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大学论文 >

浅谈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路径优化探析

发布时间:2016-08-01 07:47

  论文摘要 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对国家社会、大学生个人修养提升以及大学生就业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大学生在法治素养上存在对法律认识欠缺、漠视法律权威、对法律运用不足和功利性的学法现状。结合现状,我们提出了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的路径优化策略:一是依托通识教育普及法律知识和观念;二是兴趣务实的选修科目的利用;三是联系时政的权威法律讲座;四是吸引关注传递使命的法治社会实践;五是观点交锋的模拟法庭;六是触及心灵的庭审旁听;七是翻阅案卷实录,体会法的公平正义。这些策略为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有效提升提供了参考,能提高大学生学法、用法和守法的自觉性和自主性,使之更好服务社会,进一步推进法治中国的建设。

  论文关键词 依法治国 大学生 法治素养

  法治,是维护社会正常发展秩序,规范人们行为的一种重要手段。良好的法治社会建设,明确了各社会参与主体的政治、经济关系,确保社会在一定的规则范围内运行,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同时,进一步明确了各参与主体的责任和义务,在维护各方利益的同时,有组织的推动了社会整体前进步伐。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针对其开展法制教育,培养其法治理念,提升其法治素养,是未来公民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步骤之一,对改善我国千年来“人治”现状,维护国家长治久安,进一步推动国家民主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推进作用。

  一、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的现实意义

  就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我们认为存在三方面现实意义。一是从国家社会层面来说,中国当前纷繁复杂的内部社会发展需要法治,需要一大批懂法、用法的社会骨干,通过法律手段,有效化解各种纠纷,从制度层面保证社会的公平正义。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总要求,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承担了国家振兴,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提升其法治素养势在必行、刻不容缓;二是从大学生个人修养来说,较高的法治素养,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在自我约束中实现了个人道德修养的提升。此外,良好的法治素养,也有利于大学生运用正确的手段维护自身的正当利益,抵制不法侵害,这也是大学生个人修养提升的表现;三是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是个人就业和发展的内在需求。随着我国逐步成长为与世界接轨的经济大国,社会的发展形势需要具有法律知识的人才。这就要求即将走入社会的大学生必须要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懂得运用法律知识去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二、当前形势下大学生法治素养现状

  就当前形势下大学生法治素养的现状,我们从四个方面予以概括。一是认识上的欠缺。除了专门性的法学院学生,多数学生对“法”的观念性认识淡薄,认为“法”离自己很遥远,只要不偷不抢,没有触犯法律,“法”和自己就没有多大关系,导致此种现状的产生,多数和学校的法治宣传和教育不够有关。二是表现为对“法”的漠视,不少学生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视“法”形同儿戏,懂法,但不遵法守法,任意践踏“法”的权威。三是对“法”的运用不足。表现为对法律的认识不足,存在模棱两可的现状,导致学生在遭受人身或财产损害时,首先想到的是动用社会关系,而不是法律手段。当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他们多数没有想到运用法律或是不知道怎样运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身权益;四是短腿效应,部分学生出于功利性考虑,有所选择的进行了专业法律的学习,例如,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中开设了国际商法的课程,很多学生醉心于专业的学习,对国际通行的法律是如数家珍,而对国内法反而是不甚了解。大多数学生只挑对自己将来就业有用的法律学习,对于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人为地忽视。

  三、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路径优化策略

  (一)依托通识教育,普及法律知识观念
  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应是均衡、全面的。我们主张在大学生的法治教育中,应紧紧依托通识教育,向大学生传递法律知识,普及法律观念,有效提升大学生的法律水平,促使大学生学法、懂法、敬法、用法。一般来说,针对大学生的通识教育集中于大一和大二阶段,在具体的法律通识教育的开展上,我们应紧紧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透过课程的学习,有效普及大学生基本的法律知识和法治观念。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学校、教师和学生都要重视起来,在考评上要从严,要坚决杜绝应付考试的行为。对于高年级学生的法治教育,可以将专业课与相关专业法律联系起来开展教学,让学生对专业法律有普遍认知,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能懂得如何运用专业法律。通过系统的法律知识学习,提高大学生学法用法的自觉性,从个人观念和知识储备层面有效提升其法治素养。
  (二)利用选修科目,注重兴趣务实专业
  大学选修科目是实现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的一个重要途径。大学在选修科目的设置上,应有意识地向法律科目倾斜,增加与法律相关的选修科目。与此同时,我们要求法律选修科目的多样化,有条件的学校尽量做到全覆盖,即法律的各个方向都要有所涉及,以满足不同个性的学生需求。
  在加强法律选修科目设置的同时,我们要重视科目内容的建设,要认识到选修和专业学习之间存在的差异。专业的法律重在理论,其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专业的法律人才,而选修其根本目的在于让学生去了解、认识,并不做过深的专业要求。再者,选修从本质来说,是兴趣的一个延伸,这就要求在法律选修科目内容的设置上要有亮点,要能吸引学生的关注,这样才能让学生主动去选修,才能发挥应有的法治教育效果。中国法制史、世界法制史等都是大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选修科目,在对中外法制的历史学习中,了解了法的一般发展历程,也掌握了一些法律知识,对大学生的法治素养提升起到了现实的促进作用。


