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大学论文 >

国际产业转移空气污染_迎接机电产业国际转移 实现我国工业持续发展

发布时间:2016-11-23 19:04

  本文关键词:第二次国际产业转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顾雏军

  一、第二次国际产业转移的背景
  第一次国际产业转移发生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主要转移的产业是服装、鞋帽、玩具等初级产品加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当时世界还处于冷战状态,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是计划经济,而其它亚非拉国家还在为争取民族独立而进行斗争,所以第一次国际产业转移可供选择的转移地区相对有限。而西方发达国家为了树立自由世界的样板,也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作为第一次国际产业转移的目的地。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中国香港“亚洲四小龙”是这一次国际产业转移的最大受惠国家和地区,实现了经济起飞,成长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
  但是,由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容量和有效劳动力资源有限,外汇出现较大顺差,形成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劳动力工资急剧上升,迅速丧失了国际产业转移的资源比较优势。这些国家和地区用10年15 年的时间,就发展到发达国家接近水平,劳动力成本也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使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未形成巨大规模,就已经丧失了竞争优势,又不得不向其它发展中国家再一次转移。这就是“亚洲四小龙”把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向中国转移的主要背景。这种产业转移为开放的中国经济注入了活力。
  第二次国际产业转移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开始。当时美国经济在克林顿时期获得了快速发展,使工人工资平均上升了50%以上。由于发达国家劳动力成本的迅速升高,以机电为主体的一些相对使用劳动力较多的产业,渐渐转变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早在1998 年,我在美国就看到了这一点,并意识到以机电产业为主体的新的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将开始,而且这一转移过程将会持续二十年左右的时间。我认识到发展中国家的机会已经来临,所以从1998 年我就开始把工作精力主要放在国内公司业务上,并于后来收购科龙,整合中国冰箱产业,用实际行动实践自己这样一个信念,迎接第二次国际产业大转移的浪潮。
  恰逢此时,发展中国家利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引进的技术设备、原辅材料、中间产品,建立新的工业部门和改造传统产业部门,出现了在技术构成上与发达国家相类似的重合产业。由于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价值比发达国家低得多,发展中国家重合产业产品投入的成本比较低,使发展中国家可以较低的价格在国际市场销售商品,给发达国家重合产业造成竞争压力。发达国家最终将选择国际产业转移,把产业结构的调整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例如在冰箱行业,压缩式制冷的设计已经很完善了,再取得革命性的技术进步不大可能,因此投入巨额资金进行技术革新和技术研发的边际成本将远远高于边际收益。我因此相信,冰箱将来不会在发达国家生产,而是将发展中国家制造的冰箱销往发达国家。所以,我及时地抓住这个机会,首先在2003 年对国内的冰箱产业进行了整合,准备迎接国际冰箱产业最终向中国的转移。事实上,GE、惠尔普、美泰克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就已经开始把冰箱产业向墨西哥转移,伊莱克斯把冰箱产业向东欧转移。
  在机电产业国际转移过程中,由于发展中国家重合产业的低成本优势,发达国家首先选择一些相对技术含量较低的领域先转移,自已只能退守技术含量较高的竞争领域。
  但是,发达国家这种“退守高端、放弃低端”的策略是不可能坚持长久的。随着发展中国家不断积累的生产经验和技术进步,发展中国家会逐渐蚕食高端市场份额,逼迫发达国家放弃整个重合产业,使整个行业最终发生完整性的转移。我整合中国冰箱产业后,首先实行的也是中低端市场战略,利用容声、美菱、康拜恩三个品牌占领具有75%以上用户群的中低端市场,然后再用科龙品牌在高端市场与西门子、伊莱克斯竞争。只有在高端市场打败西门子和伊莱克斯,才有可能使世界整个冰箱产业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完全转移。
  二、发展中国家在第二次国际产业转移中的竞争
  机电产业是一个规模巨大的产业,全球规模达5万亿美元,其中有50%60%要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转移规模将达2.5万亿3万亿美元。在这规模巨大的产业转移过程中,发展中国家都面临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在这次历史性的机遇当中,我认为最具竞争实力的是中国和东欧。中国和东欧原来一直实行计划经济,十分注重生产资料方面的发展,即第一部类的发展,使中国和东欧具备了强大的生产能力和机械电子方面的工业基础。中国和东欧也将成为这一次国际产业转移中最大的受惠国家和地区。
  中国改革开放25年,市场经济日趋成熟,劳动力成本仍然比较低廉,使中国具备了大规模接纳机电产业国际转移的工业基础和资源条件。据中国WTO的报告,预计2003 年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将达到550亿美元,这说明中国正在成为这一次国际产业转移的最大接纳国。所以,中国更应该加大力度,以主动的姿态迎接这一次国际产业大转移。由于中国的经济总量和劳动力总量比东欧大得多,我相信中国也将在这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国家竞争中全胜而出,成为二十一世纪的全球制造中心。
  如果中国能抓住这一次历史性机遇,将会进一步提高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资本有机构成,将会迎来另一个10年20 年的经济繁荣,并奠定中国工业未来持续发展的基础。中国现在的人均GDP刚超过1000 美元,如果能抓住这一次历史性机遇,经济总量将会获得巨大增长,用较短的时间突破发达国家在其发展历程中人均GDP长期徘徊在2000 美元3000 美元的增长瓶颈,迅速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三、政府在第二次国际产业转移中扮演的角色
