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实践研究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始于改革开放。自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经济体制改革方向以来,国有企业改革先后经历了放权让利、实行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三个阶段,①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也存在一些不足。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止到 2013 年,我国国资委系统监管企业拥有国有资本及权益 22.9 万亿元(人民币,下同),资产总额达 85.4 万亿元,②是 1978 年国有资产总额(4488 亿元)的190 倍。但是同样引人注意的是,改革过程也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有曲折与徘徊,有失误与冒进,也出现了很多不尽人意甚至不堪承受的问题和困境。
本文以国有制造企业 BY 公司 20 世纪 90 年代末引入外商投资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为例,通过对国有企业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及 BY 公司的混改过程进行剖析,深入探讨混合所有制作用于企业绩效的内在逻辑,提炼出国企混改的若干建议,希望对当前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深化有所裨益。
1.1.2 研究意义
1994 年,国企亏损面超过 40%,共计有 6232 家国企在 1996 年宣布破产。到 1997年,甚至出现了国企全行业净亏损的局面。经济环境的持续恶化引起了社会深层的思考:中国下一步的改革将如何进行?十四届三中全会高瞻远瞩,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奠定了国企改革迈入正轨的理论基础。自从实施允许国内民资和外资参与国有企业改革的政策,国有企业纷纷焕发活力,大量上市,混合所有制经济得到了极大的进步。2013 年 12 月 19 日,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黄淑和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央企业及其子企业引入非公资本形成混合所有制的企业已经达到企业总户数的 52%,2005 年至 2012 年,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通过股票市场吸引民间投资累计达 15146 亿元。2013 年,在《财富》杂志公布的世界500 强排行榜中,中国上榜企业达 95 家,国企占到 79 家,而在 2003 年上榜的中国企业仅有 13 家。2013 年,国有企业实现利润 24050 亿元,其中央企实现利润 16652亿元,增长势头迅猛,形势良好。
BY 公司成立于 1996 年,隶属于 1952 年创建的中国五大电气设备企业之一 BK 集团,专注绝缘产品生产,主要为 BK 集团的其他子公司提供配套零部件。作为典型的国有企业,BY 公司管理和控制非常松散,缺乏先进技术,产品质量不稳定,生产经营一度陷入困境。在 1999 年十五届四中全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思想指导下,BK 集团果断引入具有设备和技术优势的绝缘产品生产企业 MK 公司,对 BY 公司进行重组改革,以期通过 MK 公司的技术等优势促进 BY 公司的发展壮大。本文就此案例进行研究分析,发现通过建立现代化的公司治理结构、形成市场化的激励约束机制、引入国际先进设备和技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等,可以有效激活国有企业的活力,提高国企的生产经营效率。但同时国有股权“一股独大”的现状依然存在,国企运营管理的机制没有消除,这些又制约着 BY 公司的迅速扩大。本文就此案例进行研究分析,得出一些结论建议,供理论研究者和企业实操者参考借鉴。
...................
1.2 研究方法
(1)个案研究法。以 BY 公司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为案例,对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革建议;
(2)文献研究法。根据本文的研究方向,搜集大量文献,并进行归纳整理、研究分析,对主要概念和理论做出明确,阐述了混合所有制的实现形式及国内外的理论研究进展;
(3)比较研究法。通过大量收集国内外国有企业的改革方法和历程,加以比较研究,以期寻找到中国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应关注的问题;
(4)访谈法。通过对参与 BY 公司改革过程的关键对象进行访谈,核实改革相关细节。
(5)专家小组讨论法。组织 BY 公司核心管理人员对本文的研究成果进行论证,并对文中提到的相关问题和建议进行完善。(专家小组名单见:附录 A)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框架结构如图 1.1 所示:
........................
2 文献综述及国有企业改革实践
2.1 概念界定和基本理论
在社会发展历程中,马克思应当是第一位系统建立产权理论的学者。马克思关于产权问题的说明博大精深,其卓有远见的思想对现代产权理论的形成和完善起到了意 义深远的作用。马克思的产权理论强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动态关系,指出产权所蕴含的经济关系:产权关系决定着在生产领域中所有者支配、使用生产资料,以及在流通领域中所有者交换、分配和消费生产成果的利益关系。他指出:“财产关系……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揭示了产权关系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体现。马克思将财产权(产权)看作是一系列权利的组合,他研究了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经营权、支配权、索取权、继承权和不可侵犯权等等,产权所包含的权利可以统一到一个主体 之下,也可以分属于不同的主体。
马克思通过宏观和阶级层面的分析说明了所有权的演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西方现代产权理论则从微观和效率层面对产权做了定义:“所谓产权,意指使自己或他人收益或受损的权利” ;“产权是社会的工具,其意义来自于这样一个事实:在一个人与他人做交易时,产权有助于他形成那些他可以合理持有的预期”。西方现代产权理论对产权和效率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分析,尤其是企业所有权与剩余索取权、控制权的关系,深入而全面的探讨了企业的委托代理问题。
2013 年 11 月 15 日,《决定》明确提出: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
建立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是国企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核心问题。本文认同吴敬琏先生关于公司治理的定义:“所谓公司治理结构,是指由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执行人员即高级经理人员三者组成的一种组织结构。在这种结构中,上述三者之间形成一定的制衡(check and balance)关系。通过这一结构,所有者将自己的资产交由公司董事会托管;公司董事会是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拥有对高级经理人员的聘用、奖惩以及解雇权;高级经理人员受雇于董事会,组成在董事会领导下的执行机构,在董事会的授权范围内经营企业”。④随着现代市场经济中企业规模的日益扩大,社会分 工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所有权与控制权的进一步分离,尤其需要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促进委托——代理问题的有机协调。
...................
