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气象防灾减灾体系10年覆盖城乡
嘉宾: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陈振林、计划财务司司长王邦中
记者:中国气象报、中国天气网、新华网 余晓芬 徐丽娜 许永丽
近日,中国气象局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了《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我国第一个由国务院批准的气象防灾减灾专项规划,是指导我国未来十年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人员伤亡率减少50%以上 经济损失占GDP比例降50%
记者:我国每年遭遇的气象灾害主要有哪些,气象灾害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哪些影响?
【陈振林】我国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70%以上为气象灾害。我国气象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每年遭遇的气象灾害主要有台风、暴雨(雪)、寒潮、大风、沙尘暴、低温、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和大雾等。
在全球气候持续变暖的大背景下,各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更加频繁,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不断加重,气象灾害的突发性、反常性、不可预见性日益突出,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给国家和社会造成巨大损失。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近20年来,中国平均每年因各种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达4800多万公顷,造成人员死亡4400多人,直接经济损失达1800多亿元,受重大气象灾害影响的人口达4亿人次,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3%。
记者:请简要介绍《规划》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根据《规划》,经过10年的建设,我们将能见到一个怎样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王邦中】《规划》主要分六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现状和面临的形势;第二部分是指导思想和目标;第三部分是气象灾害防御战略布局重点;第四部分是主要任务;第五部分是气象灾害防御工程;第六部分是保障措施。
未来我们将能见到一个怎样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规划》指出,到2020年要全面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评估及其信息发布能力,健全气象灾害防御方案,增强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意识和知识水平,完善“政府领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机制和“功能齐全、科学高效、覆盖城乡”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我们期望在2020年八大工程得以建成,使气象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对百姓的影响能降到最低。
【陈振林】《规划》是我国第一个由国务院批准的气象防灾减灾专项规划,是指导我国未来十年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纲领性文件。《规划》的颁布实施对于指导各级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强化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对于解决涉及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全局的薄弱环节和共性问题,统筹防御各类气象灾害;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记者:2020年,当这一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成后,我们能取得怎样的社会经济效益?
【王邦中】效益分类有很多种,即使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个效益来讲,不同行业情况也不同。在1996年气象部门做的社会经济效益分析显示,当时的气象投入产出比平均为1:40,2006年这一比例提高到了1:50。如此推算,将来所取得社会经济效益会更大,气象服务的效益会越来越显著。据统计,我国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死亡人数已由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平均每年5000人左右,下降到本世纪平均每年2000人左右;每年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的比例从上世纪80年代的3%~6%下降到目前的1%~3%。
【陈振林】1:50的比例从国际水平来看,已经属于世界前列,其他国家投入产出比大都在1:10左右。我们的目标是:与“十一五”期间相比,到规划期末,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率减少50%以上,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降低50%。
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陈振林
有的放矢 点面结合 区域联防联动
记者: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在气象灾害防御地域性强。《规划》所列的六大战略布局重点是基于什么原因,这六大战略区又分别侧重哪些方面的灾害防御?
【陈振林】由于城市、农村、沿海地区、主要江河流域的气象灾害防御侧重点各不相同,而交通、水利、电力、农业等国民经济关键行业和以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等地区为代表的主要战略经济区对气象灾害影响的敏感程度极高。因此,规划中将我国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区分城市、农村、沿海、重要江河流域、主要战略经济区、重要交通与输变电线沿线。
针对不同区域的灾害特点,防御重点也有所区别。对于城市,重点防御城市内涝、干旱缺水、高温、霾等灾害,以及城市热岛效应和空气污染以及其它导致人居气象环境恶化等问题;对于农村,需要考虑干旱、洪涝、低温、霜冻等造成的气象灾害对粮食、经济作物、林业、渔业生产及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以及农村防灾减灾能力薄弱等问题;对于沿海地区,重点防御台风、海洋大风、海雾、海冰,以及由气象灾害引发的风暴潮和地质灾害等;对于重要江河流域,重点防御夏季的流域性洪涝、冬春季节的北方凌汛灾害以及干旱灾害等;对于主要战略经济区,重点防御干旱、台风、暴雨、雷电等;交通运输和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同时也是易受气象灾害影响的行业,低温、霜冻、暴雪、大雾等对铁路、公路和输变电线路的影响尤为显著,造成道路结冰、交通瘫痪、电力供应中断等严重后果。
记者:《规划》已将城市列入气象灾害防御布局重点,为什么又将长三角、珠三角、长株潭等城市群或经济圈单独列为防御重点?
【陈振林】以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成渝地区等为代表的我国重点战略经济区,是我国大规模的人口稠密区和经济密集区,但同时也是灾害频发区。这些重要的战略经济区,城市化与经济一体化程度高,综合经济实力强,一旦受到灾害影响,连带性和区域性的特点十分明显,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大。所以需要统筹考虑、进行联防。除了要提升单个城市应对气象灾害的防御能力之外,战略经济区也作为一个重点的防范对象,突出区域联防、点面结合,最大程度减少损失。
记者:如何实现区域之间的联防联动?是不是面临很大困难?
【陈振林】具有很大的挑战性。重点战略经济区域的气象防御,一方面要突出区域联防,要统筹规划区域性稠密气象观测网络,加强区域内的先进探测技术和移动观测系统的协同建设,特别是要提高对突发性气象灾害的监测能力,要建立区域一体化的精细化预报预测业务和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警业务,还要发展气象灾害高影响行业的专项预警技术和服务。另一方面要凸显以防为主的气象灾害防御理念,为此,我们将开展区域性的气象灾害影响的风险评估和管理工作,总体提高防御气象灾害的标准和能力。
本文编号:12656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qkzz/1265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