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教师论文 >

微信新闻生产硏究——以上海地区微信公众账号为例

发布时间:2016-09-21 07:26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研究背景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基于用户生成内容模式(UGC)新媒体的崛起,作为中国最大的互联网综合服务提供商之一的腾讯于2011年推出即时通信软件——微信(WeChat)。微信从上线伊始到用户数突破1亿,仅用了433天。根据微信数据分析与海外运营组组长王傅仁在2015腾讯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公布的最新数据:2015年9月,微信平均日活跃用户己达到了5.7亿。微信日活跃用户去年增加49%,今年増加64%。

飞速吸纳用户群的微信不仅给人们提供了集语音、文字、图片和视频于一体的沟通社交基本功能,还连接了用户生活中各方面需求,仅以微信公众平台为依托,就可为用户提供出行、购物、理财、信贷、娱乐和支付等多样化服务。这一款社交通讯软件已经远远超出了普通意义上的社交通讯APP。根据20巧年微信官方公布的《微信社会经济影响力研究报告》数据,微信直接带动的生活消费支出:娱乐占了53.6%、公众平台占了20.0%、购物占了13.2%、出行占了11.3%、餐饮占了2%。据此报告统计,微信直接带动的生活消费规模己达到110亿元,其中娱乐消费所占比例最高,规模为58.91亿元。以微信为代表的即时通信工具作为最基础的互联网应用,不仅在中国移动即时通讯市场中占有绝对的优势,而且成为了全球第H大即时通讯应用。可以说,这场以微信为龙头的传播技术革新树立起了中国互联网时代中的一座新里程碑,微信不仅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常使用工具,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其公众平台给信息传播领域的新闻生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

微信公众平台上微信新闻生产与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主要是新闻生产者的整体结构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它不再限于单一的媒体机构及固定的生产地点。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为大众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低准入门槛,人人都可以申请公众账号利用自媒体推送微信新闻,任何一位受者也可以是传者,微信公众平台已成UGC的热门舞台。

.......................


1.2文献综述

本文核心关键词为"微信新闻生产",但碍于国内关于"微信新闻生产"的研究成果较少,遂将关键词拆开为"新闻生产"和"微信",并首先对"新闻生产"来进行文献的梳理。

国内对"新闻生产"研究,整体成果虽然不够丰富,但是也有较为突出的研究亮点——新闻生产社会学。一般把对新闻生产的研巧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种视角:分别对应政治经济学、新闻生产社会学、文化研究三个部分。政治经济学是从宏观视角上看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对新闻生产的影响,以批判性观点为主。文化研究是从微观视角上关注新闻生产背后表达的价值观,强调更广阔的文化传统和象征表达系统对新闻从业者的牵制和影响,侧重考察文化传统和象征表达系统"在专业规范与新闻价值观中的渗透,注重新闻作为叙述形式所包含的价值观念"。比如,研究新闻生产者掌握的叙述方式和阐释系统的特征。

以中观视角的新闻生产社会学,一般以新闻生产的实践活动作为理解新闻体制及其结构的构成因素,旨在"通过深入细致的描述媒体的新闻生产实践过程,来考察其中种种权力关系的非正式和动态的特征",有利于我们理解从业者的生产实践是如何受行业、职业要求的影响,及各种规范和社会关系的制约。众所周知,新闻生产是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下运作的,所W研究媒体所处的社会背景、技术变革等因素对新闻生产的影响十分必要。

从目前检索到的有一定价值的文献来看,新闻生产社会学作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以社会学的方法来研巧新闻生产,是我国当前新闻传播学的学者大多会用到的且较为成熟的方法,如张志安、芮必峰、陆哗等为代表的学者大多采用中观为主、微观和宏观为辅的视角。

......................


