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教师论文 >

新时期我国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研究

发布时间:2016-09-19 06:58

第一章 改革开放初期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重新起步


第一节 改革开放初期新闻业面临的职业道德问题

现在普遍认为我国真正的转型是从 20 世纪 70 年代末开始的。进入社会转型时期后,我国新闻业的社会环境逐步发生了变化,开始从“党报本位”理念回归到“以新闻为本位”的理念,新闻的信息功能得以强化。报业、广播电视、以及通讯事业得到了巨大发展。然而,历史遗风难除,习惯了采写“高大全”的新闻记者仍然不断生产出失实新闻,新闻失实现象仍然大面积的存在,因此,新闻失实现象是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不可回避的问题。维护新闻的真实性,扭转新闻从业者的错误思想是新闻职业道德建设重新起步之后的重心。

1978 年,财政部批准《人民日报》等首都几家报纸实行企业管理,“事业单位,企业管理”成为我国新闻媒体经营管理的基本操作模式。1979 年 4 月在《关于报社试行企业基金的实施办法》中明确提出,报纸是党的宣传事业单位,在财政上实行企业管理办法。新闻媒介在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方针后,媒介的商品属性逐步得到认可,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各种利益冲突,特别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失衡,从中央大报到地方小报,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以“版”谋私、以“稿”谋私现象。

一、新闻失实严重

回顾历史,新闻失实如影随形,一直跟随着人类的新闻传播活动。新中国成立以来新闻失实严重的两次:一次是 1958 年的“大跃进”,一次是十年“文革”。特别是在十年动乱中,林彪、“四人帮”鼓吹“事实为政治需求服务”,完全置新闻的真实性原则于不顾,把报纸、电台、电视台、通讯社等新闻机构办成了为其篡党夺权服务的谣言机关。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新闻界经过拨乱反正,新闻的真实性,同十年内乱时相比,有了根本的改善。但是积重难返,新闻失实之风仍然十分严重。《新闻记者》1984 年第 3 期发表了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千家驹先生给中央领导同志的一封信,信中写道:“近年文风虽有大好转,然浮夸之风,弄虚作假之风,报喜不报忧之风,溢恶与溢美之风,迄未断绝。尤其以浮夸与溢美之风,使群众对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发生怀疑”1984 年 6 月,钟沛璋在全国新闻真实性问题座谈会上发表了《是根治新闻失实的时候了》的讲话,“粉碎‘四人帮’快八年了,违反新闻真实性原则,新闻失实的现象,还是相当普遍存在”。 据统计,1979 年新华社国内新闻共更正 66 条,平均每月 5 条半,实际上出现的事实错误要比申明更正的多得多。虚假新闻、失实报道,败坏了新闻界的信誉。1982 年首都新闻学会在北京地区进行了一次对读者、听众和观众的抽样调查,1837 人对新闻报道的可信性表示了态度:认为可信的占 24%,认为基本可信的占 55%。

........................


第二节 新闻职业道德建设重新起步

改革开放之后,社会利益关系比以往复杂,新闻传媒的传播活动作为具有广泛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必然牵涉到这些逐渐复杂的利益关系,调节这些利益关系不可避免地把新闻职业道德建设提到我国新闻传媒业发展及其管理的议事日程上来。学界、业界以及管理部门在探索中不断总结经验,积极尝试有益的建设途径。新闻职业道德建设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重新起步后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扭转行业的不正之风是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

一、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规范的制定

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新闻传播学术界、新闻业界以及党和政府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之下,我国开始了系统地从理论上探讨和从实践上开展新闻道德自律规范的建设。

新闻职业道德规范,特别是全面的、得到公认的、有权威性的新闻职业道德自律规范的出现是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中宣部新闻局和首都新闻单位于 1981年共同制定了《记者守则》(试行草案)。《守则》共 10 条:(1)在工作中自觉地同党中央保持政治上的一致;(2)调查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注重掌握第一手资料;(3)严格尊重事实,严禁弄虚作假;(4)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切忌主观主义、片面性和绝对化;(5)认真,一丝不苟,注意社会效果,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6)对正确的思想与行为要敢于支持,对错误的思想与行为要敢于斗争;(7)向领导和有关部门反映情况;(8)遵守宪法、法律、党纪和所在单位的制度,不泄露秘密,不搞不正之风;(9)谦虚谨慎,向群众学习,甘当人民的小学生;(10)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苦练采访、写作基本功。

这十条规范,第二条、第三条、第四条是跟新闻真实性原则有关,可见,这份《记者守则》的重点是维护新闻真实性原则,反对弄虚作假。这说明新闻界当时是非常迫切想整治“文革”遗留下的弊病,扭转新闻报道失实的局面。这份《记者守则》是我国第一份成文的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规范,它的制定反映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开始受到新闻界的关注和重视。草案为后来我国新闻业界团体——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制定适用于全国的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规范奠定了基础。

......................


