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三重向度——兼论马克思与青年黑格尔派的基本差异
本文选题:马克思 + 自我意识 ; 参考:《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摘要】:将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基本立场局限于青年黑格尔派是有失偏颇的,它片面夸大了青年黑格尔派对马克思的理论影响,而未看到《博士论文》是由三重理论向度组成的。通过对这三重向度的分析,论文力图还原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基本精神及其立场,揭示马克思与青年黑格尔派的基本差异,从而凸显《博士论文》作为唯物史观的"史前史"所具有的重大理论意义。
[Abstract]:It is biased to limit the basic position of Marx's doctoral thesis to the Youth Hegel School. It exaggerates the influence of Marx's theory on the Youth Hegel party, but does not see that the doctoral thesis is composed of three theoretical direction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is triple dimension, the thesis tries to restore the basic spirit and stand of Marx's doctoral thesis, and reveals the basic differences between Marx and the young Hegel school. So as to highlight the doctoral thesis as a historical materialism of the "prehistoric history" has a grea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分类号】:A81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爱萍;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演变[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2 周宏;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实践原则[J];常熟高专学报;2003年03期
3 何中华;;实践唯物主义的奠基之作——再读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J];东岳论丛;2006年03期
4 周建华;“市民社会”的批判与唯物史观之创立[J];哈尔滨师专学报;2000年03期
5 邓宏炎;论马克思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理论的形成——思想历程与研究方法的考察[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6期
6 周宏;试论当代中国情境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02期
7 张亮;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史传统分期模式的形成及其评价[J];理论探讨;2005年02期
8 徐冬蓉;严晓兰;;论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9 胡大平;实践范畴的历史语境与历史唯物主义[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10 张溟久;分工与马克思社会批判话语的变革[J];南京社会科学;1997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学功;本体论哲学批判[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2 郭艳君;历史与人的生成[D];黑龙江大学;2002年
3 黄和新;马克思所有权思想述要[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4 卜祥记;青年黑格尔派与马克思的哲学革命[D];复旦大学;2004年
5 王志军;论马克思的宗教批判[D];黑龙江大学;2005年
6 曹峰旗;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批判理论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7 周宏;理解与批判[D];南京大学;2002年
8 杨悦;回归经济的本质[D];中国人民大学;2002年
9 白刚;瓦解资本的逻辑—马克思辩证法的批判本质[D];吉林大学;2006年
10 罗骞;论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及其当代意义[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志军;从马克思早期对宗教的批判看哲学的根本变革[D];黑龙江大学;2001年
2 余在海;论《手稿》在马克思哲学创立过程中的地位[D];安徽师范大学;2002年
3 金仲敏;青年马克思的自由观[D];黑龙江大学;2002年
4 周惠杰;马克思主义人学本体论初步构想[D];黑龙江大学;2002年
5 李先桃;费尔巴哈的辩证法思想评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6 罗伯中;论马克思早年政治哲学[D];湘潭大学;2003年
7 陈爱萍;跳动的思想音符[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8 刘义飞;论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9 彭欣;论市民社会批判之批判[D];广西大学;2007年
10 张庆新;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新在何处[D];苏州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学胜;;论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三重向度——兼论马克思与青年黑格尔派的基本差异[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2 杨仁忠;启蒙主义:马克思学生时代的思想主流[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1期
3 萧诗美;;哲学如何把握人的类特性[J];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06年00期
4 张荣军;;马克思作为革命民主主义者眼中的市民与市民社会——从《博士论文》至《莱茵报》时期[J];铜仁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5 侯才;;马克思的自由观:自主活动——重读《德意志意识形态》[J];中国图书评论;2010年08期
6 伍志燕;田应美;;浅析马克思对旧意识形态的批判[J];怀化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7 张一兵;青年马克思早期哲学视界中的主体辩证法[J];河北学刊;1995年02期
8 张萍;自我意识的能动原则──关于马克思《博士论文》的一点思考[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9 马丁·麦克伊弗;;马克思的现代主义:一个辩护提纲[J];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02期
10 杨金洲;;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价值意蕴[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英杰;;从三个“悖论”看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演变及重新界定[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2 叶志坚;;马克思文化思想论析[A];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构建[C];2004年
3 杨文极;;“异化劳动”与“以人为本”——重读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A];马克思主义探原——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文集[C];2011年
4 戴劲;;马克思和胡塞尔论生活世界问题[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6)[C];2008年
5 张帆;张艾清;;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对个人权利保障的价值意蕴[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3辑)[C];2010年
6 张玉琛;;浅论马克思的社会观及其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A];马克思主义探原——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文集[C];2011年
7 吕国辉;朱浩;;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小述[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提高政府执行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09·理论专刊)[C];2009年
8 马蓥伯;;第一讲 为什么要认真读点马列原著?[A];认真读点马列原著20讲[C];2006年
9 张奎良;;哲学革命变革的源头和对“历史之谜的解答”——纪念马克思写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60年[A];全国"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杨楹;;论马克思解放理论的伦理旨趣[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上)[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马克思关于道德的一个论断[N];学习时报;2004年
2 ;国内高校“马克思研究热”及其提出的问题[N];亚太经济时报;2002年
3 朱立元;不应制造“两个马克思”对立的新神话[N];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徐觉哉;马克思之墓[N];社会科学报;2003年
5 本报驻布鲁塞尔记者 梁晓华;踏寻马克思的足迹[N];光明日报;2002年
6 记者 晓华;第四届国际马克思大会在巴黎召开[N];社会科学报;2004年
7 伍俊斌;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N];学习时报;2007年
8 华东师大哲学系 潘德荣;谁在制造马克思?[N];社会科学报;2003年
9 高放;马克思不是这个意思[N];北京日报;2003年
10 《科技导报》副主编 蔡德诚;马克思:千年第一思想家[N];社会科学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飞;马克思对资本的批判及其现实意义[D];苏州大学;2010年
2 曹瑞明;马克思“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原则的当代解读[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琳;现代性的信仰困境与信仰塑造[D];复旦大学;2012年
4 赵士兵;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视阈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剑抒;马克思自由思想的真蕴及其当代境遇[D];吉林大学;2004年
6 王永山;马克思与费尔巴哈[D];苏州大学;2004年
7 周宏;理解与批判[D];南京大学;2002年
8 常江;马克思的历史观批判[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涂良川;论马克思的正义观[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徐祥军;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与社会主义所有制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正孙;马克思和老子人与自然关系思想比较[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2 霍君辉;马克思和谐思想初探[D];吉林大学;2011年
3 姚志国;论马克思对黑格尔的“世界历史理论”的继承与超越[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4 罗伯中;论马克思早年政治哲学[D];湘潭大学;2003年
5 秦怡红;论马克思的社会理想[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任东景;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思想及其当代意义[D];河南大学;2005年
7 宋强玲;马克思自然观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8 孙爱国;从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看全球化[D];山东大学;2005年
9 张义桂;马克思理论观探析[D];武汉大学;2005年
10 汪涛;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和谐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0082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shkx/20082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