第2章新闻生产变革的背景


2.1信息传播技术的演进

人类信息传播最开始的第一阶段是口语传播时代,语言成为人类传播的首要工具,也是迄今为止人类最常用的传播工具。第二阶段,是打破距离限制的文字传播时代,文字的运用使得人类信息的保存、传播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第三个阶段,是以古登堡印刷技术为开端的印刷传播时代,信息的机械化生产和大量复制有了可行性,人类也有了信息批量生产的观念,在这一阶段里,印刷技术对人类社会的政治文化和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是信息传播技术历程上的一大飞跃。第四阶段,即电子媒介引爆的电子传播时代,层层递进的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进入了全新的信息社会,先是以广播、电视为标志的电磁波传播信息技术的运用,再到以计算机、手机等为标志的互联网技术与移动通讯技术的强有力渗透。

21世纪互联网多样传播技术的演进使得媒介生态环境发生了变革,传统媒体经历了从跨媒体、跨行业、跨区域的发展,再到全媒体的构建,然后到现今大数据背景下技术、内容、渠道等各个层面的融合。传播技术同时驱动了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竞争态势下的媒介环境使得新闻产品开始多样化,海量碎片化的信息使得新闻资源日益丰富,大数据背景下的数据挖掘构建起了开放式的新闻环境,新闻生产的导向从原先的传者为中也发展到了以用户为中心。新媒体开始在新传播技术平台上灵活地进行讯息推送,传统媒体也在自身传播渠道基础上利用微信传播信息技术开通微信公众订阅号,加强用户粘性,有选择性和针对性地推送深度新闻内容、即时讯息、热门专题等。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现今传播时代中并存、竞争、融合,尤其是在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客户端的技术平台上,新闻生产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传播渠道、传播效果等都有了新突破。

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早已概括了信息技术对信息环境的影响,媒介本身才是具有意义的讯息,而不是媒介内容。"在相当程度上是技术发展改变了生态环境与社会环境,科学与技术的问题在今天己渗透到我们的思想和社会空间的方方面面。信息传播技术催生了一个新的信息处理环境。"对于当下信息社会而言,真正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时代各媒体所生产、传播的内容,而是传播这一切讯息的工具技术手段及其带来的社会影响。麦克卢汉的观点虽然有些极端性,把传播技术当做社会发展与变革的唯一因素,没有注重人的能动性与主观性,但也启发了当下对信息传播技术的重视,认识到如何在充分运用传播技术的同时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


2.2当前微信新闻生产格局

根据腾讯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媒体研究中也发布的2015新媒体发展趋势报告,宣告"众媒时代"己来临,媒体无处不在,一切皆为媒。该报告中的"众"媒时代是指媒体在表现形态、生产主体、传播结构、传播平台、多屏跨界这五个方面发生了明显变化的时代。微信新闻生产也是如此。

当前微信新闻生产格局有以下主要特征;

一是微信新闻生产主体的多样性。新闻生产不再局限于媒体机构,新闻生产者原有的边界范围消失。现今媒体、企业、政府、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多样且庞大的新闻生产者进驻微信平台。非媒体专业的新闻生产主体甚至超过了专业媒体的新闻生产力与传播力,开始打造属于自己的媒体品牌,维持受众的粘性与互动频率,开发潜在经济利益。这些非"专业"出身的新闻生产者正在改变着新闻生产的环节流程、传播渠道、盈利模式。

二是微信新闻生产内容的多元性。受众的个性化特征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闻生产内容,微信新闻叙事己经开始迎合现代年轻用户的喜好。微信公众号新闻阅读人数和新闻分享人数主要集中在情感资讯、养生资讯、政法新闻这三大类型。根据《纽约客》研究文献,容易被分享的内容大多具有下特点:文章主题积读完后让读者感到兴奋;让用户非常愤怒和恐慌的文章;让读者觉得自己不仅聪明,而且消息灵通、见多识广;实用且容易记住的内容;有价值的故事。在微信朋友圈被广泛转发的新闻类型虽然丰富多样,但是往往也具备上的内容核也特征。

微信的社交平台在新闻传播渠道中起到了衍生作用,对媒体传播的影响加大,用户依赖微信来获取新闻。据微信发布的2015年的调查数据,微信已经成为了社交平台上新闻获取的第一渠道选择,57.1%的得票率雄踞榜首,微博仅以17.1%的得票率位居第四。另外有35.3%的其他用户空白,说明了新闻市场还有一定的空间,新闻生产的用户市场并未饱和,未来还会有一部分的新闻主体进军该市场领域。

.....................


