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大学论文 >

浅析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

发布时间:2016-09-09 07:22

  论文摘要 互联网在当今工作的路径创新

  尽管新媒体已经运用于教学领域,但是我国目前的新媒体基础设施还不健全,在技术方面也还有缺陷。要将新媒体切实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就必须完成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革新,,重新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方向,通过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努力,找到适合当下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对教师个人的要求
  1.当好“把关人”:网络逐渐成为青少年表达观点的主要依托,发表言论的主要方式,他们的“身影”经常出现在各大论坛。思想政治教师在备课时要结合当下的热点话题,让学生在课堂自主讨论学习,引导学生理性的分析问题,排除不良信息对学生的影响,当好新媒体时代的“把关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2.转变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中学思想政治课直接与学生的道德品质息息相关,除了要达到《全日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外,还要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的内容,进行灵活多变的转变,以便适应学生的需求。思想政治教师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特点,将思想政治教学和新媒体融为一体,打造新的教学模式,通过网络的力量引发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将有代表性的网络事件用于课堂分析,为师生互动创造条件。
  (二)对学校工作的要求
  1.加强网络思想教育创新的研究: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变化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根据学生的心理变化,针对性的深入研究,并从中积累经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深入研究在新媒体时代下的发展方向。
  2.积极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学校长期坚持办学理念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形成的。是一个学校学风、校风的综合体现,校园文化的好坏对学生都会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新媒体时代下,通过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投入到思想政治教学当中,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不仅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的开展,也能有效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理念,增强学生对不良信息的抵抗力。
  3.充分发挥学校的引导功能:新媒体便捷性、共享性等特点,注定了新媒体的存在具有两面性:改变我们的生活,为我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为腐败的道德思想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因为网络带来的不良风气正在冲击我们的道德观念,正在影响着我们的现实生活,学校必须端正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网络和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与此同时,通过QQ群、飞信、微信等通讯交流软件,构建网络教育服务平台,积极引导网络的正能量,及时解决并纠正学生在思想上出现的问题,构建积极向上、和谐健康的校园。

  四、基于网络新媒体完善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

  (一)学校要与时俱进建设校园网络文化,教师正确引导学生健康上网
  网络教学逐渐成为我国教学模式的主流,不仅是在城市中学的课堂之上,网络新媒体的步伐也在向农村中学迈进。各个学校应当看到网络发展的趋势,顺应网络发展的潮流,结合学校自身情况设立校园网络主页,为思想政治教育开辟新的疆土。教师也要改变自身观念,接受网络并运用网络,通过庞大的网络知识来储备自身的知识量,使其更好的在新媒体之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课下教师也要走进学生的网络生活,通过QQ、微信等通讯交流软件和学生成为好友,及时关注学生生活上和心理上的问题,针对学生的问题实施可行的解决方案。
  (二)政府和社会要继续加强网络信息监管,优化网络文化环境
  环境对人的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主管因素。因此,在当下网络盛行的大环境之下,网络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学生的身心健康。虽然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之下,网络中绝大多数的不良信息、腐朽文化已经被封杀,但难免还是会有漏网之鱼逃出“制裁”。因此,想要更好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从两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加大网络监管的力度,从根本上减少不良信息的传播,优化网络环境;二是积极建设对学生成长有利的绿色网站,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思想道德观念。
  (三)家庭教育要与时俱进,注重对中学生上网的教育和监督
  随着网络监管的完善,黑网吧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没有了公共上网的地方,家庭网络成为了中学生上网的首选。所以,家庭教育也被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行列当中。小康家庭在我国逐渐普及,网络也随之走进寻常百姓的家中,中学生在家上网不再是新鲜事,但是家长在对待孩子上网这个问题时,并没有正确处理。家长不能一味的阻止孩子上网,这样做只会让孩子对网络的求知欲越来越强,家长应看到网络对学习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推进作用,对学生的正面影响。同时,在上网这个问题上,家长要严格要求自己,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培养孩子上网的自控能力,树立科学合理的上网观念,不影响正常作息时间,配合学校一起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一起促进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本文编号:1119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shijiedaxue/1119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ae2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