第二章 经济转型时期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进一步加强


第一节 经济转型期新闻职业道德主要问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为新闻职业道德的不断进步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改变了人们的传统的道德思维,不断增强新闻工作者的效率意识、受众意识、竞争意识等。然而,在市场化步伐逐渐加快的同时不断显现出负面效应,传媒业的过度竞争,不停地挤压新闻专业理念,损害从业者的职业道德操守。报业集团的出现,对传统新闻理念和运作机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混淆作为生产精神产品的机构和其他产业部门的不同,出现了一些以媒介伦理规范相冲突,甚至是背道而驰的行为。一些前一阶段尚未解决的问题在这一阶段不断发酵并有的新的发展趋势。

一、有偿新闻不断滋生

所谓“有偿新闻”,是指新闻传播活动中,希望获得媒体宣传报道的个人和组织,或者不希望媒体对不利于自己的有关新闻进行报道的个人或组织,向新闻从业人员提供钱财或实物,以获得事实上的报道或不报道行为。

市场经济导向的确定,使我国的新闻界迎来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二次办报高潮。为了顺应竞争的潮流,新闻单位承担着前所未有的经济压力,一些媒体把创收的任务交给了采编部门,把经营压力分担给记者编辑。采编部门在一些新闻报道中收取费用,广告部门的创收压力分摊到了记者编辑的头上,记者拉广告成为“分内之事”。这期间“有偿新闻”不断滋生出新的形式,新闻发布会到处可见,“新闻穴头”活动频频举行,擅自组团采访似乎成为了行业的风气,采访对象给记者发“红包”成为毫不忌讳的事情,记者利用报道索要钱物的问题不断发生,有的记者成为企业的公关策划升值参与到经济犯罪活动中。1993 年出版的《新闻学大辞典》收入了“有偿新闻”这个词条,其定义是:新闻机构向要求刊播新闻者收取一定费用的新闻。大陆有偿新闻的严重程度还引来外国同行的冷嘲热讽。1993 年 4 月 23 日出版的纽约华文日报《世界日报》刊登了题为《大陆记者的生财之道》,指责大陆记者“拿新闻像猪肉似得赚钱”,文字极具讽刺意味。

1993 年的夏天,沈太福案件中几位记者在北京长城机电科技产业公司非法集资 10 亿元的消息像野火一样蔓延。经不住金钱诱惑的记者为该公司的集资不断炮制新闻,记者参与经济犯罪活动,这是建国以来头一遭,也是我国传媒走向市场之后新闻工作者的第一个重大违法案件。1993 年 8 月 4 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召开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座谈会,向新闻界发出了对有偿新闻宣战的号召。从 1993 年开始,新闻职业道德问题,特别是有偿新闻问题,不仅成为新闻界关注的焦点,也成了整个社会议论的热点。虽然说有偿新闻发展至 1993 年前后达到高峰期,但并不意味着这个高峰过去了,时至今日,有偿新闻依然时有所见。

........................


第二节 新闻职业道德建设进一步加强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新闻媒体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广电总局等新闻主管部门和中国记协、各新闻单位都高度重视新闻媒体的职业道德建设,并提出了一系列加强新闻行业道德建设的具体措施。

1993 年 5 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出通知,明文禁止各新闻媒体或记者接受采访单位的金钱或物质等其他形式的奖励。7 月 31 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出了《关于加强新闻队伍职业道德建设、禁止“有偿新闻”的通知》,要求新闻单位和新闻工作者认清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和职责,继承和发扬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这一文件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是我国新闻界全面开展职业道德建设的一纸号召性文件。

中央对新闻职业道德建设提出这样明确和严格的要求还是新闻史上第一次,领导层下大决心采取措施,大力推进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也是第一次。从 1993年 8 月份开始,中国各地新闻主管部门按照中央的部署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了声势浩大、卓有成效的新闻职业道德建设运动。

