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大学论文 >

简论突发公共危机中情报互通的障碍与解决对策

发布时间:2016-06-30 07:53

  论文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等方面均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与此同时,人口、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也日渐突出,我国在当前已经进入到了各类突发公共危机事件频发的阶段。突发公共危机中情报互通机制是最为关键的一项内容,然而,由于我国突发公共危机管理信息沟通机制存在较多缺陷,所以导致突发公共危机中的情报互通机制依旧存在较多的障碍与问题,如何完善突发公共危机中情报互通机制已经成为一个热点话题。本文就突发公共危机中情报互通机制存在的障碍和解决对策进行分析。

  论文关键词 突发 公共危机 情报互通

  一、前言

  近几年来,我国各地区频发的水灾、旱灾以及地震等自然灾害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由人为因素引发的矿难、海难、爆炸以及爆恐等重大事件给社会带来了恶劣的影响,,尤其是一些个体及极端组织对全社会带来的危害程度不断增大,这一切也充分表明了我国在当前已经进入了一个突发公共危机事件频发的阶段。流通的情报互通机制可以有效提高情报信息的沟通效率,对消除社会矛盾、避免社会矛盾激化有着重要意义,并且良好的情报互通机制有利于政府部门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使社会各领域在面对突发公共危机事件中形成合力,实现对危机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合理配置,从而帮助我国政府部门在面对突发公共危机时转危为安。

  二、情报互通在处置突发公共危机中的作用

  2003年爆发的“非典”危机是一场影响范围巨大的灾难性突发公共危机事件,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是建国以来影响最大、灾难性后果最严重的突发公共危机事件,2014年9月21日发生的新疆暴力恐怖事件再一次为国人敲响了警钟……通过上述几个典型的突发公共危机事件可以证明,我国在当前已经进入了突发公共危机事件频发的特殊历史阶段,对于突发公共危机管理来说情报互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不仅有利于更好的传递和使用为突发公共危机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撑的信息,还可以向民众以最快的速度来准确的公布突发公共危机的演变状况和政府处理措施,为政府部门彻底解决突发公共危机奠定了重要的民意基础。再者,突发公共危机中的情报互通机制有利于政府部门快速开展危机应对工作,确保各地区、各部门乃至全社会在应对突发公共危机中,可以实现对各类稀缺资源的合理配置与科学调配,有利于降低突发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后带来的破坏与影响,及时消除社会中由突发公共危机事件引发的消极言论。情报互通机制作为突发公共危机管理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其不仅被作为政府部门顺利解决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前提,同时也是政府部门在对突发公共危机事件处理过程中的有效保障,尤其是我国政府作为一个枝节复杂的官僚组织系统,通过情报互通机制可以有效解决由于政府层级节制过多而导致的信息共享弊端,再加上无法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后往往具备较大的不确定性,通过情报互通机制可以避免由组织内外沟通不畅而引发的突发公共危机失控,将突发公共危机事件危害程度控制在一定程度后将其彻底消除。

  三、突发公共危机中情报互通机制存在的障碍

  近年来,随着我国政府不断加大对突发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视与研究力度,在突发公共危机中情报互通制度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信息法制化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多成就,然而,突发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后,由于其受到信息源、信息以及传输渠道等多种因素缺位的影响,导致整个情报互通机制在运行中难以取得良好的成效,这也意味着情报互通机制存在的障碍已经成为影响突发公共危机管理效果的主要因素。本文通过研究明确了突发公共危机中情报互通机制存在以下障碍:
  (一)情报信息互通渠道不畅
  现阶段我国政府在关于部门内部情报互通机制建设上以“纵向集权式”模式为主,就该种情报互通机制来说上级政府主要依赖于下级政府的报告来获取信息,但是突发公共危机在本质上是偏离社会正常轨道的,很多无法公共危机事件均是由政府日常管理工作失误引发,部分下级政府为了规避突发公共危机事件中的责任,会有选择性的向上级政府来报告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具体情况等,因此,政府内部缺乏顺畅的情报互通渠道容易导致突发公共危机情报出现不对称的问题。再者,就我国现有的突发公共危机中情报互通机制来说,其存在情报反馈渠道单一、情报反馈滞后以及情报反馈拥堵严重等一系列问题,上述多种问题最终导致突发公共危机中情报互通机制的运行出现很多障碍。
  (二)多主体参与的情报互通机制尚未形成
  对于政府部门来说突发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后很难独立解决所有的危害,只有调动全社会力量的参与才能将其产生的影响控制在最低范围内,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实现对人财物等稀缺资源的有效整合。然而,我国政府在强化对突发公共危机管理体系建设中,并没有形成以政府为核心、多主体参与的突发公共危机情报互通机制,具体表现为政府在对突发公共危机事件进行管理中,依旧受到全能政府理念的影响,非政府公共组织、新闻媒体以及民众没有被纳入到情报互通机制中,而政府部门所构建的突发公共危机中情报互通机制主要以政府各部门为主,例如,非典事件中的情报互通机制便是以政府的政治动员为主。
  (三)面向公众情报不透明
  美国“9·11”事件发生后,时任美国总统布什在事件发生后公开发表讲话,并且将该事件的真相在第一时间内披露给了国民,利用这种方式在第一时间内给予美国人对抗危机事件的勇气和信心;2005年的“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中地方政府以“管网检修”为由,在该事件发生后的十几小时后才公布了松花江水污染的真相,在这十余个小时中大量民众开始陷入到了恐慌之中。通过上述事件可以发现我国政府在面对一些突发公共危机事件中,存在故意隐瞒、掩盖真相等一系列问题,这一问题在当前的突发公共危机中情报互通机制依旧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突发公共危机中情报互通机制所具备的功能和作用。


