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大学论文 >

研究型大学基础研究产出比较:基于“985工程”高校与AAU学术论文的分析

发布时间:2017-08-23 18:42

  本文关键词:研究型大学基础研究产出比较:基于“985工程”高校与AAU学术论文的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基础研究 篇均被引次数 活动指数 相对引文影响力 研究型大学


【摘要】:本研究选取中国"985工程"高校和AAU作为研究对象,从群体整体水平和学科水平两个层面对2002-201 1年"985工程"高校和AAU学术论文的数量、质量、活动指数和相对引文影响力等指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985工程"高校的科研实力、科研水平和学术影响力呈逐年递增趋势,但与AAU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上还有显著差异。"985工程"高校学科之间的科研实力有明显差异:工科和理科是"985工程"高校的活跃学科,人文社科是"985工程"高校的低活跃学科;生命类和人文社科是AAU的活跃学科,材料科学、化学和农业科学是AAU的低活跃学科;"985工程"高校22个学科的论文影响力较低,与AAU存在明显差距。
【作者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
【关键词】基础研究 篇均被引次数 活动指数 相对引文影响力 研究型大学
【基金】:2011年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1YJC880150)
【分类号】:G644
【正文快照】: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泉,,它的发展水平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学实力和知识基础。由于全球科技格局的变化,基础研究对科技发展、国家竞争力提升的影响更为深远l]j。高校是我国最大的从事基础研究活动的部门,“985工程”高校作为我国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其基础研究水平不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黄宁燕,武夷山;两岸科技产出指标比较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2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武亚军;面向一流大学的跨越式发展:战略领导的作用[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4期

2 武亚军;;面向一流大学的跨越式发展:战略规划的作用[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1期

3 刘燕萍;从三大索引收录查证谈科研绩效评估[J];图书与情报;2004年04期

4 李仙飞;哈佛大学办学理念的形成与发展[J];高教探索;2005年02期

5 马涛,丁琼;世界一流大学的特征基[J];航海教育研究;2005年03期

6 胡建梅;一流大学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J];中国大学教学;2004年10期

7 娄玉珍;赵鹏大;徐士元;;大学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建设的原则及途径探讨[J];中国地质教育;2006年02期

8 李仙飞;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研究综述[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年02期

9 谷贤林;;学术内外因素与20世纪上半叶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发展[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年02期

10 刘燕萍;从三大索引收录查证谈科研绩效评估[J];现代情报;2004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杨昕;我国医科大学核心竞争力综合评价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2 左兵;西部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制度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段江飞;我国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历史考察与分析[D];清华大学;2005年

2 李伟娟;美国研究型大学崛起原因探究[D];河南大学;2006年

3 张雷生;基于地球系统科学思想的中国地质大学学科建设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陈维军;文献计量法与内容分析法的比较研究[J];情报科学;2001年08期

2 邱均平,陈敬全;网络信息计量学及其应用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1年03期

3 吴华香;;网络计量学:互联网上的文献计量学[J];图书馆杂志;2001年01期

4 马建华;网络计量学研究进展[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3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荆楚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栏目设置[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2 刘民钢;;提升中国大学的创新能力[J];群言;2011年07期

3 唐诗昂;;科技强国视野下的美国数学人才培养目标定位[J];科技成果纵横;2011年04期

4 陈育凡;;夯实基础 立体拓展 推进融合 南理工科技发展的新跨越[J];国防科技工业;2011年08期

5 ;我校成立微纳加工和器件公共实验室[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6 王瑞文;张嘉;盛刚;;国内外创新型城市建设中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分析[J];科技与经济;2011年03期

7 郭广银;;以高水平科研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J];中国高校科技;2011年08期

8 阴怀勇;安娴;王志成;张迎梅;;“十一五”期间兰州大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工作回顾[J];中国科学基金;2011年04期

9 陈清龙;;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建设与开放[J];实验技术与管理;1987年02期

10 赵继;郑东;金祥雷;;研究型大学学术发展的逻辑主线[J];中国高校科技;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志军;何晋秋;;中国高校科技创新活动的实证分析[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2 乔锦忠;;高校基础研究创新乏力的制度分析[A];2006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3 张酉水;;中国高等学校科技发展战略探讨[A];第三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论文集[C];2004年

4 刘念才;;高校创新能力建设研究[A];《中国高等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专家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周钧;包华影;;注意实效 着眼未来——提高高校引智效益的几点思考[A];北京高校引进国外智力工作文集(第一辑)[C];2004年

6 周珉;;新形势下中医药高等院校科研管理的思考[A];'97中医药博士论坛:中医药现代研究与未来发展[C];1997年

7 杜月升;;知识生产与高等学校体制改革[A];2002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现代化建设中的体制问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徐晖;党岗;吴集;;促进研究型大学融入国防科技创新体系的思考[A];第三届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科教发展战略论坛论文汇编[C];2007年

9 ;奋进中的福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A];中国化学会第十一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冯玫;;亚太国家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比较与河北省模式选择[A];河北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陈欣然;工大“天津膜”实验室跻身国家队[N];天津教育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赵笛;基础研究催生顶尖海洋药物[N];青岛日报;2010年

3 中新;高校已成我国基础研究主力和高技术创新源头[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7年

4 记者 崔凯;基础研究是学校未来发展的生命线[N];新清华;2008年

5 记者 吴世勇;高校成为我省基础研究主力军[N];辽宁日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李宏乾;多相反应工程:为产业升级打基础[N];中国化工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刘莉 周清春;基础学科不能总是第二志愿[N];科技日报;2006年

8 通讯员 黄敏 蔡劲松;北航“211工程”重大基础研究项目数居高校前列[N];科技日报;2006年

9 杰弗里·博尔顿;大学承担什么角色[N];中国教育报;2006年

10 张蜀梅邋罗伟民 贺小伶 程东海;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落户广州[N];南方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桂尧;中国大学参与国家创新系统的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2 朱晓东;大学知识创新体系研究[D];东南大学;2005年

3 吴洁;高校知识转移的机理及效率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4 张海燕;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成长性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5 王志强;研究型大学与美国国家创新系统的演进[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6 周杨;科技成果转化视角的高校知识生产力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7 文少保;美国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变迁与运行治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8 白勤;高校教师学术不端行为治理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陈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系统分析[D];东北大学;2009年

10 姚锐;中国博士后制度发展[D];南京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汤敏慧;高校基础研究多元化经营战略的选择[D];暨南大学;2007年

2 高泉;地方高等医学院校基础研究与知识人才生产能力关系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8年

3 杨晔;地方高校基础研究与知识人才生产能力关系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9年

4 汪立超;我国高校原始创新能力形成机制分析及强化策略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5 韦日钊;美国高校科研职能的发展与启示[D];西南大学;2007年

6 周晔;河北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6年

7 金丽霞;国防科工委属高校对国防科技自主创新的贡献能力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8 祖燕飞;陕西高等院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9 齐永芹;陆登庭高等教育思想与实践初探[D];河南大学;2007年

10 何先刚;高校R&D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机制设计[D];西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7266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shijiedaxue/7266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6b0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