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教育社会化视域之班主任角色转换
— 导言
(一) 选题缘由
社会角色指个体在特定类型的关系中行动的一套规则,也是相互作用的他人对个体的期望系统,以及个体对自身行为的期望系统,当个体在根据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行使权力和义务时,他就扮演着相应的角色。当个体遭遇到角色紧张、角色冲突或角色不清问题是,会产生心理上的紧张和不适感,干扰个体的角色行为。2007年,在“全国中小学骨干班主任培训班”开班典礼上,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婭指出:“怎么强调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都不过分”,班主任角色研究对于教育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正处于素质教育的深化改革阶段,班主任是在班级内实践和推进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力量,素质教育对班主任角色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的要求,班主任需要正确了解自己的角色定位,调整自己的角色行为,才能达到素质教育对班主任的要求。但是,笔者观察到,在实际工作中,很多班主任将素质教育简单地理解为“特长教育”、或者理解为增加学生的班级活动和体育锻炼的时间,班主任角色出现了一些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偏差,现行班主任角色似乎并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而只是在原来的角色上变得更加复杂了。这样的班主任角色不仅无法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成为使素质教育有名无实的原因之一,还产生了班主任角色问题,影响了班主任的工作状态:有经验班主任不愿意继续从事班主任的工作,出现了班主任“出逃”、班主任一职不再受宠的现象,有的学校不得不将班主任工作交给刚刚入职的精力充沛的年轻教师,或者釆取轮任的办法应对班主任不足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形下,对现行班主任角色进行分析,寻求班主任角色的转变已经刻不容缓。
……….
(二) 研究目的与意义
现行的班主任角色不仅无法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还造成了班主任角色问题。因此,本文的目的在于,总结现行班主任角色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尝试从教育社会化视角重新审视班主任角色安排,对班主任角色作出新的定位,并对如何从现行班主任角色转换到新的角色提供理由和可行的方法。转换后的班主任角色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还能缓解班主任的角色紧张、角色不清和角色偏差问题。一是可以引起教育工作者对素质教育理论对班主任角色设计有用性的反思。素质教育的理论建设已经完成了吗?素质教育可以作为一种构成严密、指导性强的理论用以构成和指导班主任角色行为吗?这些都是需要反思的问题。同时,本文也展示了教育社会化是一个更具有指导能力、更明确的可以用于班主任角色体系设计的教育概念和理论。二是提出了一套包含功能维度和4个表现维度指标的两级维度方法描述班主任角色,虽然尚处于探索阶段,其有效性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但自认为在理论上是能站住脚的。通过这套方法,班主任可以对自己的角色进行描述,并和标准的角色要求进行对比,既有利于班主任的角色转变,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丰富班主任角色理论。
………..
二、现行班主任角色分析
(一) 描述班主任角色的两级维度
笔者设计了一套包含两级维度的系统描述班主任角色。两级维度分别是一级维度一一功能维度和二级维度一一表现维度。功能维度描述班主任在工作中的功能角色。班主任对不同的工作对象承担不同的责任,发挥不同的功能,因此,功能维度按照功能对象划分子维度,班主任对对学生、班级、家长、学校有不同的功能,应而也对应得存在多个功能子维度。表现维度描述班主任执行不同的功能角色时具体表现。班主任在实施班主任功能时表现出不同的态度、方法,因此,表现维度按几个表现侧面划分子维度,每个功能角色都可以用表现角色加以描述。一级功能维度是二级表现维度的基础,二级维度是一级维度的下一级维度,在明确了角色功能的基础上,才能使用二级表现维度对功能维度的具体履行进行方式方法上的描述社会角色是对处于某一社会地位和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行为期望系统可以用功能一一做什么(对什么对象提供什么功能,履行什么职能)和表现一一怎么做(用什么态度、方法提供功能和履行职能)两方面的内容构成。当我们明确了班主任对不同的对象需要履行什么职能,需要用怎样的方式履行这些职能,我们也就基本明确了班主任的社会角色。因此,对应构成行为期望系统的这两个方面,本文提出了一级功能维度和二级表现维度方法,以便将班主任的社会角色系统化地呈现出来。在一级功能维度下,梳理和总结数年来国家层面文件中对班主任功能及工作对象的要求,根据不同的工作对象,划分数个功能子维度;在二级表现维度下,基于历年来国家层面文件对班主任工作方法要求的变化和教育理论发展趋势,划分了四个表现子维度。
………..