  (四)媒体失误导致情报互通不畅
  由于媒体传播具有广泛性这一特征,所以其已经成为政府在对突发公共危机管理中,进行宣传与情报互通最为重要的一种工具,就当前国内媒体来说依旧是我们党和政府的喉舌,在针对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报道中与政府站在同一立场,然而,2014年的“3·8马来西亚航班失踪事件”中由于情报互通机制不完善,导致互联网中大量的小道消息肆虐,媒体职责的缺失在面对突发公共危机事件中不仅容易引发社会恐慌,同时也容易引起境外一些媒体有针对性的恶意报道。再者,我国现行社会制度的改革使社会中出现了大量新兴媒体与自媒体,这些媒体在面对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报道上为了提高自身知名度或获取商业利益,利用现行的监督机制缺陷来对一些突发公共危机事件进行恶意炒作,导致一些不理性、不客观的报道开始出现在社会中,在整个社会中产生了极大的恶劣影响。

  四、突发公共危机中情报互通障碍的解决对策

  我国政府在面对突发公共危机中情报互通机制存在的若干障碍,其需要有针对性的来制定一系列解决对策,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情报互通机制的运行发挥出应有的效用,对顺利解决突发公共危机事件和消除社会恐慌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完善政府组织体系
  为了确保政府内部情报互通机制在运行中可以发挥出应有的效用,笔者认为建立一个精简高效的政府机构是核心内容,针对这一问题可以仿照欧美的发展经验来建立突发公共危机应对中心,设立一个拥有最高权力和居于核心地位的危机指挥机构,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我国政府对各类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管理效率,同时也对确保情报互通机制的稳定运行有着重要的作用。建议我国政府通过设立高度集权的突发公共危机应对中心,来实现对各类突发公共危机中情报互通机制的动态管理,利用高效率的工作协调与信息沟通系统来强化情报互通效率,对强化对突发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后的各类不实信息管理也有着重要意义。
  (二)建立多元化的情报互通渠道
  针对构建多元化情报互通渠道中笔者认为需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我国政府部门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改变当前行政情报互通模式,即建立一个平板式情报互通模式,要求政府部门要以公共利益作为向导来吸收更多主体参与其中,并要构建一个开放的、共享的突发公共危机数据库,确保突发公共危机应对机构可以更好的实现情报互通。第二,要针对不同性质的突发公共危机事件来创设多样化的情报互通渠道,并且要确保其所创设的情报互通渠道具备可替代性,只有这样才能为突发公共危机事件中的情报互通奠定重要的基础。
  (三)促进多主体情报互通机制的形成
  在针对多主体情报互通机制的构建中必须要打破全能政府和信息垄断等误区,立法部门可以通过立法来明确多主体参与突发公共危机管理的地位、职责以及权利义务,对政府公共组织、媒体以及民众的权力范围、责任义务进行明确。再者,多主体情报互通机制建设中要坚持突发公共危机中情报互通的核心地位,政府在突发公共危机情报互通机制中需要发挥统揽全局、协调指挥的重要作用。最后,要通过建立资源库来不断推动突发公共危机中多主体情报互通机制的形成,建立资源库可以实现突发公共危机中社会网络的有效管理,并且可以更好的去协调突发公共危机事件中各主体的情报互通行为,对进一步提高情报互通的整体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进一步提高媒体的作用
  现阶段新媒体、自媒体等新兴媒体已经成为大众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我国现行的突发公共危机情报互通机制来说,其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将新媒体融入其中,所以在突发公共危机情报互通机制运行中新媒体的作用十分有限,因此,在关于突发公共危机中情报互通机制建设中要明确媒体的新闻自由和责任,并要不断加强对互联网信息发布与传播的有效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媒体在突发公共危机情报互通机制中的作用。

  五、结语

  综上所述,情报互通作为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管理中的关键内容,其由于受到多种障碍因素影响而无法发挥出应有的效用,政府管理部门必须要充分认识到各种因素对其带来的影响,以便于有针对性的来采取相应措施提高情报互通效率。 



本文编号:637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shijiedaxue/637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1e2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