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教师论文 >

暴力恐怖议题的报纸媒体报道框架分析

发布时间:2016-10-02 06:57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源起

一  社会现实:暴力恐怖事件进入高发期

国家的发展往往会面临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利益集团的分化、重组,这也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矛盾和冲突,暴力恐怖主义事件正是这些矛盾和冲突的产物之一。近年来,国际上的反恐斗争愈演愈烈,恐怖主义的势力遭到一定程度的削弱,但是暴力恐怖袭击的方式却更加多元化,手段更加残忍,袭击目标进一步扩大,这使得暴力恐怖事件成为威胁公共安全的头号大敌。

在国际恐怖主义日益猖獗的背景下,随着改革的深化,尤其是在“三股势力”影响下,我国进入暴力恐怖事件高发期,暴力恐怖事件的活动区域从新疆地区逐渐蔓延到内地,我国的反恐形势变得更加复杂尖锐。2014 年 3 月 1 日 21时 20 分,十余名手持长刀的蒙面暴徒在云南昆明火车站疯狂砍杀无辜群众,这起暴力恐怖事件共造成 31 人遇难,141 人受伤,给公共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昆明的这起暴力恐怖事件并非个案,近年来我国的暴力恐怖事件大多呈现了与之类似的特征:暴力活动区域蔓延到内地大中型城市;暴力手段以砍杀、爆炸袭击为主;恐怖分子以男性为主,并出现女性成员;暴力活动伸向普通平民,与以往多发生于边缘少数民族聚居区、对象为特定人群的恐怖活动相比,近年来的暴力恐怖活动破坏性更大,一旦发生便引发大面积的公众恐慌,威胁国家安全稳定。

信息自由化程度的加深也无意间助长了恐怖活动的嚣张气焰。恐怖主义是恐怖分子选择不确定的对象有组织有预谋的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在这一定义中我们发现,恐怖分子由于其自身条件和力量的限制主要是选择一小部分个体,通过对他们的袭击、侵害来传播恐慌,造成更大范围的恐慌,从而达成目标,在此过程中,信息的传播和扩散就成了恐怖活动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随着信息传播途径的增多,传播速度的加快,恐怖活动得以在更广阔的渠道、以更快的速度进入到普通受众的视野,恐怖氛围迅速蔓延。作为信息传播的首要通道,政府政策指示的“传声筒”,公众接受信息的“瞭望台”,媒体无可厚非地被推向了风口浪尖。

....................


第二节  研究界定

一  恐怖主义

《美国传统大学英语辞典》将恐怖主义定义为:“一个人或一个有组织的集团以威胁或胁迫社会或政府为目的而危害人类或财产,常带有意识形态或政治原因。”在这一定义中,发起恐怖活动的个人被称为恐怖分子,事件本身被称为恐怖事件、恐怖活动或者暴力恐怖事件。因此,本文所提到的暴力恐怖事件就是指由恐怖分子发起,通过暴力使他人受到伤害或者威胁,以此来引发更大范围的心理恐慌,达到自己政治目的的活动。

暴力恐怖事件与其它的暴力事件存在一定的形似之处,但是也存在一些本质上的差别:暴力恐怖事件往往带有一定的政治目的,暴力目的在于传达自己的诉求;暴力恐怖事件本身往往被当作一个“表演”,以引发更多的关注;暴力恐怖事件本身更多地造成普通大众长远的心理伤害。正是由于这些特质,暴力恐怖事件成为当今全球公害,一旦发生影响波及世界各地,对国家安全、国际关系和公众心理产生深远影响。

恐怖主义由来已久,于今尤甚。1968 年被视为国际恐怖主义的开端,此后恐怖主义在全球蔓延,该阶段的暴力恐怖事件大多蒙上了意识形态斗争的色彩,20 世纪 80 年代后,意识形态的斗争逐渐减弱,宗教极端势力发起的恐怖活动开始抬头,暴力主义活动在全球开始走向高峰,特别是在 9·11 事件以后,全球恐怖势力更加猖狂,而这些宗教极端主义分子往往持有极端的偏执心态,坚信自己所作所为是高尚的伟大事业,对要实施暴力活动的对象没有任何怜悯,反而会以为是在拯救他人,这使得他们在暴力活动前购买大面积杀伤性武器,在实施过程中手段凶狠、残忍,不惜采用自杀式袭击的方式,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受众恐慌。

