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逻辑构建研究
绪 论
(一) 选题缘由
21 世纪人类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加速进行,深刻改变了社会面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但归根结底是教育的较量。2001年,我国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历史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高中历史课程。高中历史课程由原来的“一纲一本”变为了“一标多本”,由原来的通史—单元主题的体例变为了中外史混编的模块—专题体例。新课改后的高中历史教材内容跳跃性大、时序颠倒、缺乏连续性、系统性,这对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教师作为历史课程的实施者,承担着把握课程目标,了解学情,驾驭教材内容进行有效教学的重任。历史教师教学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新课改历史教育的质量。由此可见,历史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历史新课程改革实施十多年来,历史教师的教学素养在不断的提高,为高效历史课堂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必须看到历史教师的整体教学素质存在不少问题,亟待提高。笔者于 2012 年、2014 年、2015 年分别在沧州渤海新区中捷高中、石家庄第十九中学、石家庄第三十八中学进行了实习。在观摩实践中,笔者发现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缺乏凝练的教学立意,没有清晰的史学逻辑,以“本”为本,不敢越“雷池”一步,整堂课成了夹生饭,这与新课改的精神相悖。笔者以为历史课分为三个层次:一般教师的基准课,教课本,死扣知识;骨干教师的整合课,用课本,活化知识;特级教师的境界课,脱课本,深入思想。现在大多数教师停留在第一、二层次上,境界课是具有教学逻辑的思想课,是历史教学追求的目标。一言以概之,当下高中历史教学没有理顺教学逻辑关系。这就提出了新的理论与实践课题:历史教学逻辑是什么,如何理清历史教学逻辑中的关系,怎样构建高中历史教学逻辑。这也成为了笔者需要解决的问题。
.........
(二) 课题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在历史教育学界,关于历史教学逻辑的学术生态非常脆弱,目前的研究尚处在初步探索阶段,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都不成熟 。即便如此,一些学者的拓荒背影依然清晰可辨:黄牧航指出,历史教材“包含三种逻辑:学科体系逻辑、学生学习心理逻辑和教材编写逻辑”。[1]黄先生非常重视历史学科体系的构建,认为历史教学必须要有逻辑、有主线。高中更强调历史知识的专题性、综合性,因此高中历史课程必须依托历史学科体系,弥补教材内容编写的不足。王德民认为“历史优质课的教学逻辑需要从教材的知识逻辑、学生的认知逻辑,历史的理论逻辑三个方面的关系建构加以探讨”。[2]构建历史教学逻辑要整合历史教科书内容,在广度和深度上对教科书进行再创造,以此超越教材的知识逻辑;要了解学情,把握学生学习心理规律,以此顺应学生的认知逻辑;要理解历史学科体系内容,以此建构历史的理论逻辑。历晶指出“教学逻辑是学科逻辑、教的逻辑和学的逻辑构成的三维结构,教学过程是教学逻辑内部协调统一、有序转化的过程”。[3]准确理解和把握教学逻辑系统内部各要素的关系是打造高效课堂,进行有效教学的根本价值所在。朱德全也强调构建教学逻辑的重要性,“教学的有效性在于逻辑性”。[4] 由是观之,当前对高中历史教学逻辑构建的研究还很肤浅,寥寥数篇文章。而且一些文章只是笼统、概括地论述教学逻辑的某个问题,没有从整体上全面把握,也没有更多地聚焦到历史学科上。即使具体到历史学科上,也是蜻蜓点水式地阐述,浅显而不深刻,做作而不自然。目前关于高中历史教学逻辑构建的研究,没有很明确地分析高中历史教学逻辑的概念,也没有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上回答如何构建高中历史教学逻辑。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理论上分析高中历史教学逻辑的概念,构建高中历史教学逻辑需要具备的理论基础以及理论依据。实践方面,以岳麓版高中历史《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教学为例,既论证单元历史教学逻辑的构建也具体分析《鸦片战争》课时教学逻辑的构建。
....
一、 高中历史教学逻辑构建的理论研究
(一) 高中历史教学逻辑的概念
教学逻辑系指课堂教学中各环节、步骤间的逻辑关系,它具体蕴含于课堂教学的内容流程。[5]具体说来,教学逻辑主要包含三个方面:教师对教科书内容的调整,对学生学习心理规律的把握,对学科体系内容的理解。这三大要素依次回答了优质课“教什么”、“如何教”、“追求什么”等基本问题。教学过程是教学逻辑系统内部要素间相互交织运演,有序协调统一的过程,所取得的教学效果是这三大要素相互作用共振的结果。教学逻辑是课堂教学的“骨骼”,是教学中教科书内容规约、认知逻辑推进、思维运演的指向标。因此,历史境界课必须要有严谨、清晰的教学逻辑。高中历史教学逻辑是以史学逻辑为内核,以超越教科书编写逻辑为起点,以顺应学生学习心理逻辑为旨归的一核两翼结构形式。
.........