一、新闻行业性职业道德规范不断完善

新闻职业道德规范的制定是新闻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新闻事业在推向市场之后,对新闻从业者的道德要求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早期的《准则》早已落后于实践中日益复杂的新闻道德关系的发展。上世纪 90 年代初,“有偿新闻”泛滥,新闻职业道德水平下滑,为我国新闻职业道德建设敲响了警钟。大大小小的新闻机构、团体都开始十分重视新闻职业道德规范的制定与完善,新闻道德规范的建设取得巨大的进步。

1994 年 4 月 30 日,中国记协公布了新修订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八条准则基本与 1991 年内容一致。较之前一个版本有所改动是,在前言部分提出了“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可以看出新闻界已经意识到“拜金主义”的盛行已经侵蚀新闻工作者的思想认识。《准则》第六条也有改动,对有偿新闻的行为一一加以列举。可以看出,这些改动的地方这主要是针对当时“有偿新闻”泛滥之势而制定的。中国记协的这一举措为新闻战线做出了示范,之后新闻机构纷纷参照《准则》制定内部自律规范。

......................


第三章 新世纪以来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纵深发展.............. 39

第一节 新世纪以来的新闻职业道德问题.....................40

一、形形色色的虚假新闻................40

第四章 新时期我国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反思...................61

第一节 新闻职业道德建设重在建设..................61

一、党政部门的积极部署是新闻道德建设前进的重要保障............61


第四章 新时期我国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反思


新闻职业道德问题总是伴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而存在的,这如同人类的健康水平总是不断提高,但是影响和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总是存在一样,正因为有各种各样的疾病的存在,就需要医学不断地发展。新闻业正是因为有职业道德问题的存在,所以才要不断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回溯新时期我国的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历程,我们可以得到很多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第一节 新闻职业道德建设重在建设

媒介的良知和操守,在复杂的舆论和新的社会文化环境下,,弥足珍贵。它是一场漫长的修行,需要新闻媒体人坚定持久的勇气和毅力。新闻道德的形成过程,也是新闻职业道德的建设过程,需要新闻界上下积极探索和实践。新闻道德不会自发形成,需要对现实的进行能动反思,从这个意义上讲,新闻职业道德重在建设。

一、党政部门的积极部署是新闻道德建设前进的重要保障

纵览我国新闻职业道德而建设的全过程,党和政府的积极部署是保障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前进的重要力量。

20 世纪 80 年代,中宣部新闻局制定的《记者守则》(草案),给处于徘徊迷茫的新闻界提供了治理职业道德问题的有效方案;90 年代,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有偿新闻”大行其道时,中宣部发布 1997 年发布了《关于禁止有偿新闻的若干规定》,要求新闻界加紧进行新闻职业道德建设,采取强硬措施禁止有偿新闻,坚决打击这股不正之风。从 2003 年开始至今的“三项”学习教育活动,是新闻行业在行政主导力下的专业自律。2005 年是我国新闻界大力打假的一年,“高露洁事件”、“记者段指案”、“疫苗事件”等这样的丑闻让公众质疑媒体的公信力,为此,中宣部、中国记协和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在京召开座谈会,着重强调了要制止虚假新闻报道,这一指示促使新闻界上下开始了大力打假活动。2009 年,新闻出版总署发布了《关于采取切实措施制止虚假新闻》的通知,要求各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各报刊主管主办单位、各报刊出版单位主动开展自查自纠,制止虚假报道。近几年,新闻道德委员会正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建起,这种结合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与一体的新闻道德监督机构,也是在中央的积极部署下建立健全的,这也是我国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的一大进步。

..........................


结语

新闻道德是贯穿新闻事业发展历程的一个重大问题,它直接关系新闻事业的生命。这是一个世界性问题,同时也是贯穿新闻事业发展始终的一个重大问题,现阶段的传媒的实力竞争其实也是道德竞争,谁能坚守道德阵地,谁就会在竞争中占优势。如此,我们更加应该重视新闻职业道德建设。

历史性的回顾新时期以来我国新闻职业道德问题及其治理措施,我们发现,目前我国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已有取得了较多的成绩,相关行规、行政规章、法规等已经相当全面,绝大多数的传媒道德问题都有严格的禁止规定,这就为今后的新闻界的职业道德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当然,我国的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仍然有很多不足之处,仍然需要学术界和业界不断探索和改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讲话中强调指出,宣传思想工作的环境、对象、范围、方式虽然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我国媒体宣传工作的根本任务没有改变,这就需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当前,这“两个巩固”是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

在媒介竞争日趋激烈化的当下,传媒新闻道德建设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新闻职业道德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与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与法制建设结合起来,汇聚来自各方的合力,只有这样,新闻道德建设才会产生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1176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shuzhibaogao/1176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994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