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大学论文 >

公安县域生态发展路径及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16-05-13 10:28

1绪论

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使得经济发达地区的部分产业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最先转移出来的产业大多是产能落后、附加值低、资源消耗大、对环境污染严重的资源密集型产业、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发展循环经济,号召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区域的发展越来越强调对生态的保护。中西部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具有资源优势、环、境优势,同时其本身也具有十分强烈的经济发展需求。但是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绝对不能走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必须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通过一定的产业选择和生态化的发展路径,走一条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人口的集聚与地方产业的发展将具有密切的联系,居民点的布局要充分考虑产业经济的发展。但是目前产业和居民点布局混乱的现象在全国范围内比较普遍,而且与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相矛盾,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这就要求地区发展过程中要注意产处、居民点布局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积极建设生态产业体系,合理布局居民点,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协同发展。
..........

2公安生态化发展的区域基础条件

2.1自然条件与土地利用
公安县属平原湖区,地势平坦,湖泊棋布,河流纵横。地处江汉凹陷盆地的西南部,西邻鄂西隆起山地,南邻洞庭湖盆地,北高南低,平均海拔36米左右,最高处黄山海拔264米,最低点游泥湖海拔26.3米。“长江三口 ”入经公安,从县境北太平口处注入,县境南黄山头流出的虎渡河,将全县分为虎东和虎西两片,虎东为荆江分蓄洪区。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霜期短、日照长,雨量充沛。夏季以南风为主。县内年平均气温为16.4°C,年较差为24.4°C ;全年最热月为7月,月平均温度为28.4°C;最冷月为1月,月平均温度为4°C。年平均降水量为1125.2毫米,年平均蒸发量为1312.5毫米,大于年平均降水量187.3毫米。公安县有霜日数平均为93.8天,,无霜期年平均为271天。日照年平均为1857.8小时,太阳福射总量平均为106.1千卡/平方米。日照充沛,气候温和,较为适合农作物的生长。

2.2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2012年公安县经济总量稳步扩大。地区生产总值达157.6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2.8%。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50.68亿元,同比增长5.1%;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66.10亿元,增长20.6%;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0.84亿元,同比增长11.4%。三次产业结构为32.2:41.9:25.9,其中第一产业比重同比下降1.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产业结构由“一、三、二”转变为“二、一、三”,实现了产业结构的一次调整。但是第三产业比重偏低,使得公安县产业升级的动力不足。(见图2.2)

公安县域生态发展路径及策略研究



3公安生态化发展的目标与战略...... 2

3.1生态化发展目标...... 2

3.2生态化发展战略 ........2

4公安生态化发展的空间格局要求...... 23
4.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3

5公安生态化发展的产业体系支撑.......31

6公安生态化发展的居民点体系构建

6.1城乡居民点的体系结构调整
针对上述不合理之处,中心村的确定要结合现有城乡居民点体系规划和公安县生态安全格局,并且从中心村规模、功能、区位三个方面考虑。规模方面主要考虑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对所有村庄的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进行分析,初步筛选出124个两者规模都较大的中心村。功能方面主要考虑中心村的服务半径和产业基础,要求中心村服务半径与城镇及其他中心村之间保持一定的间距,县城新规划3公里缓冲范围内原则上不设置中心村,并依托一定的产业基础,尤其是特色产业的支撑,对具有特色产业的村庄划入考虑范围。区位方面,主要从生态位置(生态较为敏感的生态保育区内严禁增加新的居民点建设;生态基本控制线范围内的住宅及其配套设施,以及污染物排放达标、对生态保护无不利影响的项目。

6.2城乡居民点的空间布局调整
人口的城镇化、产业经济的集聚发展、生态环境对国土资源开发的制约,无疑都影响着居民点的布局。在城镇的建设过程中,必须预留一定的生活空间,为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做好准备。同时,应花大力气完善农村居民点的合理分布和建设,有条件的地区要将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延伸到农村居民点。大力推广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鼓励使用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并且具有可再生性、低污染、广泛分布等特点的生物质能,使这种唯一的一种可再生碳源得到充分利用。由于地势低洼等自然因素的影响,无论是农村居民点的数量还是平均人口规模,西南部地势较高的平岗、丘岗地带总体大于县内地势较低的湖滨地区。出于防洪的考虑,农村居民点的分布倾向于地势较高的乡镇。
.....

7不足与展望

本文对公安县域生态化发展路径与策略的研究,主要是在生态敏感性要素的综合作用以及生态功能分区而构成的生态安全格局的框架下,各地区最大限度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和历史发展基础,以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绿色清洁循环生产、生产——居住相互带动,促进城乡生态化统筹发展。但是由于笔者水平有限和相关资料的缺失,本文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1)本文主要是从生态产业体系、城乡居民点体系两个方面研究了公安县的生态化发展。但是公安县的生态化发展不仅只体现在这两个方面,比如生态消费、生态化思想观念等更多个方面,今后还需从其他角度继续研究。(2)生态产业结构的研究比较深入,充分结合公安县的实际情况,对公安县某些具体产业的生态化升级改造指出了比较明确的发展方向。但对于生态化产业关联的研究尚显不足,没有对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相互关联机理进行分层次的论述,仅简单阐述了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三者之间的相互关联机理,而没有对某一产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关联做深入的分析。(3)城乡居民点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定量分析还存在一定误差,主要是对原有体系的调整,调整的重点是中心村的数量确定与分布,没有考虑近年来新建设的农村新社区的影响,主观性较大。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446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shijiedaxue/446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15e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