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大学论文 >

文化产业集群网络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6-05-10 06:31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在政府的帮助与扶持下,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园区集聚已有一定的规模,凸显出良好的集聚效应。其中,文化产业集群发展较为成熟的地区主要是北京、上海、浙江、广州等发达地区。但是,根据 2013 年度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山西省作为中部欠发达地区创新驱动力指数排全国前 5 名,显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产业集群最强大的竞争优势在于其创新能力,而创新不是单个企业独立能完成的,而是要求企业与其他集群主体之间紧密联结,使文化产业集群具有明显的网络化特征。本文试图从定量分析的角度解释文化产业集聚程度和集群网络结构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在山西经济转型发展的背景下,对上述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将有助于促进文化产业集群和企业创新的发展。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文化产业集群研究现状
随着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和应用,越来越多的学者将产业集群理论应用到文化产业的研究中。本文通过 CNKI 数据库,以“文化产业集群”作为关键词,在全文中进行检索,统计了 2007-2014 年期间文献的发表情况(见表 1.1)。根据表1.1 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近年来对文化产业集群的学术关注度总体呈上升趋势。本文阅读了大量的文献,总结出目前的研究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的:集群区位、集群形成机制、集聚度测量、集群影响因素、集群效应、产业集群网络。Graham Drake(2003)研究中小企业内部个人创意与地理区位的关系,认为区位的特殊属性对创意灵感有重要影响。王伟年(2007)、尚纹玉(2014)分别从区位论视角和 生产函数的视角分析了影响文化产业区位选择的关键因素[2] [3]。苏卉(2010)认为,文化企业为追求多种租金而集聚在一起[4]。李敢、刘米娜(2014)提出一个以“两翼推进”与“五星共建”互动为标志的运作模型,对文化产业集群运行机制与内在的转型升级予以分析[5]。Galina Gomostaeva(2003)计算并分析欧洲国家文化产业的集聚发展情况,同时测算了各子行业的集聚程度[6]。王洁(2007)研究表明:与制造业、种植业等产业集群相比,文化产业的集聚程度明显较高[7]。雷宏振、邵鹏等(2012)研究表明文化产业在我国集聚较为明显的地区以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为主[8]。Charles (2001)认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在带来经济效应的同时也使得城市生活更具活力[14]。陈倩倩(2005)以国外产业集群为例,研究表明:文化产业集群能够为人才创作提供良好的环境氛围[15]。袁丹(2014)同样以陕西文化产业为例,进一步分析表明:集群所带来的规模扩大和降低成本效应对 GDP 有明显的推动作用[16] [17]。杜传忠(2014)以 2001-2011 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说明:文化产业发展对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逐步增强,这种影响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18]。

文化产业集群网络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


第 2 章 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


2.1 概念界定
目前,各国政府和学者们对文化产业的界定各有不同,比如,美国将文化产业称为版权产业,英国则称为创意产业。在学术界中,奥康纳(2004)认为文化产业是以经营商品为主的活动,这种商品本质上具有文化价值[39]。花建(2005)认为对文化产业概念的理解要把握以下 3 方面:第一,以文化内容创作为核心;第二,产业发展要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方式;第三,最终的输出包括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40]。各国政府和学术界对文化产业的界定都是根据各国国情和研究角度进行的,导致各国文化产业包含的范围也不尽相同,尚未形成统一认识。根据研究需要,本文采用我国政府的观点,即文化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也涵盖了其他关联活动。同时,将文化产品分为公共性、竞争性和混合性三类,用以区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41]。第一类文化产品由相关机构或政府组织提供,称之为文化事业;后两种文化产品,全部或部分以产业化的方式生产,赢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称之为文化产业(见图 2.1)。通过对有关文化产业特征的文献进行梳理,可知学者们对文化产业特征的认识虽有不同,但也达成了一定的共识。本文结合现有的研究成果,认为文化产业具有以下四方面的特征:文化进入经济领域,作为一种产业开始发展,根本目的是为了“增值”[44],因此,必须遵守市场优胜劣汰的规则,这体现了文化产业的经济属性。文化产业生产的服务或者文化产品对社会公众的价值观、人生观等有一定的影响,影响着全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
...


