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国际新闻_正确认识当今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国际政治斗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世纪之交,国际环境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历史性变化,国际政治斗争和意识形态领域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愈趋激烈,这些必然对我国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我们要增强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和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必须密切关注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的大局,深刻分析对当前人们的思想活动发生影响的各种外部条件和因素,正确回答那些影响人们思想活动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一、 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
近年来,江泽民多次强调要大力拓宽领导干部的视野,使党的干部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敏锐地观察世界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种变化,,善于洞察世界大势和正确把握时代要求,始终走在时代发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前列;同时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掌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权。
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和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把世界看作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交融、相互激荡的统一的整体,这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分析和认识问题的一个基本方法。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都离不开对世界形势及其发展趋势的正确分析和科学判断。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科学地分析了社会化大生产、交往关系和世界贸易的普遍发展,世界市场的形成,以及各个国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超越民族国家的紧密联系等“世界历史性”变化,阐明了“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1和无产阶级斗争事业的国际性,提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战斗口号。
20世纪初,列宁观察和分析了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阐明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最高阶段的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阐明了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的论断;分析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民主革命在反对帝国主义斗争中的一致性,进一步提出了“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的口号。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来自于西方的最先进的文明成果——马克思列宁主义,一经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毛泽东深刻指出:“中国无论何时也应以自力更生为基本立脚点。但中国不是孤立也不能孤立,中国与世界紧密联系的事实,也是我们的立脚点,而且必须成为我们的立脚点。我们不是也不能是闭关主义者”。2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深刻阐明了“中国和外国的关系”,提出了“向外国学习”的口号。3
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曲折之后,邓小平深刻分析了国际形势和时代主题的变化,提出了实行对外开放的思想。20多年来,我国对外开放的规模不断扩大,有力地促进了同世界各国的经济、技术、文化交流,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愈益紧密,人们的视野更加开阔,思想更加开放,对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以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应当注意把握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当今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整体,任何国家的发展都不可能脱离世界而孤立。第二,世界的相互依存并没有消除各民族的独立性和特殊性,必须保持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独立的民族特色,尊重和支持世界各国的多样化发展。第三,世界在相互依存中充满了矛盾、竞争和斗争,特别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和两种意识形态的斗争,将是长期的复杂的。第四,今天的世界是历史的世界的发展,对当今世界的观察和分析必须有深远的历史眼光。。第五,必须善于学习和借鉴人类最先进的文明成果。近代世界和中国的历史都表明,拒绝接受外国的先进科学文化,任何国家任何民族要发展进步都是不可能的。闭关自守只能停滞落后。我们要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实现中华文化在新世纪的伟大复兴,必须努力学习和借鉴世界先进文明的成果,决不能夜郎自大、固步自封。
二、当今国际环境的主要特点
当今的国际环境,主要是指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国际形势和国际政治斗争的新发展、新变化、新特点。其主要特点集中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 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迅猛
80年代中期以来,跨国投资、全球生产和全球销售愈益成为主要的生产经营模式,促进了经济资源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的直接流动,使各国经济更加紧密地连接成为相互融合、相互依存的全球经济。经济全球化对人类的现实和未来生活产生着全面而深刻的影响。1997年,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面对经济、科技全球化趋势,我们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4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带有明显的两面性。一方面,推动了全球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加强了各国经济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依存;有利于各国经济的优势互补;为发展中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能的历史机遇。但在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呈现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各个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和经济安全问题凸显;西方国家试图把经济全球化描绘成资本主义价值体系在全球的“凯歌猛进”,对发展中国家形成巨大的冲击和挑战。
