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大学论文 >

建构“问题群教学模式”,研究语文教学“真问题”——陈剑峰《中学语文:问题群教学模式建构艺术》评介

发布时间:2016-05-06 07:43

判断一部学术专著有多大的价值,首先要看它是否在研究“真问题”。何谓“真问题”?广义上讲,就是指那些理论上急需推进的课题以及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难题。毋庸置疑,陈剑峰的《中学语文:问题群教学模式建构艺术》是一本致力于研究语文教学“真问题”的专著。此书是陈老师近年来从事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智慧和宝贵经验的总结与提炼,聚焦阅读教学,探索并尝试建构一种具有原创性的课堂教学模式—问题群教学,基于此,“问题群教学模式”亦有可能成为语文教学领域的一个原创性概念,为推动语文教学研究的发展和突破教学实践中的难题提供新的视角、方法和资源。

一、内容述介


在序言里,作者开宗明义,他所探究的“问题群教学模式”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基于前苏联教学论专家马赫穆托夫的问题教学理论。这就为其实践探索和模式建构奠定了坚实的理论根基。
作为一种教学理论,“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就是把教学内容化作问题,以问题为纽带来组织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把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寻求、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提高技能,进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看出,这是从一种教学模式的应然状态,揭示出“问题群教学模式”可能的有效特质与研究价值。
本书的核心内容分为四章。第一章“问题群教学模式”,为全书的总纲,主要对“问题群教学模式”所涉及的关键概念进行界定,即问题、主问题、问题群、问题群教学模式。
作者在“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统摄下,汲取当代心理学、教学论的相关研究成果,首先阐明“问题”是指个人面临的、不能用已有经验直接处理的一种情境,从教学的角度讲,问题应该是能够引起学生思考的,学生想弄清楚或力图说明的东西。由此,我们可以推断,作者所界定的教学范畴中的“问题”,应该是指学生所面临的,不能用自己已有的学习经验直接处理的学习情境。这是一种比较科学的界定。其次,关于“主问题”,作者认为是教师制定了教学目标后,能够串起阅读教学进行深入探究的课堂主干问题,是对课堂进程有巨大牵引和控制作用的问题。主问题的功能是使教学内容更加明晰,使教学过程更加流畅。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对“主问题”下了一个描述性的定义。因为主问题通常以问题群的形式出现,问题群也必然包含若干主问题,所以主问题和问题群,是相伴而生的两个概念。基于此,作者提出,“问题群”是针对某一教学主题,从不同角度设计并列或递进的多个问题,或者在某一教学过程中设计一系列问题,它是根据每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重难点,拟订有内在关联、逻辑性强的一系列问题,并将为何设计这样的疑问、如何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等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清晰地展示“置疑—质疑—探究—释疑—反思—应用”的教学过程。最后,在厘清上述三个概念的基础上,作者对所研究的核心概念“问题群教学模式”予以界定,认为“问题群教学模式”是把问题作为教育教学的途径,教育教学以问题为中心进行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以提出问题并组织成群为基础,以解决问题为中心,通过发现问题、生成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步骤去实现语文阅读课教学的三维目标,注重问题之间的相互衔接、环节上的紧密相扣,从提出问题开始,通过组织成群的问题,到有效地解决问题结束。
另外需要说明,第一章还论及该项研究所凭借的两种理论资源,一是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梅克教授的“问题连续体”理论;另一个是当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前者侧重为问题群设计提供理论上的扶持,后者侧重对问题群教学实施搭建理论平台。
第二章“问题群教学课堂”,分为四节。第一节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论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训练学生质疑能力的方法。第二节是从教师教的角度,探讨问题设计的策略、要点与方法,以及对培养学生思维力的重要作用。第三节是对问题设计的一种具体形式—“课堂追问”的研究,揭示追问的内涵、特点、操作要领以及对学生思维发展的功效。第四节是本章乃至本书极富价值且颇有创见的一部分内容,作者聚焦“问题群设计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重点探讨了两个问题:第一,问题群教学设计的三种类型—辐形问题群、梯形问题群、树形问题群;第二,课堂问题群教学的基本结构—作者称之为“问题导学范式的骨架”。在我看来,如果说在第一章作者只是从理念上揭示出“问题群教学模式”的内涵和特点,那么这里的第四节则是从操作层面搭建了“问题群教学模式”的基本教学结构。我们知道,“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比较稳固的教学程序及其方法的策略体系,”所以教学模式必须具有可操作性,任何教学模式也都有其操作程序,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个性化的教学结构。作者所试建的“问题群教学模式”的教学结构,是分别由不同类型的问题群构成的塔式课堂结构。塔底层是学生个人自主学习阶段,学生填写“问题条”,形成辐形问题群;塔中间是小组合作学习阶段,形成“问题链”,产生梯形问题群;塔顶层是班级交流展示学习阶段,共同建构“问题树”,生成树形问题群。随着课堂学习过程的推进,学生在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进程中,达成教学目标,实现有效教学。
第三章“主问题教学设计”和第四章“问题群教学设计”,可以看作是“问题群教学模式”的课例研究,也可以算作是“问题群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举隅或例解;其中,对主要研究对象的讨论亦不乏深入细致的剖析和阐释,可引发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这两章分别由四节构成,每一节具体探讨一种文体课文的问题群教学,分别是小说、散文、诗歌、文言文。作者选取这四种文体的典型课例详加分析,为我们更加透彻地了解“问题群教学模式”提供了实证性材料,也为一线教师学习借鉴“问题群教学模式”提供了丰富鲜活的样例。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课例大多是来自作者日常教学的原创性资料,是作者实践性知识的结晶,属于优质的教学资源。