回顾近年来发生在我国境内的暴力恐怖事件,包括西藏拉萨和新疆乌鲁木齐陆续发生的大规模打砸抢烧事件,云南昆明火车站发生暴力砍杀事件,通过观察不难发现,这些暴力恐怖活动无一例外都假借宗教外衣,通过周密的精心策划,利用个别极端分子发动了灭绝人性的暴力活动,与国际上的一些恐怖主义活动相似,“残忍”、“不计后果”成为他们的背书。但从整体来看,暴力恐怖事件中的恐怖组织、力量都十分薄弱,暴力活动的所造成的人员伤亡有限,以微弱的力量造成巨大的人员心理威胁才是暴力恐怖活动的诉求。对于恐怖主义,普通公众往往闻之色变,如上文所讲,恐怖主义仅仅只是在极有限的空间内造成了一些人员伤亡,因此,大部分人没有真正看到过、经历过暴力恐怖事件,那普通公众耳里所听,眼里所见、嘴里所说的恐怖主义到底是怎样的、如何形成的?

.......................


第二章  暴力恐怖议题报纸媒体报道的内容分析


第一节  研究对象

本文将报纸媒体对国内恐怖主义报道作为研究对象。暴力恐怖主义在国内由来已久,但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改革开放头三十年国内恐怖主义的相关报道鲜见报端,报纸媒体大多聚焦于国外暴力恐怖事件的事实描述和应对措施上,近年来,我国暴力恐怖事件频发,暴力手段、恐怖袭击范围升级,同时,新闻管控的强度减弱,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暴力恐怖主义的报道走向开放、透明,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在暴力恐怖事件发生之初迅速及时地传递信息,消除公众恐慌,为暴力恐怖主义的有效应对和处理提供了便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新媒体的信息发布和互动存在一定程度的随意性和自由度,庞杂的信息不可避免的导致了悲伤恐怖情绪的持续扩散和传染、谣言的滋生、公众导向和判断的不明。在暴力恐怖主义报道中,尽管报纸媒体存在这样那样的限制,表现不尽人意,但是报纸媒体始终代表权威的声音,暴力恐怖事件发生后,社会环境恐慌脆弱,及时传达权威的声音对整个事件的大局和民众的心理安抚非常重要,在昆明暴力恐怖事件发生后,人民日报首先将事件定义为“暴力恐怖事件”,使得民众对该事件的性质有了清晰的认识。报纸媒体的报道也将为后续相关报道设置议程,报纸媒体关注的焦点会成为其他新媒体谈论和探索的方向。报纸媒体拥有丰富的社会资源,政府的大力支持、专业的采编团队、严格的管理机制使得报纸媒体能够对新闻框架进行设置,从而影响社会舆论。因此,将报纸媒体恐怖主义的报道作为研究对象具有更大的研究价值和研究潜力。

......................


第二节  方案设计

一 研究假设

恐怖主义的报道事关国家形象、社会稳定,历来都是新闻报道的敏感地带。近年来随着政治环境的松绑,国内恐怖主义的报道开始萌芽、发展,近五年有关国内恐怖主义的报道可以说是我国国内恐怖主义报道的开端,而由于恐怖主义报道的复杂性,国内纸媒的报道依旧是在探索中前行,在此背景下,本研究力图通过系统地量化分析达到以下目标:描摹近几年纸媒恐怖主义报道总体框架;恐怖主义报道从无到有的历时性变化;不同性质的报纸媒体在这一议题报道中存在的异同。

二  报道样本

本研究分别选取一个党报《人民日报》和一个都市报《新京报》作为研究对象。《人民日报》是我国第一大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在热点事件的报道中起到风向标的作用。《新京报》是由光明日报和南方日报两大报业集团创办的综合类都市日报,其具备鲜明的中国特色并多年蝉联都市报品牌第一。《人民日报》和《新京报》作为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主流大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同时二者作为不同性质的报纸媒体又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能够共同描摹一个相对全面的报道框架体系。

本研究借助《人民日报》和《新京报》电子版数据库搜索,研究样本为 2010年 1 月 1 日到 2014 年 12 月 31 日之间的所有有关恐怖主义的报道,搜索参考《美国传统大学英语辞典》关于恐怖主义的定义,以“暴力恐怖”、“恐怖事件”、“恐怖分子”为关键词,系统地对其报纸数据库进行检索,,将检索结果中关于国外的恐怖主义报道剔除,最终得到有效样本 116 篇,其中《人民日报》50 篇,《新京报》66 篇。

