺爷爷所说的,他正是通过长年的精确观察,才掌 握了气候变花的规律。 [板书:精确观察] 师补充《竺可桢和自然日 记》 :竺可桢精确观察大自然: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 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笔记 本是大自然的缩影。 3、 再读读竺爷爷的话,加深体会。

四、课堂作业:

1、填空: 《第一朵杏花》主要讲了___竺爷爷记录第一朵杏花开 放时间的一个小故事___,表现了他____坚持不懈、一丝不苟___的科 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 ,才能(掌握事物 变化的规律) 。 2、改写句子。你怎么会不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呢?(改成陈述 句)时间飞快,转眼又是一年。 (改成比喻句)通过常年的精确观察。 掌握气候变化的规律。 (用关联词将两句合并) 3、 “时间像_____,转眼又是一年,春风吹_______柳梢,吹___了 小草,吹________了河水,吹____了杏树的花苞。 ”这段话中把时间 比作______________,这时运用了____________地修辞手法. 4、课文《第一朵杏花》中有这样一句话: “时间像飞箭,转眼又 是一年。 ”使人想到了成语________。我们还知道形容时间短的成语 有:________、____________。 5、 “我需要的是__________。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___________ _______这类字眼, 也不能用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表现了_ ________(谁)_________________的态度。 中午 一个

板书: 第一朵杏花 又是一年 常年精确观察 郑重记下

——坚持不懈、一丝不苟


第一朵杏花  教学设计

第一朵杏花 教学设计—学习资料共享网是一个在线免费学习平台、通过收集整理大量专业知识,职业资料、考试资料,考试复习指导,试题资料等给大家分享;同时提供学习互动交流;更好的帮助大家学习。

点击搜索更多“第一朵杏花 教学设计”相关的内容
下载《第一朵杏花 教学设计》



本文编号:217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qiuzhixinhan/217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123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