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生英语二语和英美博士论文中的批判性立场和评鉴
发布时间:2017-09-14 03:15
本文关键词:中国学生英语二语和英美博士论文中的批判性立场和评鉴
更多相关文章: 批判性立场和评鉴 英语学术写作 对比分析 实证研究
【摘要】:从根本上说,学术话语具有劝导性、代表学科专有的论辩模式;学术论辩牵涉人际协商,取决于文化和个体作者的作用力。论文基于这一最新揭示的学术话语本质,介绍立场和评鉴概念。学术话语中的评鉴研究属于比较新的研究领域,评鉴研究仍然处于初期阶段。因此,缘起于学术写作的学术话语研究迄今尚未形成相对成熟的研究模型,对于立场和评鉴的意义尚未形成完全一致的认识,也鲜有对比中国学生英语二语和英美博士研究生英语博士论文中的批判性立场和评鉴方面的研究。 本研究采用Hyland提出的“学科亲缘”和“个体定位”理念,解释中国学生英语二语和英美博士研究生英语写作的相似和差异。这两个理念厘清了学科和学术话语之间的关系,表明作者通过不同的评鉴措辞建构身份时,自我与学术社区、以及作者与所传达的信息之间的关系。“学科亲缘”是指以某一学科的社会话语惯例以及潜在的权力关系为代表的话语互动本质;学科亲缘就是要通过使用语言来采纳学科声音,使作者成为称职的局内人,同时通过普遍同意的意义和一致期望为个体定位和个体作用力创造潜势。“个体定位”是指对语篇中讨论的事件和对这些事件持有观点的人采取观点,包括社会作用者对其讨论事件的个体立场和评鉴。采取立场并展现自信,,表明作者是与众不同的独立的创作者、作者对自己的观点和话语立场坚定、拥有作者身份。 论文在批判性立场和评鉴文献综述的基础上,进行前导性研究。前导性研究采用密歇根高级学生论文语料库(MICUSP2009),观察表明立场的人称代词I、myself、me在十六个学科的分布以及在英语为本族语者和非本族语者这两种文化的分布。前导性研究初步检验了作者的假设:批判性立场和评鉴表现出学科专有性和文化专有性。 论文接着分析中国入门学者英语写作表现,指出他们在学术话语批判性立场和评鉴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文献综述和前导性研究的基础上,从密歇根大学机构合作委员会十大联盟硕博论文语料库(DissertationsTheses@CIC Institutions(Big Ten Universities))中选取1996-2012年提交的英语语言文学和土木工程学科英美和中国学生博士论文各3篇,共计12篇博士论文,作为63万字的自建小型语料库DISCORPUS。选择语料库论文的原则为:使得中国学生英语二语和英美博士论文在各个学科的研究主题和论文长度方面尽量匹配。参照语料库为Hyland语料库(2008);Hyland语料库包括8个学科240篇学科专家研究论文,共计140万字。定量分析部分的研究工具为免费的、多平台语料库语言学研究和数据驱动学习工具AntConc (Version3.3.5),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 (Version19.0)和微软办公软件Excel。 对比重点为:利用计算机软件AntConc、SPSS中的皮尔逊卡方分析和费舍尔精确检验、以及微软办公软件Excel,检索和对比DISCORPUS中的显性评鉴语在中国和英美博士生之间、在英语语言文学和土木工程学科之间的差异和相似性。显性评鉴语实例包括:评鉴动词和情态动词(suggest, assume, argue, disagree,claim, should, must, may, can, and need)、评鉴结构副词(fortunately, unfortunately,interestingly, arguably, surprisingly, presumably, and unexpectedly)、评鉴名词(problem, difficulty, achievement, assumption, claim, failure, success, andchallenge)、评鉴形容词(unusual, strange, atypical, weird, odd, major, and minor)和表达作者自我的评鉴策略(I, we, the author和劝告性的let us/let’s)。这些显性评鉴语全都反映了作者不同程度的批判性立场和评鉴。还通过选择性文本分析和评述,比较中国和英美博士生以及英语语言文学和土木工程学科的非显性评鉴语使用情况。并且通过对比自建语料库DISCORPUS与参照语料库(Hyland语料库)的检索数据,揭示学科入门研究者和成熟的学科专家之间的差异。收集和量化单词、短语和语言结构的使用频率面临着把形式相同的语言当作相同例子来处理的风险,事实上,这些形式相同的语言在不同的话语语境中具有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评鉴意义。因此,分析评鉴意义有必要回到特定语境的文本本身来进行文本分析;只有通过详细的文本分析和互动分析,在选择话语的语境中、在话语的自然栖息地中分析出现的语言结构,才能识别意义的差别模式。 量性语料库分析还与质性研究相融合。向密歇根大学博士生发放130份问卷,每份问卷包含10个问题,收回有效问卷90份。这一阐释性的质性研究还包括10分钟内部知情人访谈,访谈包括10个开放性半结构化问题,访谈过程全程录音,受访者为密歇根大学12名博士研究生,男女各6名。还进行了焦点群体讨论,包括相关中国和英美博士生,博士生导师以及作者在密歇根大学文理艺术学院英语语言研究所的同事。 可以看到,本研究在数据采集方面和分析方面,综合了语料库定量分析和问卷调查、访谈、焦点群体讨论等人种志方法;这种三角核查法使得研究既有客观分析,又有主观反思,有利于促进研究的信度和效度。三角核查法能有效地核查假设,有力地阐述研究结果,确保研究者灵活应对研究中无法预料的问题。 