二、要点评议


本书实际上有四个关键词:问题设计、学情、教学内容、课例研究。至少有三个要点应该特别提出来加以评议。

(一)关注有价值的研究对象—问题设计

本书的研究对象,表面上看是探索语文课的一种“问题群教学模式”,实质上是涉足教学设计理论发展的一个亟待突破的新领域—问题设计。
教学设计作为一门应用技术性质的专业学问,从20世纪60年代独立以来,重形式轻内容的设计理念一直比较盛行,因而其研究对象主要是关注哲学原理层面和共性设计模式的研究,实质是重视教学设计的形式要素,忽视内容要素。其研究成果虽然能够解释教学设计领域存在的诸多问题,但很难深入学科教学理论层面,更不能很好地指导中小学学科教学的实践操作,所以教学设计的实践指导性一直无法得以很好的彰显。问题设计是任务设计的核心内容,它关注的是内容要素的设计,有助于在设计理论和实践操作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但是直到今天,问题设计似乎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至少没有被当作研究重点。“教学实践的需求以及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将使问题设计成为教学设计理论研究的新领域,”陈老师在专著中能够自觉地将问题设计作为研究对象,尝试在建构“问题群教学模式”的过程中,以初中语文教学为依托,聚焦主问题设计和问题群设计,致力于使问题设计的研究向纵深发展,落实到学科,可以说切中教学设计研究一个有价值的生长点。

(二)探索语文教学的“真问题”—学情、教学内容

研究语文教学中的问题设计,从学理上分析,是研究如何通过问题设计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组织合理的教学流程。这种问题设计不是零散的、无序的、随机产生的,而是一种系统化的规划和安排;而如何做好问题设计,就需要关注学情、分析学情、依据学情。所以说,本书实则探讨了两个有价值的问题:第一,语文课如何依据学生学情进行有效的问题设计?第二,如何通过有效的问题设计确定合宜的语文教学内容?这两个问题又是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的问题是语文教学的本源性问题,学情的问题又是实践中亟待突破的关键性问题,因此都是语文教学的“真问题”。作者试图通过探索有效的教学技术和方法,把关注学情、以学定教的理念落到实处;在建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中,客观上把教学内容确定性问题的研究引向深入。
1.如何依据学生学情进行有效的问题设计
依据学情,是一切优质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所有高效课堂的显著特征。问题设计,包括主问题设计和问题群设计,是基于学情、分析学情、依据学情的必然产物。针对这个问题,作者在研究中大略探问了以下三个问题,并给出较明确的回答。
(1)谁设计问题?问题设计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学习共同体。一方面,教师需要设计问题;另一方面,学生或依靠自学,或在同伴的互助下,或在教师的辅导下设计问题。“优质问题的产生不能完全依赖于教师,而应该源自学生的阅读、思考和师生的互动、交流。”教师和学生所设计的不同问题的交集,往往就是有效的问题。
(2)设计谁的、什么样的问题?问题设计,所设计的不是老师的问题,而是学生的问题,是学生应该学、愿意学和能够学的问题。所谓应该学,是指问题应该指向教学目标的达成,是学生在达成教学目标过程中产生的困难情境;所谓愿意学,是指能够唤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探究欲望,愿意付出努力的问题;所谓能够学,是指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解决的问题。
(3)怎样设计问题?作者的观点是素读文本,咀嚼斟酌,课前预设问题—以生为本,同伴互助,课堂生成问题—基于学情,适时点拨,有效融合问题。而关于课堂如何生成问题群,作者在书中予以比较充分的展开。
2.如何通过有效的问题
设计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合宜的教学内容是有效教学的首要特质,所有学科都会面临教学内容的问题,然而其他学科都有本学科各学段确定的教学内容,而我们语文教学,是没有确定的教学内容;其他学科教师的主要困难,是如何根据学生的学情来选择教学内容;而我们语文教师,最困难的是没有教学内容可选,亦即不知道如何确定教学内容,也不知道自己所确定的教学内容是否合宜。如果说学情问题对所有的学科教学来说都同等重要的话,那么教学内容对语文教学而言就是致命的问题,所以说,抓住语文教学内容问题,就扼住了语文教学的命脉。
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从教学技术上讲,可以通过有效的问题设计来实现,这是作者在书中一个有价值的探索。“主问题的研究对象首先是问题,研究的是‘教什么’的问题,”即教学内容的问题。这一点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讨论:
第一,主问题表现为核心教学内容的外化形式,因此主问题设计需要创设负载核心教学内容的学习困难情境。正如作者所言,主问题是从课文中提炼出来而又能让学生深入课文中去的大问题,是对课堂教学具有巨大凝聚力和牵引力的关键问题。凝聚力是什么意思?我以为指的是聚焦文本具有核心教学价值的内容;牵引力又怎样理解?我以为是指主问题可以联结起课堂上几个核心的教学环节(这里核心的教学环节大体等同于陈老师所说的教学板块)。
第二,问题群教学是实现“教材内容教学化”的方法与技术手段。问题是教学的起点,教师备课所做的工作,就是直面文本读出问题,设计问题;问题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有效工具,学生上课所完成的学习任务,就是通过“自学—互学—群学”三个阶段,形成问题群,即指向教学目标的、包含合宜教学内容的所有问题的序列与集合,并妥善地加以解决。