(二) 世界政治多极化道路曲折
冷战结束后,两极对立的世界格局被打破,世界要和平,国家要稳定,经济要繁荣,社会要进步,成为世界人民的普遍要求,国际形势总体上趋向缓和,世界格局正在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和繁荣。”5
但是,由于国际力量对比严重失衡,多极化的发展步履艰难。美国推行强权政治、谋求世界霸权的行动肆无忌惮,明显加快了建立“单极世界”的全球性扩张步伐,已成为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威胁。美国把我国列为2015年前后新的“全球性对手”之一,加大了对我防范和遏制的力度。美国的狂妄态度和霸道作风,已经和正在激起世界多数国家包括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强烈不满和愤怒。
(三) 科学技术进步日新月异
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革命为先导,以微电子、生物工程、空间开发、海洋开发、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群为骨干,使高新技术革命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新技术革命所蕴含的神奇力量和难以估量的市场前景,使各国政府都高度重视对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以争夺在高新技术方面的优势地位。世界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创新,它将使各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产业构成、经济体制、社会结构、教育制度等方面发生深刻变化。
信息产业正在逐步取代传统产业,成为全球经济的主要增长点和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成为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升级的主要手段。数字化信息网络使各种信息以光速在全球范围自由传递。国际互联网由于其全球性、双向性、即时性和容量的无限性等特点,迅速超越其他传统媒体,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价值体系的强势地位,由于控制了国际互联网,正在演变为全球性“网络文化霸权”。
(四) 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愈趋激烈
在全球化、多极化和信息化的交互作用之下,世界范围内各种不同思想文化的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和相互激荡、相互碰撞愈益突出。各民族的思想文化已经和正在突破民族的疆界走向世界,人们可以从其他类型的文化中吸取新观念、接受新思想、学习新知识,借鉴其他不同文化的优秀精华,享受不同民族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成果。人们的眼界更加开阔,观念更加开放,思想更加丰富,而更趋于多样化。
但是,人们在接受积极、健康、进步的思想观念的同时,也会受到消极、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的侵蚀。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复杂矛盾中,始终贯穿着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同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尖锐斗争。西方思想文化同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思想文化的冲突和斗争,成为思想文化领域矛盾斗争的重要方面。民族主义思潮的重新崛起和发展呈现出错综复杂的情况。有些反映了民族独立和发展的正当要求,有些则造成了连绵不断的民族分裂、民族战争和宗教冲突,甚至为霸权主义所利用。
三、当今国际环境对人们思想的影响
世纪之交以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的国际形势,从总体上是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积极方面是占主导地位的。这也对人们的思想发生着诸多方面的积极影响。例如,对外开放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有利于学习和借鉴人类先进文明的优秀成果;对美国霸权主义的强烈义愤,激发了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愿望;苏东剧变带来的社会动荡,使人们更加珍惜社会安定和生活的稳步提高;民族分裂和民族战争造成的种种悲剧,使人们对维护民族团结、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更加强烈;国际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人们可以在第一时间及时地占有世界最新的科技文化信息;文化交流渠道的拓展,使人们享受了到更多种多样、更丰富多彩的精神和文化产品,等等。但在另一方面,国际环境对人们思想造成的消极影响也必须给予高度关注和严肃对待。
(一)意识形态的多元化造成对马克思主义的一元指导地位的冲击。在思想文化的交流和激荡中,我们学到了许多人类先进的文明成果,同时,一些良莠并存的其他文化思潮特别是西方社会思潮也随之涌入。这是造成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出现多元化趋向的一个重要原因和条件。有些人在这些复杂的西方社会思潮面前,丧失了政治辨别力和政治抵抗力,陷入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泥潭。有的人放弃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信仰,极力推崇和宣扬某些西方社会思潮,对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元指导地位构成严重冲击。理论上的动摇,不可避免地会造成理想信念和政治立场的动摇,以至于思想道德的颓丧。
(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影响了人们保持坚定的理想信念。 “中国人找到马克思主义,是经过俄国人介绍的。”6中国革命过程中,曾经把“保卫无产阶级的祖国——苏维埃俄罗斯”作为一项重要任务。7许多人抱着“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的美好憧憬,投入到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之中。苏联的解体,不可避免地给一些人造成了巨大的震动和冲击。一些人分不清“苏联模式”同社会主义制度的区别,把“苏联模式”等同于社会主义,看不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展现出的蓬勃生机和活力,因而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等问题产生了怀疑和动摇。
(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和平共存造成一些人政治意识淡化。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形势下,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和平共存。为了推动经济、科技、文化的交流,我们主张国家之间应当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相互尊重,友好相处,求同存异,发展合作,共同对付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对于国家之间的分歧,我们主张坚持对话,不搞对抗。我国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交往、交流与合作不断增多。这容易使一些人逐渐淡忘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国家的区别,淡忘资产阶级颠覆社会主义国家的企图,淡化对西方敌对势力“和平演变”和“西化”、“分化”图谋的政治警觉,在一些重大原则问题上丧失政治立场。