本研究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主要研究结果为: 一、中国英语二语博士生和英美博士生在评鉴动词和情态动词suggest、assume、argue、disagree、claim、should、must、may、can、need的使用方面表现出显著的学科专有性和文化专有性(皮尔逊卡方值的渐近显著性值(双侧)=.000);英美博士生偏爱评鉴动词claim、assume,英语语言文学学科选择了多样化的评鉴动词和情态动词suggest、argue、disagree、claim、should、must、may、can、need。与英美博士生相比,中国博士生过度使用了评鉴情态动词can、may、should;与Hyland语料库学科专家相比,中国博士生较少使用评鉴动词suggest、assume、argue、disagree。 二、中国英语二语博士生和英美博士生在评鉴结构副词fortunately、unfortunately、interestingly、arguably、surprisingly、presumably、unexpectedly的使用方面表现出的学科专有性和文化专有性不十分显著;与Hyland语料库学科专家相比,中国学生对这些评鉴结构副词使用不足。 三、中国英语二语博士生和英美博士生在评鉴名词problem、difficulty、achievement、assumption、claim、failure、success、challenge的使用方面表现出显著的学科专有性和文化专有性(皮尔逊卡方值的渐近显著性值(双侧)=.000);英语语言文学学科习惯使用difficulty、success、achievement、challenge,而土木工程学科习惯使用problem、failure、assumption;中国英语二语博士生习惯使用failure、problem,但较少选择claim、success。 四、中国英语二语博士生和英美博士生在评鉴形容词unusual、strange、atypical、weird、odd的使用方面表现出的文化专有性不十分显著(对数似然函数值=1.02,关键值3.84);中国英语二语博士生和英美博士生在评鉴形容词major、minor的使用方面表现出显著的文化差异性(费舍尔精确检验的精确显著性值(双侧)=.000),但是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学科专有性(费舍尔精确检验的精确显著性值(双侧)=.781);与Hyland语料库学科专家相比,中国英语二语博士生评鉴形容词minor使用不足。 五、中国英语二语博士生和英美博士生在表达作者自我的评鉴策略(I, let us,we)的使用方面表现出显著的学科专有性和文化专有性(皮尔逊卡方值的渐近显著性值(双侧)=.000); 六、在非显性评鉴策略使用方面,与本族语英美博士生相比,非本族语中国博士生较少使用非显性的评鉴策略(例如双重否定、间接肯定、轻描淡写、隐喻等);与学科专家相比,中国和英美博士生较少使用非显性评鉴策略。 研究结论可以为ESL/EAP/EFL/EIL写作教学提供启示。在写作教学中,应培养中国入门研究者对于批判性立场和评鉴的敏感性,培养他们利用数据驱动语料库进行归纳学习。除了应该重视遣词造句这些微观因子对语篇的作用外,更应该关注到作者如何利用批判性立场和评鉴来评鉴语篇内容、如何明晰地表达自我态度、如何吸引读者协商意义和身份、如何有效组织语篇、如何展现作者在学术共同体中的身份等这些宏观因素。以便使得入门研究者逐步融入学术共同体,进而过渡为成熟的资深研究者,实现从“学徒”到“专家”的蜕变,逐步获得学术共同体的认可、获得学术身份。
【关键词】:批判性立场和评鉴 英语学术写作 对比分析 实证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H315
【目录】:
- Acknowledgements4-6
- 中文摘要6-10
- Abstract10-15
- List of Tables and Figures15-18
- Abbreviations18-19
- Contents19-21
- Chapter 1 Introduction21-36
- 1.1 Importance of and reasons for studying critical stance and evaluation23-26
- 1.2 The necessity of studying critical stance and evaluation26-28
- 1.3 Chinese junior scholars’ deficit in stancetaking and critical literacy28-32
- 1.4 Objectives of the present study32-34
- 1.5 Outline of the dissertation34-36
- Chapter 2 Relevant Concepts36-71
- 2.1 Academic discourse36-50
- 2.1.1 Definitions of academic discourse36-40
- 2.1.2 Approaches to academic discourse40-50
- 2.2 Academic discourse community50-55
- 2.2.1 Discourse community51-52
- 2.2.2 Language socialization into academic discourse communities52-54
- 2.2.3 Written academic discourse socialization54-55
- 2.3 Different terminologies related to stance and evaluation55-71
- 2.3.1 Different terminologies56-64
- 2.3.2 Four differences in approaches leading to different terminologies64-67
- 2.3.3 Six points of consensus67-71
- Chapter 3 Review of Literature on Studies of Academic Discourse and on Stancetaking and Evaluation71-102