(二) 素质教育前后班主任角色要求的变更
总的来说,建国以来,我国的班主任角色发展可以以素质教育改革为界限分为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从1952年班主任岗位首次被写入国家层面文件开始到1988年,是我国班主任基本角色的形成时期。第二阶段是从1988年开始至今,是班主任角色受素质教育理念和改革影响的时期,在基本角色的基础上,班主任角色有所转变和增加。为了将两个阶段班主任角色加以区别,本文将前一阶段的班主任角色称之为传统班主任角色,后一阶段的班主任角色称之为现行班主任角色。1952年,教育部同时颁发了《小学暂行规程(草案)》、《中学暂行规程(草案)》,基本上描绘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中小学教育的概貌。在《中学暂行规程(草案)》中,教育部首次提出:“中学每班设班主任一人,由校长就各班教师中选聘,在教导主任和副教导主任领导下,负责联系本班各教员指导学生生活和学习。”这是新中国第一次在国家层面将班主任的角色期望以正式的书面形式加以规范,并较为简单地描述为“负责联系本班各教员指导学生生活和学习” 。1963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和《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在思想政治教育章节中,规定了班主任的职责。《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中规定班主任须“……经常了解本班学生的学习、思想品德、健康等各方面的情况,及时进行教育和帮助;组织和指导学生的劳动和课外活动;指导本班的少年先锋队;进行家长工作……根据平时考查所得的情况,征求有关教师的意见,写出简明、具体、能够为学生所理解的评语,并且把内容告诉学生和家长”。
…….
三、教育社会化对班主任工作的新要求........ 28
(一)教育社会化是教育的本质要求 ........28
(二)教育社会化和素质教育关系 ........31
(三)教育社会化视角下的班主任角色要求........ 32
四、教育社会化视角下的班主任角色转换....... 36
(一)学校要求实施人向班级工作设计者的转换........ 36
1、实施人转换为设计者的理由 ........36
2、班级工作设计者的转换要求........ 37
(二)班级事务执行者向班级事务领导者的转换........ 39
(三)班级专制角色向班级社会模范公民的转换........ 42
(四)学生家长联系人向班级社会活动联系人的转换........ 44
四、教育社会化视角下的班主任角色转换
(一)学校要求实施人向班级工作设计者的转换
班级工作实施人即根据学校要求具体执行班级工作的人,而班级工作设计者即班级工作的构思和计划人。由学校要求实施人向班级工作设计者转换,就是在进行班主任工作时,有技巧地增加工作的自主性和计划性。由学校要求实施人向班级工作设计者转换,并不意味着放弃学校要求的实施角色,而是提高在实施中的能动和统筹性。从本文的班主任角色维度来说,属于面对学校对象的一级维度要求,实质是对现行班主任角色中实施角色的升级。从实施人转换为设计者,至少需要跨越两个层次,一个是从实施人向计划人转化,强调班主任在实施学校目标和要求时的自主性和计划性;另一个是从计划人向设计者转变,强调计划的技巧性和艺术性。总的来说,教育社会化要求班主任将教育社会化这一指导思想,有技巧地融入学校的目标和要求中,并形成一套事前计划以指导行为。
………
结束语
班主任是推进素质教育进程、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合格优质人才的最要一线力量,班主任角色是班主任职能的表现,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目前的班主任角色面临的种种问题,,无法通过素质教育进行调整,教育社会化理论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思路。文中所提出的教育社会化视角下班主任角色的转换要求建立在素质教育基础上,是考虑了现实条件的最小转换要求,但是在具体实现中必然仍会面临一些阻碍。这样的调整并不是只依靠班主任就能完成的,但是班主任应该是这种调整的先行者。笔者赞成一种树立思想、细节着手的调整方式,随着在班主任工作细节中实践的成功,使学校逐渐接受和运用新的班主任角色要求,实现螺旋式上升的角色转换,而不赞成一开始就大刀阔斧、改头换面的调整方式。由于本文所要求的转换建立在素质教育基础上,尽量保留了素质教育的角色要求框架,做出了最低限度的转换要求,为班主任和学校规避角色转换中的障碍奠定了基础。笔者相信,以教育社会化思想完善现行班主任角色的缺陷,会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446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shijiedaxue/446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