2.2 相关理论
区域经济学的代表学者阿尔弗雷德·韦伯在其 1990 年发表的《工业区位论》中将企业集聚分为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高级阶段的集聚具有更长远的意义。韦伯还根据等费用线定量分析了产业集聚程度(见图 2.2)。假设现有 n 个工业区位,区位里的工厂为获得集聚而产生的优势,准备共同迁移。理性的厂商以运费最小的地址作为新的厂址,也就是图 2.3 的三个圆的交集部分。网络组织理论可以分为社会网络和企业网络两个部分,20 世纪 70 年代末,学者们开始将“网络”运用到企业与上下游企业和同行企业之间关系的研究中,形成了企业网络理论;格兰诺维特于 1985 年开始从社会网络角度研究经济行为。在有关企业网络的研究中,1974 年,格兰诺维特针对网络结构的强弱联结关系,提出了强联结优势理论和弱联结力量理论。社会网络是指各行动者彼此联系组成的集合。这个网络是由网络的节点和节点之间的连线构成的。随着网络组织创新活动的发展,已将经济组织和社会团体等包含进来,成为古典经济学的有益补充。Drejer&Jorgensen(2005)指出,社会网络对创新网络跨区域协作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网络组织理论的发展,很多学者将其和产业集群理论相互联系在一起[54]。网络组织理论主要研究企业结构、网络关系、社会因素。这恰好弥补了产业集群在这些方面的弱势。这两者相互结合,可以优势互补,促进彼此间的发展。
.....


第 3 章 文化产业集群网络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15
3.1 文化产业集群网络主体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15
3.2 文化产业集群网络结构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18
3.3 小结.....19
第 4 章 文化产业集群网络对企业创新绩效...20
4.1 结构方程模型介绍......20
4.2 假设提出.......20
4.3 变量设计.......21
4.4 问卷设计、发放与回收...22
4.5 数据分析与结果.....23
4.6 小结.....31
第 5 章 基于案例的山西文化产业集群网络发展分析.......32
5.1 山西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概况.....32
5.2 案例分析(一):太原高新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35
5.2.1 集群简介.......35
5.2.2 集群网络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35
5.3 案例分析(二):稷山翟店印刷包装文化产业园....37
5.4 山西文化产业集群网络存在的问题...38
5.5 小结.....39


第 5 章 基于案例的山西文化产业集群网络发展分析


5.1 山西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概况
目前测度产业集聚的指标有多种,各有其优缺点,比如:CRn 指数、H 指数虽然简单有效,但 CRn 指数适用于对区域内生产总值和规模较大的龙头企业进行分析,而文化企业以中小微企业为主,采用该方法测算相对失真;再如 H 指数,是从产业竞争角度测量产业集聚的,而企业市场占有率资料不易获得(王子龙,2006)。而 G 系数和  指数适用于从空间结构视角分析产业集聚情况。相对于上述四种方法, 区位商是目前测算某一区域产业集聚程度比较常用的方法,也能有效测算出可比较的各省份产业集聚水平。同时,综合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采用区位商指标对山西省的文化产业集聚程度进行测算。根据表 5.1、图 5.1 可知,山西文化产业发展十分迅速,文化产业增加值从 2004年的 83.36 亿元增加到 2013 年的 500 亿元,增长了约 5 倍,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呈明显上升趋势,由 2004 年的 2.33%上升到 2013 年的 3.97%,增长率高达 70%。同时,每一年,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增长率都远远高于同期 GDP 的增长率。2004 年以来,随着山西和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的逐年增加,山西文化产业的区位商 LQ 也在逐年提高,从 2004 年的 1.08 上升到 2009 年的 1.23,实现了最高值,2010 年虽然下降到 1.13,,直到 2013 年为 1.09,达到相对专业化水平,这意味着山西文化产业集聚程度逐步提高,集聚现象较为明显。
.........


结论


(1)产业集聚程度对企业创新绩效没有直接显著的正向影响。产业集聚程度主要测度企业与其他集群主体在地理位置上的邻近程度,但这种地理上的邻近并不直接作用于企业创新绩效,集群要通过企业与其他集群主体间的网络关系而影响企业创新。
(2)产业集群的整体网络结构到五种具体网络结构特性都对企业创新绩效有促进作用,但从实证分析和案例分析的结果看,他们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力度比较小。
(3) 产业集聚程度对整体网络结构和具体网络结构特性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文化产业集群中,企业规模偏小,出于长远发展的考虑,企业具有主动与本地化企业以及其他机构建立合作网络的意识。
(4)山西文化产业的区位商 LQ 在逐年提高,意味着山西文化产业集聚程度逐步提高,集聚现象较为明显;与中部六省以及北京和上海相比,集聚程度处于中等水平。同时,山西文化产业园区的集聚作用逐步凸显。
(5)山西文化产业集群规模偏小;集群网络主体发育有待继续增强;集群网络主体彼此间的联系有待加强;创新环境有待加强。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434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shijiedaxue/434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1fe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