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堂观察的对外汉语课堂交际性量化研究
第 1 章 绪论
本文写作的意义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能够在借鉴国外第二语言教学的基础上,结合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课堂教学的实际,分析并改进目前国外已有的课堂观察量化工具,综合考评这类现有的量化工具和课堂观察量表,看其是否适用于汉语的课堂研究,力求将理论研究与汉语课堂教学的实际紧密结合,从而促进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效率的不断提高,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课堂观察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和借鉴。 另一方面,本文的研究,能够把握“交际性”这一对外汉语的最终教学目标,在会话分析理论、话轮转换理论和课堂交际活动理论这三个现有语言理论的基础上,再综合利用多项课堂观察量化工具,对对外汉语教学课堂的交际性进行量化研究,不仅能够尽可能地丰富课堂观察在定量分析上的空缺,而且还能够最大程度上的弥补对外汉语课堂交际性的量化研究,从而为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
第 2 章 研究设计
2.1 总体设计
为了客观、清晰地了解汉语教学中,师生互动所表现出的课堂交际性,本文在借鉴国外第二语言课堂观察量表的基础上,针对汉语的实际特点,使用自行改进和完善的课堂观察量表,对上海师范大学留学生初级一等、中级一等的读写综合课分别进行了实际的课堂观察,并对课堂全程进行了录音,截取了两个等级的班级中各 2 个课时,共 180 分钟的课堂情况转写成语料。一方面,我们根据课堂观察的实际情况,使用弗兰德斯“互动分析分类”,以时间为单位,对课堂进行了环节和内容进行全面而整体的记录,并按照互动量化矩阵图制作出统计数据图。另一方面,我们通过分析录音所转写而成的语料,按照所设计观察量表的观察项目要求,对具体的数据进行统计和量化,根据量化的结果得出结论。另外,为了证明所得出结论的准确度和科学性,我们又针对两个班的学生发放了课堂评价表,并随机对个别学生进行了访谈,通过学生从主观方面对课堂的交际程度的评价,衡量课堂的交际性,从而使其与课堂观察量表所得出的结论进行互证。2.2 研究目的
本研究方式的设计目的在于两个主要方面。一方面,借鉴国外第二语言教学课堂量化研究的基础上,弥补现阶段课堂观察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领域中量化研究的缺失,提升目前课堂观察量表在汉语教学中的针对性、科学性,运用科学的研究与观察方法丰富对外汉语教学课堂观察的实证研究。另一方面,以目前盛行的交际教学法为基础,关注对外汉语教学中以汉语交际能力为培养目标的原则,丰富“课堂交际性”在量化方面的研究,从而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课堂交际性的探索与发展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第 3 章 量化工具的选择与设计........ 10
3.1 语言课堂观察量化工具............ 103.2 对外汉语课堂交际性观察量表的改进与设计...................... 17
第 4 章 课堂观察结果量化研究分析........... 24
4.1 FLAS 数据统计分析.............. 24
4.2 汉语课堂交际性具体指标量化.............. 29
第 5 章 学生课堂评价表结果描述与分析................ 40
5.1 学生课堂评价表的目的和意义.......... 40
5.2 学生课堂评价表设计概述....... 40
5.3 学生课堂评价表结果分析........ 40
第 5 章 学生课堂评价表结果描述与分析
5.1 学生课堂评价表的目的和意义
为了能够进一步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的主观感受,从而对上述课堂观察及其数据分析的结果有所互证,我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直接借鉴了美利坚大学专门针对第二语言课堂教学而制定的学生评价表,广泛征集学生对其所在课堂交际性的评价,以为今后教师教学策略的改进提出更好的意见和建议。 一方面,本课堂评价表是美利坚大学第二语言方面教学专家根据第二语言教学需要而专门制定,在极大程度上符合了第二语言教学课堂评价的要求。另一方面,美国在第二语言教学法研究领域起步较早,,尤其是在认知教学法和交际语言教学法领域探索颇深。因此,其课堂评价表亦能够真实的体现交际性课堂的衡量标准,对本次课堂交际性量化研究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5.2 学生课堂评价表设计概述
该课堂评价表的设计以课堂交际性为主要原则,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要求,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学生对教师教学以及整个课堂学习的满意度。在本次结果验证的实际中,本文主要采用“对比”的互证方式,将评价表所反映出的综合结果与分析课堂观察量化数据所得出的结论进行对比,从而进一步印证本文量化研究的准确性。 该评价表(见附)由 Part A 和 Part B 两部分构成,共 15 题。每项均分为①—⑦评分档,①分最低,⑦分最高,请学生根据项目描述对教师表现或课堂情况进行评分。前 5 题为 Part A,评价项目以课堂宏观及学生整体感觉为主,后10 题为 Part B,所列项目较为贴合课堂具体实际和教学细节。两部分相互结合,能够在极大程度上反映学生对课堂教学交际性的整体评价,进一步从学生角度测查本次课堂观察所得结果的有效性。..
第 6 章 总结与启示
在本文中,我们首先回顾了第二语言教学领域课堂观察工具及其量表的发展,对弗兰德斯的“互动分析分类”量表、IRF 模式、COLT 量表、T-unit 句长量化工具这四种重要的课堂观察工具做了详细的介绍和评述,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实际,综合各类工具的优点,摒弃或完善其不足之处,进一步设计了专门用于考察汉语课堂交际性的课堂观察量表,以期能够弥补现下课堂观察领域,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其课堂交际性量化工具的缺失。 本文的研究主要立足于汉语课堂的实践。我们选取了不同汉语等级水平的两个同课型班级,针对其课堂教学的交际性进行了实际的课堂观察,并按照量表的操作要求,对观察所获得的数据进行了整理和分析。为了进一步验证数据的可信性,我们还从学生的角度入手,直接借鉴了美利坚大学专门针对第二语言课堂教学交际性测量而制定的学生评价表,通过学生对课堂及其授课教师教学方式、教学环节等细节的满意度调查,进一步与之前得到的数据分析形成互证,并最终得到以下几个结论: (1)就对外汉语课堂交际性量表本身来看,目前针对课堂交际性量表的研究仍存在量化标准缺失的不足。虽然 IRF模式和 COLT 量表的大量实用数据为课堂互动性的探究提供了可行的科学模式,但在量化统计方面仍然缺乏统一的常模标准,只能通过多样本数据的对比提出相对性的研究结论,这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量化研究的科学性。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1458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shuzhibaogao/1458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