(三)运用信度和效度较高的研究方法—课例研究
对于上述两个研究问题,陈老师主要运用了课例研究的方法。这一点特别值得我们借鉴学习。课例研究是课堂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对课例的研究,或用课例来研究,或在课例中研究,总之,课例是开展教学研究的资源、样本、载体或平台。规范的课例研究,能够突破单纯思辨方法的局限,保证研究的实证性与科学性。从书中课例研究所呈现的特点看,作者主要是用课例来研究问题,把课例作为研究问题的载体。概略统计,书中共选取了近60个课例,绝大多数都是陈老师自己施教的课例,课例篇目几乎涉及语文教材中所有文体的课文。课例也具有多种样态:有完整的课堂实录,如《台阶》《老王》《湖心亭看雪》《有的人》《木兰诗》;大部分还是课堂教学片段,典型代表如《春》《孔乙己》《济南的冬天》《雨霖铃》《口技》《与朱元思书》等。有其他语文名师的课例片段约11个,分别是余映潮的《散步》《故乡》、钱梦龙的《愚公移山》《故乡》、李镇西的《孔乙己》、宁鸿彬的《皇帝的新装》《故乡》《蚊子和狮子》、陈钟梁的《梁生宝买稻种》、徐振维的《<白毛女>选场》、方顺荣的《孔乙己》。此外还有一些教学设计片段。
首先需要指出,对语文教师而言,优质课例是我们从事教学工作最宝贵的课程资源和最重要的研究素材,单从这个意义上讲,搜集、整理和发掘这些课例本身,就已经具有很大的价值。而本书的价值绝不止于此,陈老师对于所选取的课例,绝大多数都作了精要的分析、反思和讨论,他所运用的课例研究方法,是根据研究问题来选择课例,或从课例中发现问题,抽取经验,予以学理阐释。比如,讨论主问题设计的特点和原则,就选择课例片段,因为主问题往往引领课堂的一个教学板块,课例片段最能说明问题;而探究问题群设计的要点,则选取完整的课堂实录,因为问题群势必串联起整堂课的教学。
前文提及,本项研究主要是探索“问题群教学模式”,追求这种教学模式的应然状态,其中有效的问题设计—主问题设计和问题群设计—是研究重点,为探寻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必然选择优质课例加以分析,而为了揭示教学误区和错误做法,自然要从课堂病例中发现和呈示,这是课例研究的通则;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有相当难度,而陈老师在这方面做得比较成功。比如讨论散文的主问题设计要点,作者选择了《春》语言美赏析的课例片段(见该书第110-112页),主问题是“《春》中语言的音乐美体现在哪些地方?”子问题包括:①整散句的交互使用,具有节奏美;②叠词叠句,具有韵律美;③双音节词和四字词,体现音节美;④词尾的点缀,产生音韵美;⑤拟声词表现拟声美;⑥修辞格体现修辞美。通过有效的主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落点清晰明确,从而生成合宜的散文教学内容。
总之,作者所运用的课例研究信度和效度较高,在课例研究的基础上,聚焦研究问题,抽取课例研究所反映出的共同经验,寻求理论阐释或学理支持,基本研究思路是“接受事实—发现因果—演绎原理”,符合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规范,因而有可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其研究价值亦有可能更高一筹。
任何有价值的研究都会指向乃至触及语文教学的本质,任何有意义的研究都应该运用正确的研究方法,陈老师在这本专著中的探索正属于这样一种研究,而目前特别需要再多一些这样清醒、务实和精细的研究。教学模式,是教育教学领域一个严谨的科学术语,陈老师所建构的“问题群教学”已经具备了教学模式的雏形,还有巨大的研究空间,所以需要继续研究下去,有必要深入研究下去。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425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shijiedaxue/425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c3d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