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要求坚持群众路线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实践”这个概念并不是马克思的首创,也不是马克思最早引入哲学领域的。至少在柏拉图的著作中,就提出了“实践”的问题。后来,“实践”成为康德哲学和黑格尔哲学的核心理念,受此影响,费尔巴哈也很重视“实践”。但是,只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才脱离了思辨形态,成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把认识论、实践论与辩证法相结合,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最鲜明地体现在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之中,其实质是强调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马克思认为,凡把理论神秘化的东西,,都可以在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解决。理论认识很重要,但不能仅仅局限于理论认识,不能在理论自身中判断理论认识的正误,离开实践谈认识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因此,认识的源头是实践,最终仍要回到实践中接受检验,并在实践中发挥变革世界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指南。20世纪30年代,艾思奇针对当时滥用哲学公式的情况提出了“现在需要来一个哲学研究的中国化、现实化的运动”的思想,后来这一思想在中共六中全会上由毛泽东同志提炼和升华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践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
当前强调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就是要增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坚定不移地走中国道路,积累中国经验,解决好中国问题。
首先,必须学习并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弄清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些基本问题。当前现实中有些人不愿意提“马克思主义”这个词,这是缺乏理论自信的表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早已被中国近代史所证明,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正引导中国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之梦。即使在当代,马克思主义仍是批判当代社会的锐利武器,发挥着重要的理论作用。
其次,必须具有强烈的历史意识、现实意识、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面对当前复杂的社会现象,一些人困惑不解,既丧失了理论自信,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思路,根本原因是不了解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不了解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斗争史,不了解各种复杂社会问题的来龙去脉。不知历史,无以图将来,那种历史虚无主义的解决社会矛盾的办法,只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到头来,矛盾越积越多。从历史中来,必然面对现实。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根本要义在于面对现实矛盾,解决现实问题,发展现实生产力。有了历史意识和现实意识,才能产生问题意识,才能从“没问题”的套路中走出来—不是没有问题,而是看不到问题或不愿面对问题。创新意识以历史意识、现实意识和问题意识为前提,深谙历史和现实的人不会重蹈历史,也不会驻足不前,而是会根据不断发展着的社会实践探索符合实际的解决方案。
再次,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如果说一切神秘化的东西都可以在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解决,那么当前我国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难题都可以、也必须在发展实践中进行化解。这个实践的主体就是人民群众。只有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重视人民群众的呼声,顺应人民群众的期盼,体贴人民群众的好恶,关注人民群众的创新,在人民群众面前“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各类教条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才能更加坚定理想信念,坚定道路自信,找到科学发展的切实路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就是通过人民群众这个实践主体破解当代中国的发展难题。我们高兴地看到,当前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再次拉开了坚持群众路线这一践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序幕。
(作者系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07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shkx/50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