  综观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历程,它们除了一些历史性机遇以外,更多的是它们制定了相应的战略和政策,集中国家的财力物力发展优势产业,依靠优势产业带动经济的整体增长。日本和韩国都大力扶持机电产业财团,依靠企业的迅速发展壮大,实现经济的整体竞争水平的提高。
  我国机电产业是在建国初期形成的工业基础和改革开放进行设备更新改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中期,,由于我国采取进口替代型战略,采取相对较高的关税和机电产品进口许可证等非关税壁垒的保护政策,我国机电产业在幼稚时期得到了有效保护,避免了过早地与国外公司进行竞争,使国内企业得以积累资金,滚动发展。而从九十年代后期至今,中国机电产品出口迅猛增长,很大程度上也拉动了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中国经济的繁荣与中国机电产业迅速成长密切相关。
  但是,中国机电企业由于产业政策的保护,一度导致生产企业过度进入,使市场结构分散化、非集中化,产业组织低效率化和低技术化。这种市场结构和产业组织导致了激烈的价格竞争和企业的利润侵蚀,严重影响了我国机电企业的资本积累,进而影响了企业在技术方面竞争优势的培育和产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
  因此,要抓住这一次国际产业转移的契机,政府应该担当机电产业组织结构调整的倡导者、支持者和帮助者。虽然市场经济要求减少政府干预,但是在我国各机电企业竞争力量比较均衡的情况下,产业的自我整合难以实现。政府应该倡导和扶持有实力、发展前景好、管理先进的大型民营企业整合重组国有机电企业。
  四、迎接第二次国际产业转移的对策
  随着国际产业转移的规模扩大,各国之间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各国的竞争手段和竞争策略也会越来越多样化和复杂化。我认为,我国在与东欧的国际产业转移竞争中,应该变被动吸纳为主动迎接,采取以下有效对策,顺利实现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实现我国未来工业的持续发展。
  1.加快机电产业的国有企业转制,迅速完成机电产业整合,打造迎接机电产业国际转移的行业平台。
  中国的机电企业大多由政府投资兴办,由于市场结构的分散化,许多企业已陷入经营困境之中。这样,中国机电产业的许多低效资产历史性地留在了国有企业,无法回避国有企业转制和国有资产处置的问题。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要进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和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样民营企业参与到国有资产处置当中,并利用体制转换的优势,推动行业的重组与整合,促进行业集中度和行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例如科龙和格林柯尔利用参与国有资产处置的机会,完成了国内冰箱业的整合,使中国冰箱产业可以在一个较高的平台上主动迎接世界冰箱产业向中国的转移。
  2.利用国际收购杠杆,撬动国际产业转移的吸纳规模和国际市场规模,实现我国未来工业的持续发展。
  机电产业的国际转移,实际是一次产业的整合与规模的扩张合并。国外许多政府制定了相应的政策,鼓励和支持本国企业在国外的收购与重组。
  我国应该从被动吸纳国际产业转移变为主动迎接国际产业转移,也成立类似于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的组织机构和专项基金,支持和帮助我国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到海外收购和重组发达国家的机电企业,在国内组织生产,把销售与研发留在国外。政府投资公司可以对每个海外的并购项目进行风险评估,对能迅速扩大我国工业产值和风险较低的项目应该给予基金支持,而基金的返还可以通过因扩大产值而增加的税收来实现。通过基金的支持和政府机构的帮助,我国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可以利用并购和重组等经济手段,撬动国际产业转移的吸纳规模和国际市场规模,以产业规模和国际市场份额的迅猛增长实现我国未来工业的持续发展。
  3.调整投资产业政策和地方招商引资的模式,鼓励企业技术进步,形成地方优势产业群和产业链,创造迎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优良的软硬环境。
  我国现在主要体现在税收优惠和土地低价政策上的招商引资政策,比较适用于吸纳以初级产品加工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难以适用于吸纳机电行业对接纳地区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技术水平和配套环境的要求。
  我国机电企业的研发还主要停留在比较初级的水平,自主知识产权和尖端技术严重缺乏,技术创新主要表现为产品外观的改善和模仿,企业通过技术创新获取高额附加价值的能力非常有限。因此,我国应迅速建立促进机电企业发展自主知识产权的政策和机制,对机电企业的自主开发和技术创新实行优惠的扶持政策,可以通过建立机电企业技术开发和创新风险基金,增加机电企业的技术研究和开发费用,对自主知识产权的开发以税收奖励的形式加大激励力度,帮助机电行业提高技术水平,奠定我国雄厚的工业技术基础。
  只有提高行业的技术水平,才能帮助企业在机电产业的高端市场展开与发达国家的竞争,才能最终完成整个行业的完整转移。例如,科龙以多年积累的技术底蕴,研制出分立多循环冰箱,通过冷冻室和冷藏室的并联和计算机动态实时分配冷量,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冷藏室、冷冻室的单独控制,完全避免了传统串联冰箱温控“控高不控低”的尴尬局面。这项技术在世界冰箱史上都是一个重大的技术革命。科龙也正是因为具有以分立多循环为代表的领先技术,才放手展开了在冰箱高端市场上与西门子、伊莱克斯等外资品牌的角逐,才有望把发达国家在冰箱产业的最后一块堡垒也攻陷下来,实现冰箱产业的完整转移。
  我国广东和江浙的机电产业配套环境非常优良,利用这样的配套环境可以形成完整的机电产业群和产业链,为我国迎接机电产业国际转移创造了良好的硬环境。地方政府可以因地制宜制定相应政策,有意识地引导这些配套产业也向本地集中和转移,这样才能更有效地迎接国际产业的大转移。
  以机电产业为主的第二次国际产业大转移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迅速发展,赶超发达国家的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是关系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一次历史性机遇。衷心祝愿我们的国家在这次历史性的竞争中,战胜东欧和所有的对手,获取最大的国际产业转移的规模和国际市场规模,实现我国未来工业持续稳定的高幅增长,早日实现我们国家和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


    《人民文摘》 (2004年 第二期)


  本文关键词:第二次国际产业转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888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shijiedaxue/1888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bcb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