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溯源
发布时间:2016-07-10 07:58
论文摘要 老子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动力和理论支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着重体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大力弘扬和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
论文关键词 老子 核心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着人们的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如何发展和丰富其内容需要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老子思想作为中华文化精髓之一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资源。
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核心价值观
(一)富强即强大而富裕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任何人都不可脱离物质而单独存在。老子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老子》第八十章以下只出现章节)正是体现了老子对富足生活的诠释。
(二)民主思想主要内容包括主权在民、权力制约思想
民主表达的是一种权力诉求,它的核心是主权在民。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四十二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第五十一章)老子思想的可贵之处在于超越封建政治制度的即有框架,从根本上论述权力的基础是道,“道”反映在政治上即“民心”,只有“民心”成为政权基础的前提下,“以百姓心为心”(第四十九章)其它的治理之道才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第六十六章)不争就是民主,这非常明确地提到民主选举的概念,与现代选举制相比,只有技术层面的差异,而无本质差别。
(三)追求“文明、和谐”是老子思想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谈到“文明、和谐”在老子这里与“自然、无为”是不可分割的。或者说,“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是对老子思想的宇宙观、思维方式和价值倾向的最简洁表达。 老子认为,和谐是天地万物的常态,不和谐是暂时的,社会的不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不和谐主要是人的不当行为造成的,老子说:“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第五十五章)就是说,“和”是物与物之间的常态,充分认识到和谐是事物之间的常态,就是明事达理。目前人类面临共同的全球性社会危机,如“全球变暖”、“全球传染病”、“食品与水短缺”、“环境破坏”、“人口爆炸”、“国际恐怖主义”等等,这些问题都是人类自己不明事理制造的。所有这些危机,都是现代文明的个人主义、个人至上、个人利益天经地义的价值观的逻辑导致。这样在“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大前提下老子思想的:“不见可欲,使民不乱”;“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守柔曰强”;“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等许多理念就是克服个人主义,去除现代文明弊病的文化价值。
老子曰:“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第四十二章)一切万物的自然而然,它们自己的变化与运动,而非人类外在力量之下的强加作用结果,它是内在阴阳互相作用的结果。
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核心价值观
自古以来,自由就是人们追求和向往的基本价值。在老子所生活的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对“公正”、“平等”更有一种迫切的渴望。
(一) 老子对“自由”的理解
在《老子》中所阐述的“自然”相当于我们现在的“自由”,“莫之命而常自然。希言自然”(第二十三章)指的是万物不受外力强迫而自在发展。
老子曰:“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爵而常自然。”(第五十一章)“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也。”(第六十四章)。道和德的尊贵地位并不是其自我封赏,只是其本来如此。因为道和德从来甘于辅佐万物生长,而不是强加于万物,左右万物。老子倡导和主张自由的观点不胜枚举,在老子看来人们只有尊重万物生长的自由而不是强加活动去主宰它们,社会方能实现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二)“平等”是人们社会交往中物质要求和尊严的满足感
追求平等,平等地待人处事是现代人们基本素养。老子除了在百姓中积极提倡平等和谐外,他更重视作为统治者、治国者如何平等对待百姓、如何做到与百姓平等,反映了老子对平等思想的深刻认识。
为表达平等的愿望,老子要求作为“领导者”不能对民众高高在上,而是平等相待,对民众要谦下、要得到民众的拥护和爱戴就要将自身利益置之民众之后。“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第六十六章)意思是说,所有河流汇至江海,是由于它安于处在众多小河流的下游,所以能做众多小河流的领袖。因此“圣人”在百姓之上统治,而百姓不感到有负担;在百姓之前领导,而百姓不认为有妨碍。因此,天下百姓对他爱戴而不厌弃。
要实现平等,“领导者”就不能对民众威胁、压迫。“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第七十二章)老子是说百姓不怕统治者的威力的时候,那么更可怕的事情就要发生了。不要逼迫得百姓不得安居,不要阻塞百姓谋生的道路。因此“领导者”但求自知,而不自求表现;但求自爱,而不自居高贵。
(三)公正与法治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是实现中国梦的基本价值规则
老子通过歌颂天道,来赞美社会公正,赞美不争的美德,鼓励人们积极进取,努力向善。老子曰:“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第七十七章)天道正如人们弯弓射箭一样,手臂高了点就将他向下压一点,手臂低了一点就让他抬高一点。有多余部分的东西就让它减少一点,不足的东西就给他补充一点。天道的法则,就是减损多余的部分而补充不足的部分,这正是公正。
老子曰:“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第十六章)“容乃公”就是说公正不该是狭隘的而应具有包容性,“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第二十七章)高尚的常常教人向善,着眼于挽救而非抛弃,“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第三十二章)万物和谐发展自然风调雨顺,民之所得就算没有规则人们也会满足自我分配。老子倡导社会发展应该向大自然学习那种公正:“天之道,利而不害。”(第八十一章)他通过歌颂天道而鼓励人们自强、向善:“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第七十九章)
关于法治他说,,“天网恢恢,疏而不失。”(第七十三章)社会发展遵守规则。在老子这里,一切规则的制定都应遵循社会自然规律。从某种意义上讲,老子这里法的前提就是“规律”。以“道”为基础,尊重客观规律是建设法治社会的重要条件。
老子的“无为”思想既反对“乱作为”又反对“不作为”,它强调因势利导,顺应自然。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发展;敬畏民意,注重人心,注重社会公平。
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
(一)关于诚信
老子曰:“信不足也,有不信焉。”(第十七章)正是因为个人的诚信不足才导致整个社会的诚信问题。老子不仅发现诚信问题所在,还提出了如何纠正诚信困境。他说,“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第六十三章)这就告诉我们杜绝随便对人许诺,要将自身能力大小与贡献多少相结合。“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第五章)言多必失,没有把握的言论尽可不说,避免诚信受扰。“慎始如终,则无败事”(六十四章)如果我们每个人做事都能想自己开始许诺的那样,自始至终的坚持,那么诚信问题也就不存在了。消除诚信问题的方法就在于要坚持诚信,首先要敢于信任他人。所以老子提出:“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第四十九章)诚信的人我信任他,曾经犯过诚信错误的不守信的我也信任他,这样便可人人守信。这就是老子讲的“德(得)信”。只要能做到对守信的人信任,对曾经不守信的人也信任,相信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值得信赖的,每个人都可以从坏变好,然后再对曾经诚信失败的人予以帮助,如此便可互相信任。
(二)关于友善
老子极力提倡守柔至柔、谦让至善的修身方法,他以水为比喻,认为普天之下没有什么比水更柔,土可湮之,斗可盛之,器可断之,火可烹之。故曰:“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第八章)具有上等品德的人就如同水一样,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处在人人所厌恶的低洼之处。但是,再坚强的东西都可以被它摧毁,灭大火,没高山,蚀金属,腐木质。“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第八章)教育我们安心处于应处于的地位,心象深渊一样平静与清静,以友善之心对待他人。他又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第四十九章)就是说无论品行善良还是品性不端,我都以善良之心去对待他们,那我也就得到善良了。老子相信只要对待万物一律平等,那么天下就充满了友善。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和建设的基础,反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是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故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大力弘扬和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
本文编号:683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shijiedaxue/68315.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