  在强调兴趣因素的同时,要注重选修科目的务实性。大多数学生在选修科目中,除了兴趣因素之外,还抱有较强的目的性。选修法律,既有专业补充的考虑,也有对未来发展的考虑。但选修毕竟不同专业,这就要求我们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要做到务实。要广泛运用生活案例,以案说法,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丰富的案例教学,有效提升大学生对法律的认识水平以及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
  (三)权威法治讲座,联系时政学法懂法
  通过邀请行业内知名专家学者或是法律一线工作人员来校开展讲座,向大学生宣传普及法治观念,也是一个重要的法治教育途径。实践型的专家学者能够将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相结合,也能够紧密结合我们国家法治进程的实际情况,从而深入浅出的给大学生们开展法治教育。一方面,联系时政的法治讲座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容易引导大学生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不会让大学生产生空洞感;另一方面,联系时政的法治讲座能够引导大学生关注社会,了解社会,进一步认识到法治对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从而提升大学生对依法治国的重要性的认识。
  (四)法治社会实践,吸引关注传递使命
  大学生良好的法治素养提升,离不开参与法治社会实践。在大学校园可以充分利用各类学生社团在每年的“法制宣传日”开展“法制宣传周”活动,借助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吸引大学生的关注,向大学生普及法律知识。就宣传的内容而言,不仅要与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相关,还要与当前社会热点话题相连;就宣传形式而言,不仅仅限于展板宣传,还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编排法治小品或话剧。此外,还可以借助于专题的假期社会实践,由大学生担当主角,向市民宣传法律知识,在宣传的同时提升自我对依法治国的理解和认识。例如,在假期社会实践中,通过前期地自主学习和案例分析,向市民宣传介绍老年人、妇女、儿童权益保障以及劳动保障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在服务他人的同时,提升自己的法治思维和认识,从而更好地肩负起依法治国的使命。
  (五)模拟法庭辩论,法的交锋明辩真理
  熟悉法律的运用是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必由之路。学校应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用法平台,定期组织与法治热点相关的主题辩论赛,既可以是理论观点的辩论,也可以是具体案例的人情与法的辨论,在观点的辨析和交锋中,辩明真理,让大学生深刻认识法律的内涵。此外,也可以组织模拟法庭,真实模拟案件审判,大学生参与其中,分角色扮演当事人、控辩双方的律师和法官,各自寻找法律法规为自己的立场提供辩论依据。此种模式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法律学习的热情,促进学生自主学法用法;另一方面,在实践中考量学生综合运用法律的能力,对未来大学生进入社会后运用法治思维思考问题和运用法律知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打下基础。
  (六)申请庭审旁听,真实环境触及灵魂
  学校应为大学生切身感受法律的威严创造条件,为广大学生提供法院庭审旁听的机会,在法院真实的案件审理过程中,感受法律的权威。在庭审法官严肃地宣判那一刻,产生心理震撼,从而促使大学生去尊重法律和重视法律,真正做到学法、懂法、守法。在庭审内容的选取上,联系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着重关注于两个方面:一是刑事审判庭的旁听,其目的是在真实的刑事案件审理中,让学生敬法,从而自觉遵守日常行为规范,,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二是民事审判庭的旁听,主要涉及的是一些民事案件,其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了解民事诉讼的一般性流程,让大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法律手段化解日常生活纠纷,维护自身财产、人身的安全和利益。
  (七)翻阅案卷实录,追根溯源法之公正
  翻阅案卷实录,对提升大学生的法治素养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中所提的案卷实录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政法案卷实录,而是基于案件从发生到结束的全过程实录。透过完整案件过程的了解,在追根溯源中,让大学生明白整个案件的前因后果,在此基础上,结合法院的判决,让大学生体会到法律的公平、公正和公开。例如,近年来有关腐败案件,在大学生中关注度非常高,我们以薄熙来案件为例,当时庭审采取微博直播的方式,庭审的过程、证据链条展示都适时公布于众,相关媒体也就案件的来龙去脉做了深度的报道,这类资料能够比较容易地搜集。诸如此类案卷实录,学校可以组织相关力量进行收集,形成汇总,通过校园信息平台,传递给大学生。此种普法教育方式,大学生一般都是非常认同的。在对案卷实录的翻阅中,透过清晰的证据链,首先让大学生对犯罪的界限和主观客观条件有了直观性的认识,其次,让大学生对国家审判的公平正义有了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同时也帮助大学生树立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律观念。



本文编号:801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shijiedaxue/801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676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