2.2 关于混合所有制的理论综述
2.2.1 国外关于混合所有制的研究与实践
凯恩斯在《通论》中提出:解决经济危机的“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扩大政府机能,“让国家之权威与私人之策动力量相互合作”。这是西方国家关于“混合经济”论点的最初由来。①阿尔文·汉森在 1941 年发表的《财政政策和经济周期》一书指出: 从 19 世纪末期以后,世界上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已经不再是单一、纯粹的私人资本主义经济,而是同时并存着“社会化”的公共经济,从而形成“公司混合经济”或称“双重经济”。①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继承和发展了上述观点,提出了混合经济理论。萨纽尔森说:“我们的经济是私人组织和政府机构都实施经济控制的‘混合经济’;私有制度通过市场机制的无形指令发生作用,政府机构的作用通过调节性的命令和财政刺激得以实现。”②混合经济的产生在改变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运行机制的同时,也决定了它运行的产权基础——混合所有制的出现。③在西方国家,混合所有制很大程度上只是服务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后来,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国家资本主义的经济实体,于是,在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市场化的商品经济,而混合所有制便成为经济运行的主要特征。④尽管混合所有制企业在西方国家早已存在,但未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关注与探讨,少量西方文献主要集中于国企改革的演变及针对案例进行的混合所有制企业治理研究。
作者通过中国知网()检索篇名中含“西方”、“外国”或“国外”且含“混合所有制”的期刊,共搜索到 11 篇文章,这些文献的主要观点如下:
佟福全(2001)研究发现,西方国家大量采用混合所有制来解决国有企业的亏损问题。比如意大利通过出售国有企业非核心及严重亏损的业务,重组并优化核心业务,以解决国有企业的亏损问题。英国和日本也曾采用“分割”大型国有企业为若干小企业,通过资产重组或股份制改革解决国企的亏损问题。德国针对某些濒临倒闭的国有企业,采取职工参股的方式重组经营来挽救。美国则将城市公共服务和部分政府职能承包给私人企业,从而缓解政府财政负担。
王恒(2007)研究发现,西方国家尽管在组织结构、宏观调控、微观管理方面存在差异,但采用混合股份制解决国企亏损问题的思路是一致的。西方国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成功经验包括以下几点:克服国企政企不分的弊病,形成合理的所有权——控制权关系;改革要循序渐进,避免对国企简单的私有化改革;创造国企改革的法律环境,发挥监督作用;改革中重点考虑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避免产生社会矛盾。
...................
3 BY 公司的背景和“混改”实践 .......................... 11
3.1 BY 公司的背景 ................ 11
3.1.1 BY 公司“混改”前的政策及经济环境 ......................... 11
4 BY 公司“混改”前后的对比研究 ................... 20
4.1 BY 公司“混改”前后公司治理结构比较 ................... 20
4.2 BY 公司“混改”前后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比较 ......... 21
5 BY 公司“混改”的总结与遗留问题 ............................ 24
5.1 BY 公司“混改”的总结................. 24
6 基于案例的理论探讨
6.1 国有企业改革综述
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国有企业的改革亦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最重要的内容。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断努力,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极大进步,虽然还存在一些不足,但最困难的阶段已经过去,绝大多数国有企业完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独立竞争主体的转变,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回顾总结中国国企改革的经验和教训,结合案例研究,在最新的政策和理论指导下,本文对于日后国企改革的深化提出一些理论探讨,尝试克服过去工作中的疏忽,完善机制体制,促进改革目标的实现。
混合所有制企业中,党组织监督的重点是党员干部。应全面贯彻落实从严治党、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在国有控股企业中严格执行“八项规定”(即:中共中央政治局 2012 年 12 月 4 日召开会议确定的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践行“三严三实” (即: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落实“三重一大”制度(即:重大问题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投资决策、大额资金使用,必须经集体讨论做出决定),强化对各级领导人员履职的监督;在国有参股企业中发挥好党员干部的表率作用,引导监督企业合法经营、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总之,在混合所有制企业中要坚持和发挥党组织的重要作用,创新企业中党建的工作机制,将党管干部与《公司法》赋予的出资人依法选派产权代表结合起来,大力推进思想政治和党风廉政教育,重点落实对企业领导人员的引导和监督,提高党员干部的执行能力和自律能力,保障企业可持续发展。
.......................
7 结束语
我国国有企业三十余年的改革实践,已经取得极大进展,有力的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但同时,我们还要清醒的认识到,国有企业的改革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的困难需要克服。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对国有企业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正是审时度势的正确选择。
本文在总结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的研究与实践,以 BY 公司引入外资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为例,深度剖析改革过程和遗留问题,并提炼出若干结论建议,希望能对当下的国企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7.1 本文的创新之处
(1)结合《中国制造 2025》、《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十三五规划纲要》等政策性纲领文件,以国有制造企业的实际状况为例,为同类型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提供借鉴性参考。
(2)为了深入了解第一手资料,本文对参与案例企业混改的高层领导、中层干部、基层员工分别进行了访谈调研,从不同的视角对案例企业的改革进行研究,使文章的分析结果更具客观性。
本文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本文选取的企业案例,仅代表制造业某一领域的个案,不具备普遍代表性,其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细节具有特殊性,,不可复制。改革要循序渐进,对症下药。
(2)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绝缘制品生产企业,而笔者的学术水平和实践经验均有不足,理论认知和深入了解有限,相关指标和生产实际的评判可能有不准确的地方,进而有可能影响实际评价结果。
(3)本文财务历史数据来自于资料搜集和访谈整理,因 BY 公司后来经历搬迁,大量历史资料遗失,造成改革初期数据不精确,会导致数据分析的结果存在一定偏差。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1458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shuzhibaogao/145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