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农牧区金融现状、问题与对策
1引言
1.1选题背景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农村金融是现代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农村经济发展中重要的资本要素配置制度,农村金融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金融在制度改革等诸多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农村金融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近几年内蒙古经济进入较快的发展阶段,政府和各金融机构从政策到资金上加大了对农村牧区的支持的力度。内蒙古农村牧区支农信贷资金增长比例较大,但是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依然较大。目前,内蒙古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伴随着我国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农村牧区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这种变迁和转型过程中,原有的农村金融制度巳经不能适应和满足当前农村牧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严重的制约了‘‘三农三牧”问题的解决,不仅影响农村牧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对农村牧区社会稳定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因此,在内蒙古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发生转型的情况下,深入研究农村牧区金融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科学探求农村牧区金融发展的路径,有利于加快农村牧区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农牧业持续增产和农牧民持续增收。
1.2选题意义
从理论方面看,农村金融在农村牧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农村牧区金融研究的重要理论问题。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内蒙古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不断得以改善,但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不仅面临着诸多不确定因素,而且发展与增长方式转变的巨大压力。本课题研究有助于推动金融理论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应用,特别是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与农村牧区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的深化研究。
从实践角度看,深入分析内蒙古农村牧区金融需求的现状与特征,有利于农村牧区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的创新,从而提升内蒙古农村牧区金融服务的质量,促进内蒙古农村牧区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2农村金融发展的理论文献综述
2.1国外研究现状
西方金融理论的研究围绕货币的供求、利率、通货膨胀、货币政策等问题形成了诸多不同的流派,其理论研究与政策建议紧密结合,分析切合金融实际,所提出的诸多政策主张对西方各国经济和金融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目前,储蓄生产周期理论、金融深化与压制轮、金融创新成为西方金融研究领域的重点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西方金融理论的最新发展。农村金融是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农村金融理论必然受到现代金融理论与其政策主张。而结合发展中国家的货币金融发展的特征,从货币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的角度分析的金融深化理论和金融抑制理论(是农村金融研究的理论基础。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学者从金融在农村经济发展与贫困减少中的作用、政府在农村金融市场发展中的作用的角度,对农村金融市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把研究领域从强调金融发展对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减少贫困的重要性向如何为解决该问题建立一个有效的农村金融制度框架转移,形成了农业信贷补姑论、农村金融市场论、不完全竞争市场论为核心农村金融理论。处于农村金融理论的主流地位的农业信贷补贴理论,借鉴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抑制理论,对发展中国家的农村金融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对农村注入政策性资金,建立非营利性的金融机构的重要性。该理论对于缩小农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发展差距,降低农业融资成本,缓解农村贫困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20世纪80年代,弥补农业信贷补贴理论缺陷的农村金融市场理论,提出了农村金融的发展要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发挥农村金融机构的储蓄动员功能的理论观点。该理论在市场经济国家占据主流地位,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20世纪90年代,面对东南亚国家的金融危机,在金融约束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对农村金融的发展提出了政府适当介入和借款人组织化的观点,并为新模式的小额信贷提供了理论基础。
2.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针对我国农村金融发展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对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相关对策方面。从研究成果看,目前农村金融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农村地区资金外流现象普遍并严重,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等为农村经济服务的金融组织的业务活动具有较强的商业性质,使资金不断地从农村地区流向城市,导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受阻,城乡发展差距逐渐拉大。其次,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不健全,产权关系、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等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不仅影响了农村金融的发展,而且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第三,农村金融空间结构和组织结构的失衡农村金融机构城乡布局、区域性布局严重失衡,在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农村金融机构的区域布局相对较完善,商业金融也较发达,金融商品的供给较为充分。但在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落后地区,农村金融机构分布密度较小,金融商品的供给不充分,大多数农村居民和乡村企业只能享受来自农村信用社的垄断性供给,无法享受到其他金融机构的相关服务。此外,我国政府主导的金融处于绝对主导地位,民间资本型的中小商业金融和互助金融缺失;全国性的金融机构多,地域性的金融机构,特别是地方农村金融机构少。农业银行进行商业化改革,导致其基本上退出了农村。第四,农村保险业发展滞后,风险补偿缺失。农业是受自然条件、市场环境和政策因素影响较大的弱势产业。保险的发展对实现农业产业化、确保农业稳定和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促进农村经济平稳发展、推动农村金融市场深化过程中农业保险是重要工具,是农村金融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我国涉农保险品种极少,大部分农业保险且不适合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风险得不到分散和补偿,使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进一步加大。此外,由于尚未建立比较完善的保险和担保机制,对带有一定政策性色彩的支农贷款凤险也几乎全由农村金融机构承担,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农村金融机构支持农村经济的积极性。目前,全国仅有几家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农业保险方面的保费收入尚不足全国财险保费收入的1%。
由以上国内外研究进展我们可以看到,发达、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理论主要来自于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实践背后支配性的理论的结合。可以总结为农村金融市场论、农业补贴信贷论和不完全竞争市场论等三种具有代表性的农村金融理论。
3内兼古农村牧区金融服务的现状与特征分析.......7
3.1内蒙古农村牧区经济发展现状分析.........7
4内蒙古农牧区金融存在的问题分析......19
4.1农牧区金融环境不宽松.......19
5国外农村金融体系与金融服务的经验.....22
5国外农村金融体系与金融服务的经验
5.1日本农村金融体系构成及成功经验
5.1.1日本农村金融体系的结构
日本农村金融尤其在农村合作金融制度建设方面是公认的比较成功的典型。日本信用合作体系由农业协会组合、信用农业协同组合联合会、农林中央金库组成,金融机构根据行政区域设置,形成独立核算、自主经营的金融体系。不同层次的机构完成不同的金融业务(详见图1),最大限度地为农民做出贡献,进而提高农业生产力,提高农民的经济社会地位,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6内蒙古农村牧区金融服务与发展的对策
内蒙古农村牧区金融针对经济发展阶段的金融需求的特征,建立功能完善、分工合理、监管有效的金融体系。同时,加快改进农村牧区金融服务,有效满足农村牧区日益增长并且具有多元化、多层次性质的金融需求。这一过程不仅需要建立良好的政策体系,而且建立和完善适度竞争的金融市场体系和多层次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
6.1以政策性金融为指导,创新农村牧区金融组织体系
在国际上,以政策性金融对农业进行支持和保护是一种惯例,指政府通过制定促进农村发展的金融政策,使用少量的资金支出,引导较大的社会资金的流向。民族地区农村政策性金融以农业和农村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为中心,是由政府主导并以国家信用为基础。民族地区农村政策性金融在农牧业及相关领域从事资金融通,支持和保护农牧业生产,促进农牧业、农牧村经济发展和农牧民增收。
农村牧区金融发展与农村牧区经济发展一样,经过3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果。但是,农村牧区金融发展现状还不能充分满足建设新农村牧区的资金需要,特别是金融的组织结构与服务体系并不能够适应农村牧区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农村牧区金融的组织与操作层面仍然存在十分严重的问题。因此,重新审视农村牧区金融组织体系巳迫在眉睫。目前,内蒙古内蒙古农村牧区金融组织体系不健全的主要表现在网点不足、运行不够规范、缺乏特殊性和层次性、业务范围趋同,互补性不强等方面解决诸如此类问题的最有效的方法在于建立功能互补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通过合作性金融、政府性金融、商业性金融的有效结合,形成以合作性金融为主,以政府性金融为导向,商业性金融推进的金融组织体系,提高农村金融体系的整体运营效率,达到服务“三农三牧”的目的。
参考文献(略)
,
本文编号:425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shijiedaxue/42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