三  类目建构

潘中党和考斯基认为构成主题的表意元素可以被看作框架建构策略,“因为它们可识别,因此也可以被感知,能够以概念的形式转化为语篇中的具体元素,能够被新闻工作者安排和操纵,并能在交流中被传播。①”我们从这一说法出发,将研究对象中重要的表意元素抽出作为框架分析的类目,从而建立框架分析指标。笔者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分析文章表意元素的类别,宏观上主要分为事件、议题聚焦、情感基调,微观上分为新闻报道的基本要素和修辞手段,新闻报道的基本要素包括日期、新闻体裁、消息来源、新闻主体、关键词、报道篇幅、配图,这里所说的修辞并不是侠义的修辞手段,而是广义上的修辞,主要指为塑造形象或描述事件的语言选用方法,具体到分析过程中主要有:标签的使用、暴恐分子形象塑造方式、其他事件主体形象塑造方式。

.......................


第三章 暴力恐怖议题报纸媒体报道的文本分析..................28

第一节 方案设计...............28

一研究对象.......29

二分析步骤......................29

第四章暴力恐怖议题报纸媒体报道框架的不足探究..........40

第一节 参考系媒体的框架优势分析.......................40

第五章 暴恐议题报纸媒体报道框架的成因分析及思考...........46

第一节 成因分析............46


第五章  暴恐议题报纸媒体报道框架的成因分析及思考


第一节  成因分析

一  社会环境因素

政治制约

我国的报纸媒体实行的是事业单位、企业经营的管理方式,也就是说在采用市场化的经营模式下,但仍采用事业单位的基础财务、人员等管理方案,这就不可避免的打上了强烈的政治烙印。

报纸媒体在新闻采编的过程中,从人员管理到稿件审核,从新闻选题到报道禁忌等都要通过相关部门的审核,必须遵守国家的政治要求,以国家利益、社会利益为主,具体到某些议题的新闻报道时,新闻素材的选取,新闻报道的强度、密度、时间跨度,新闻评论,报道主题,新闻版面的安排、配图的选用等都会受到无形的规制,在这些外在政治因素的制约下,新闻报道自然而然也打上了浓重的政治烙印。

社会心理

20 世纪 20 年代,美国政论家李普曼提出了拟态环境这一说法,他指出:“拟态环境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摹写,不是“真”的客观环境,或多或少与现实环境存在偏离。”他认为存在于人们意识中的主观认识是媒体作为中介搭建起来的拟态环境,而不是对真实情况的再现,而这样的拟态环境会实实在在的影响人们的认知和行动。因此,如果大面积高密度的报道暴力恐怖议题可能造成社会的恐慌和模仿现象的出现。例如在 2012 年光山县发生砍杀幼儿园儿童血案后,媒体展开了大规模报道,而在此后又接连发生多起校园杀人案,一时间校园暴力案件受到极大的关注和重视,家长们更是草木皆兵。

正是基于这样的社会心理,暴力恐怖事件在报道中始终保持谨慎和克制,甚至是古板、严肃,报道主题仅仅只在完全安全和可控的范围之内而不做过多拓展,报道语言和风格多以宣传式话语为主要方式,避免情绪感染,这是一种不创新也不做错的方式,也是一种将婴儿和洗澡水一些倒掉的思维。

.......................


结语

恐怖主义议题报道是突发事件报道的一个重要分支,我国的突发事件报道研究主要集中在自然灾害的报道研究中,对公共安全的报道研究较少,而关于暴恐议题报道的研究更是鲜有涉及,这成为本文的研究起点。

通过对近五年两份报纸关于暴恐议题相关报道的分析,发现了报纸媒体在暴恐议题报道中存在的框架特征,这些事实呈现让人看到了其报道中存在的无形约束和规律,而随着政治环境的松绑,这样的约束和规律也不再是密不透风的围墙,与参考系媒体的对比也让我们看到了其完善的方向:在民主进程的推动下达成政府和媒体的双赢,进而创建暴恐报道应急系统可能是未来暴恐议题框架改进的方向。

由于研究者的时间、精力的限制,本研究仍存在一些未尽之处。框架效果分析是框架分析的重要一环,完善的框架效果分析能够更加精准的把握框架不足,而本研究未能对框架效果进行展开分析,今后的研究如若从框架效果入手,去观察不同媒体的框架效果,形成受众、文本、媒体三者之间的互动观察视角,也许会成为暴恐议题报道框架完善的崭新窗口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1284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shuzhibaogao/1284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7dd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