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之死:为何选择“自沉”
本文关键词:屈原之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屈原之死:为何选择“自沉”
2013-06-18 09:17 深圳新闻网 【字号: 】
纵观历史,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长河中,有很多著名文人都是以“自沉”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的。但人格认同并不代表历史认同,司马迁觉得屈原自沉汨罗江有点奇怪,楚国无容身之地,为什么不到别的国家呢。
屈原
纵观历史,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长河中,有很多著名文人都是以“自沉”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的。如屈原自溺汨罗江,王国维自沉昆明湖,老舍自尽太平湖,就连因“乌台诗案”被捕的苏东坡也险些成为其中的一员。文人之所以自杀,大多数情况是因为理想与现实相差太大,而心灵深处的失落感无法释放,在不断的挣扎中,由失望变成绝望,最后只能以死来获得解脱,屈原也是如此。“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说明屈原内心苦到了极致。由于历史的走势和时代的局限性,屈原对残酷的现实做了无畏的抗争,无可奈何地选择了悲剧化的人生道路。
按照常人的观点,“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楚怀王不听他的劝告,即使最终灭国,也不是屈原的事情。国家是他一个人的,让他自食恶果好了,何必自杀?可以想象,在战国时期,那个百家争鸣的年代,作为——个知识分子,也许今天还是赵国人,明天就可能成为秦国人了——一个地方待不下去了,可以待的地方还有很多。那个时候的国家不像现在,出入境都需要签证。既然这样,屈原为什么还要自溺汨罗江呢?
对于屈原的死,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说:“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沈(通“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
首先,同为文学家的司马迁,被屈原的文章中蕴含的深邃的哲理和炽烈的情感打动了,因而其情感认同和屈原不谋而合。这与司马迁类似于屈原的遭遇有关——司马迁作为士人与屈原同样深受政治的戕害,历经磨难,在政治斗争中处于绝对弱势地位,因而对屈原有着人格认同。但人格认同并不代表历史认同,司马迁觉得屈原自沉汨罗江有点奇怪,楚国无容身之地,,为什么不到别的国家呢。
如此,也不至于落得个“自沉”的下场。
来源: 新浪读书 编辑: 潘东
本文关键词:屈原之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24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qiuzhixinhan/42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