- 3.1 Research findings based on the prior study of academic discourse72-80
- 3.1.1 Academic discourse, structured for persuasive effect72-74
- 3.1.2 Academic discourse, representing discipline-specific modes of argument74-76
- 3.1.3 Different cultures, different academic discourses76-78
- 3.1.4 Academic argument, involving interpersonal negotiations78-80
- 3.2 Prior research related to critical stance and evaluation80-96
- 3.2.1 Prior research related to critical stance and evaluation abroad80-95
- 3.2.2 Prior research related to critical stance and evaluation at home95-96
- 3.3 Identity Proximity and Positioning96-102
- 3.3.1 Discursive construction of identity97-98
- 3.3.2 Hyland’s Proximity and Positioning Theory98-102
- Chapter 4 Research Design102-115
- 4.1 The pilot study: MICUSP data comparison across different disciplines and between NS and NNS of English103-105
- 4.2 The corpus construction105-111
- 4.3 Analytical framework111-115
- Chapter 5 Quantitative Results115-187
- 5.1 Research tools115-117
- 5.2 Overt evaluation117-182
- 5.2.1 Evaluative verbs and modal verbs (e.g. claim, suggest, assume, argue, disagree; should, must, need, can, and may)117-133
- 5.2.2 Evaluative adverbials (e.g. fortunately, unfortunately, interestingly, surprisingly, arguably, presumably, and unexpectedly)133-142
- 5.2.3 Evaluative nouns (e.g. problem, difficulty, achievement, assumption, claim, failure, success, and challenge)142-147
- 5.2.4 Evaluative adjectives (e.g. unusual, strange, atypical, weird, and odd)147-154
- 5.2.5 Authorial selves: the use of I, we, the author and the hortative let us/let’s154-182
- 5.3 Less overt evaluation182-187
- Chapter 6 Qualitative Results187-200
- 6.1 Questionnaires187-190
- 6.2 Interviews190-195
- 6.3 Focus group discussion195-200
- Chapter 7 Conclusions and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200-227
- 7.1 Summary of the major findings200-201
- 7.2 Conclusions201-209
- 7.3 Critical literacy cultivation209-212
- 7.4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for ESL/EAP/EFL/EIL instruction212-224
- 7.5 New directions in academic discourse research224-227
- Bibliography227-240
- Appendices240-243
- Appendix 1: Questionnaire240-242
- Appendix 2: The interview questions242-24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黑玉琴;黑玉芬;;抽象名词在英语学术语篇中的评价功能[J];外语教学;2011年01期
2 徐宏亮;;中国高级英语学习者学术语篇中的作者立场标记语的使用特点——一项基于语料库的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2011年06期
3 庞继贤;陈明瑶;;英语研究论文的及物性结构与论文交际目标的实现[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本文编号:8475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shkx/84753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