第3章微信新闻生产现状分析............13

3.1生产者分析..............13

3.1.1媒体类生产者.............13

第4章微信新闻生产问题分析.............27

4.1文体风格僵化...............28

4.2传统新闻资源在新媒体平台上"水土不服"..............30

第5章结束语..............38


第4章微信新闻生产问题分析


4.1文体风格僵化

微信作为移动互联网下新潮的新媒体平台,打破了以往严肃格式化的新闻风格。无论软新闻还是硬新闻,微信新闻生产没有严格统一的文体风格要求,加上可借助图片、文宇、语音、图表、视频等多样传播元素与私密性推送空间,新闻生产将以往刻板严肃的新闻风格以轻松活泼的网络风格代替。微信新闻生产发展初期,新闻生产主体采用轻松活泼、平易近人的文体风格便可吸引大量用户,但是这种风格从发展到盛行,现在已经值化成了一种遍地开花的"微信文风",即集"搞笑耍宝"、"卖萌"、"吐槽"、"神回复"、"抖机灵"、"无节操"等为一体的网络风格,这种所谓的"微信文风"其实就是网络热词的揉合体。

层出不穷的网络流行语会第一时间反映在微信文风中,比如2015年的"吓死宝宝了"、"狗带"、"方"、"吃止"、"叶良辰"、"逼格"、"主要看气质"等词汇会被新闻生产主体第一时间"揉"进新阐中。送些网络词汇大多充满了情绪色彩,在微信新闻中用来表现公众账号对这一新闻的看法与态度,从而达到将微信公众账号拟人化的目的,突显微信新闻生产主体的风格,拉近与受众的距离。新闻生产者起初为了获得用户的点击率开始跟随网络文风,而用户逐渐接受这种新文风,导致标题党越来越吸睛,微信公众订阅号获得高点击率。长此以往,微信新闻文体风格日渐僵化。从场域理论的角度来看,微信新闻生产所处的场域正是由生产者与受众共建,某种文风的新闻产生了髙点击率、髙转发率意味着该新闻被判定为比其他的新闻推送有更多的价值,这种价值逐渐成为一种判断微信订阅号的新闻生产是否成功的标准,也成为评估微信新闻生产者写作风格的标准。现今,不少媒体、企业招聘新媒体编辑、相关文案者等时要求明确包括了要具备"微信文风"的写作能力。

.....................


第5章结语

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基于用户生成内容模式的新媒体技术革命的推动,引发以往的信息来源、信息传播者、信息渠道、信息接受者等多项传播定义的颠覆。传播者与受众不再被固定化,传统线性模式被点对点链接模式取代。微信为代表的即时通信应用,平均日活跃用户已近6亿,尤其是微信订阅号给传统新闻生产带来了巨大冲击。新闻生产的惯习与场域同时发生了变化,新闻生产不同于以往仅仅由媒介或编辑部作为传播主体的新闻生产,企业、事业单位、政府、媒体、网店商家及其他社会组织构成的新闻生产主体呈现出从未有过的多样性惯习,在微信推送话语中建构的微信新闻生产场域中也随之出现了各种问题。

本文以上海地区为地域划分,没有选取某一单独公众账号进行研究,目的是尽可能对整个微信新闻生产现状进行初步概括与理清及问题分析。目前微信新闻生产形成了以下5大特点,以传统专业媒体新闻生产者为主,政府为辅,其他生产者广泛参与的生产格局;微信新闻生产主体与用户互动增强;新闻生产准入口门槛低,新闻生产主体多样化;新闻生产愈加侧重新闻标题的吸引力、文风的活泼度,淡化了传统新闻的严肃性;媒体与非媒体类的新闻生产的目标旨在获取文章在朋友圈的分享与转发的传播扩散力,媒体类新闻生产在舆论导向方面的侧重较少,经济效益逐渐成为唯一目的;微信新闻生产促进了新闻融合等。

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微信新闻生产有着强劲的发展势头,新闻生产的旧格局已逐渐瓦解,微信新闻生产者试图获得话语权、传播力、经济利益等。海量讯息通过社交圈便可迅速传播。新媒体看似形势极好,但是用于规范往的新闻领域的真实、客观、公正等专业媒体理念、原则,已逐渐在低口槛的多种新闻生产者集一体的微信移动平台上丧失了昔日权威。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1191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shuzhibaogao/1191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944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