(四)西方思想文化的强势地位造成了少数人崇洋媚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繁荣、强大实力和科技优势,为确立西方思想文化在世界文化领域的强势地位提供了条件。他们利用经济全球化所不断扩大的世界文化市场,通过图书、报刊、电影、电视、音像制品、软件游戏等文化产品,大肆宣扬西方思想文化和资本主义价值体系,加剧了西方思想文化的跨国界流动和对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的文化渗透。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物质繁荣和精神渗透的影响下,一些人成为西方文化的狂热崇拜者,数典忘祖,渲染什么中华民族的“劣根性”,夸大中国社会的阴暗面,专向外国人显示中国人的愚昧和丑陋,完全丧失了民族气节。
(五)西方腐朽文化的侵蚀造成一些人道德沦丧。随着中外文化交流、西方文化渗透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的发展,西方社会中一些极端腐朽、糜烂、丑恶的东西也随之流传进来。像思想方面的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消极颓废的人生哲学,以及色情、淫秽、暴力、性变态等文化垃圾,对一些人的思想道德产生了严重的腐蚀和毒化作用,特别是严重危害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四、应对国际环境影响的几点思考
在对外开放的环境中,在各种不同思想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进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构成了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显著特点。面对西方文化的种种消极影响,愤怒和恐惧是没有用的,悲观和无所作为也是不对的,正确的态度应当是迎难而上,冷静分析,兴利除弊,因势利导。
(一)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我们应当从社会主义事业兴盛和中华文化伟大振兴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按照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要求,贯彻“重在建设”的方针,加大文化建设的力度,建设好我们民族的精神家园,铸造新时代的民族之魂,实现中华文化在新世纪的伟大复兴。这是抵御西方思想文化侵袭的最根本的措施。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同时必须紧密结合形势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必须批判地继承和创造性地发展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重塑新时代的民族之魂,重振中华文化的雄风;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宽广胸怀学习和借鉴世界先进文明的成果,广泛汲取当代世界先进文明中一切有益的东西。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对外来文化的借鉴,绝不是机械的套用或简单的组合,而是要在继承和借鉴基础上进行创新和超越。
(二)高度警惕西方敌对势力的“西化”、“分化”图谋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把中国看作“潜在的战略对手”和“最大的威胁”,加紧实施“西化”、“分化”,以颠覆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把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我们对西方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战略和“西化”、“分化”图谋,必须时刻保持清醒认识和高度警觉。当前特别应当注意以下问题:第一,利用所谓“人权外交”加紧对我施压,不断发起针对中国的“人权攻势”;第二,通过各种手段进行思想和文化渗透,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大肆宣传资产阶级价值观,诋毁和攻击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第三,积极扶持境内外敌对势力进行颠覆活动,就连“法轮功”这样一个反人类、反社会、反科学和残害生命的邪教组织,他们都积极加以扶持;第四,极力鼓吹“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和“军队国家化”,加紧对我军进行思想渗透,妄图使我军脱离党的领导,改变我军性质。大量事实表明,西方敌对势力企图搞垮社会主义中国的战略图谋不会改变,我们与他们的斗争将是长期的,有时甚至是尖锐和激烈的。我们任何时候都不可天真,都不能抱幻想。
(三)加强对新情况的研究,采取积极有效的防范措施
在新的形势下,西方思想文化的冲击和“西化”、“分化”的图谋,在形式、手段、途径等方面都显现出一些新的特点,给我们的思想工作和防范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
要加强对国际形势和国际思潮的动态研究,密切关注国际风云的变化和国际思潮的涌动,紧紧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根据中国与世界双向互动的态势,注意从国际大背景下把握人们的思想动态,有预见性、有针对性地研究和解决人们遇到的种种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预见性和时代感。
要加强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建设,迅速改变只熟悉传统媒体和传统宣传方式的状况,努力学习信息网络技术,尽快熟悉和掌握互相网络这一新型媒体,充分利用其资源丰富、传播迅速、便于检索、即时反馈等特点,加强网上宣传工作、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有关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强网上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阵地的建设,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和渠道。
加强文化市场和互联网络的管理,完善相应的法规制度。面对西方思想文化的“网络文化霸权”,我们在发展自己的阵地和采取防范措施方面处于明显弱势,使网络建设存在着一定的混乱现象。必须加强对相关问题的研究,采取积极有效的管理办法,完善管理法规,提高管理技术,加强管控措施,以保证互联网络更好地发挥在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方面的积极作用。
2001年5月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二版,第87页。
2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635页。
3 《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1页。
4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8页。
5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42页。
6 《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470页。
7 《中国共产党加入第三国际决议案》(1922年7月),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67页。
本文关键词:国际政治斗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866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shkx/186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