(二) 构建高中历史教学逻辑的理论基础
历史学科体系是对历史的解释系统,能够把支离破碎的历史史实建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限于篇幅,本文详述占主流地位的文明史观体系、现代化史观体系、全球史观体系,略及其他史观体系。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观研究范式。国外史学界对文明史研究的起步较早,肇始于启蒙运动时期。英国史学家汤因比的《历史研究》将文明史观发扬光大。彭树智、马克垚先生开启了我国研究文明史的先河,2004 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马克垚主编的《世界文明史》。文明是人类所创造的全部物质和精神成果。[6]人类文明交往的基本内容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和生态文明。[7]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包括: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从纵向看,人类文明划分为: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文明史观既是历史教材的指导思想又是构建历史知识体系的重要标准之一。文明史观是一种宏大的史观体系,基本涵盖了其他史观。我国现代化史观体系的研究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是罗荣渠。现代化就是指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8]这是一种全方位的社会转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在政治上表现为从专制走向民主,经济上表现为从自然经济走向市场经济,文化上从一统走向多元。现代化的核心是工业化,动力是科技革命。现代化类型有两种:一种是内源的现代化,是内部因素积累,自发转变的,如英国、法国;一种是外源的现代化,,是外力刺激诱导转变的,如日本、中国。现代化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深刻变化,是文明要素的创新、选择、传播和退出交替进行的过程。[9]
....
二、 构建高中历史教学逻辑的实践探索 .......... 8
(一) 岳麓版《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单元教学逻辑的构建 ....... 8
1、 提炼单元教学立意 ....... 8
2、 梳理单元史学逻辑 ....... 8
3、 把握高中生历史学习心理逻辑 .......... 14
4、 设计单元教学逻辑 ...... 14
(二) 岳麓版《鸦片战争》课时教学逻辑的构建 ........ 16
1、 提炼课时教学立意 ...... 16
2、 梳理课时史学逻辑 ...... 17
3、 把握高中生历史学习心理逻辑 .......... 17
4、 设计课时教学逻辑 ...... 17
二、 构建高中历史教学逻辑的实践探索
(一) 岳麓版《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单元教学逻辑的构建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是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政治模块的单元教学内容,横贯必修一的主线就是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大趋势。学习本单元的内容就是让学生明晰中国是如何从帝制时代向民主共和时代转型的。这种转型不完全是中国社会内部自身因素生长突破的结果,而是在外部冲击作用下被动的社会转型。这种转型既是痛苦的也是艰难的,正如陈旭麓先生所言:“中国不是自己走出中世纪的,是被轰出中世纪的。即使轰了,也仍不情愿走。”所以本单元的教学立意是:在西方列强的冲击下,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艰难转型。本单元应紧紧围绕这一主题组织材料、设计问题进行课堂教学,但令人遗憾的是长期以来由于革命史观的思维惯性,在教学中往往偏离这一教学立意。单从题目来看“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侧重点放在了侵略与反侵略上了。侵略与反侵略当然是中国近代史的主题,在我国综合国力日益强大的今天对学生进行这种主题教育可以凝聚起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正能量。但是从中国近代化潮流以及唯物辩证法内外因论的角度出发,侵略与反侵略立意就显得比较浅显,降低了高中历史教学的高度,也不能揭示历史的本真。并且高中历史教学内容不能是初中历史教学的简单重复,将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放在中国近代社会的艰难转型上,超越教科书民族屈辱主题的编写逻辑,使学生更加理性、客观地审视这段历史,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现代公民意识大有裨益。
...........
结 语
本文从高中历史教学逻辑的概念出发,弄清其基本含义。从史观基础、学习心理学基础、逻辑学基础三个方面论述高中历史教学逻辑构建的相关理论。从史学逻辑、高中历史教科书逻辑、高中生历史学习心理逻辑三个角度分析高中历史教学逻辑构建的理论依据。并以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单元教学和《鸦片战争》课时教学为例,具体分析单元教学逻辑和课时教学逻辑的构建。理顺历史教学逻辑对于弄清基本史实、提升教学立意大有裨益,是实现智慧教学的必经之路。陈衡哲先生说“教科书减去了教师就是一本白纸黑字的死书”。[48]教师要勤于读书和积累,积淀多了自觉得就会理顺历史教学的逻辑关系,拓宽历史教学的知识边界,凸显历史教学的思想境界,用思想点燃课堂,让历史照亮未来,实现历史教学的根本诉求。 由于笔者能力有限、视野狭窄再加上这个领域的研究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没有更多的著作可以参考。文中表述难免有不准确、漏误之处。特别是对单元教学逻辑构建的具体分析不够深入,这也是笔者日后需要进一步研究完善之处。笔者就高中历史教学逻辑研究课题略述浅见,以为引玉之砖。也希望学界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深入关注,弥补现阶段研究的不足。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1458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shuzhibaogao/145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