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京时报》标点演变考察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现如今我们对于标点符号的使用已经趋近成熟,标点符号已成为书面语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标点符号的学术研究成果也很丰厚,例如,从语言学角度对现代文学新式标点符号的修辞功能进行探寻,研究标点符号在新闻标题中使用的功能与作用;研究从标点的教学应用角度对留学生使用标点符号偏误,标点符号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等问题进行研究;也有研究从标点演变史角度,对新式标点符号百年演变进行研究分析,对中国历史上的标点符号规范化进行研究,这些标点符号的研究都已经很完善和完整了。
标点符号的发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背景,从古代的符号开始,发展到旧式标点符号,与旧式相比而言的新式标点符号。本文主要阐述新式标点,新式标点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民国时期。新文化运动初期,具有进步思想的学者胡适、陈望道、钱玄同等人开始倡导使用新式标点符号,并提出新式标点符号的使用规则和使用的必要性。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推进,新式标点符号在全国各地方报纸、杂志、书籍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新青年》更是在新文化运动中成为白话文与新式标点使用的重要阵地。胡适、陈独秀等人在《新青年》中倡导新文学,提倡使用白话文,他们认为白话文中必然要采用新式标点符号。《新青年》在 1918 年 1月第 4 卷名为《本杂志所用标点符号和行为的说明》的文章中郑重提出“杂志从第四卷就开始使用新式标点,并改良行款,但在两年时间里使用仍是偏偏一律,因此需要改良从第 7 卷第 1 号起新式标点符号和行款,标注新式标点。”这篇说明本身也恰恰使用了新式标点。
“除了《新青年》,胡适等人也在《东方杂志》《学生杂志》等其它报纸、杂志上大力倡导使用新式标点符号。各地爱国学生团体、有着进步思想的报刊纷纷仿效《新青年》《每周评论》创办白话文报刊使用新式标点符号,《新潮》《少年中国》《晨报》《民国日报》《时事新报》等报刊纷纷也采用新式标点符号。”文体采用白话文并在文章中使用新式标点符号的尝试,在具有进步思想的学生和团体间已经蔚然成风,“仅 1919 年就出版 400 多份白话报刊,到 1920 年《东方杂志》《小说月报》等比较著名的大报刊也都采用白话文新式标点符号。”
在新式标点倡导初期,具有影响力的报纸,如《申报》《大公报》并不采用任何标点符号,但随着新式标点的推广和使用,它们也逐渐地接受并采用起新式标点符号。可见新文化运动倡导白话文与新式标点符号对当时大报也有很大的影响。
.........................
1.2 研究意义
标点符号是辅助语言文字的符号系统,它有自己特定的意义和作用,标点符号又分为标号和点号,两者之间所起作用不完全相同。标号主要标注句子的性质,点号在句子中作用主要将句子分隔开,能够分清句子层次,使句子不会出现歧义,并且能够表情达意。介于标点符号的重要作用,它的使用对于任何作品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尤其是报纸这样讲究时效性、传播信息的传播载体,如果没有标点符号,文章读起来效率低,读者对于文章理解也可能出现歧义。在报纸的副刊或文学作品中标点对于表情达意也起到重要作用,因此研究标点符号有着重要意义。
《盛京时报》是在东北地区比较有代表性的报纸,中下正治曾这样评价当时的《盛京时报》,“发行量一时竟达两万份以上。九一八事变发生时,销售量虽然一时激减,但不久以后又恢复旧观,直至战争结束,仍执东北报纸之牛耳。”从中下正治对《盛京时报》的评价中可以看出,《盛京时报》在当时东北地区的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和地位,研究《盛京时报》使用新式标点情况具有代表性,能够分析出当时东北地区报纸对新式标点的使用情况。
当时东北地区处于比较封闭的状态,相对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信息流通并不通畅,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盛京时报》使用新式标点符号情况与同时期其它报纸相比有何不同,对了解东北地区其它报纸使用新式标点符号情况有着重要意义。《盛京时报》使用新式标点符号的态度同样能够推断当时东北地区对新文化和新事物的接受程度。
.......................
2. 新式标点在东北报刊出现的背景
2.1 新式标点界定
本文所谓“新式标点符号”,不是指现在意义上的标点符号,,而是指在民国时期经过一系列文化运动的推广与提倡,并最终由政府统一规范形成的“新式标点符号”。所谓“新”是相对于民国时期传统意义上的“旧”式标点符号而言的。
1919 年 4 月在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上,胡适等人向当时政府教育部提出了《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下文皆称《议案》)。此《议案》中提到的标点符号有两层含义:一是“点”的符号;一是“标”的符号。
“点”即是点断,是用来点断文句,使人能够明白句中各部分在文法上的位置和交互的关系的,这些都可以称为“点的符号”又可叫做“句读符号”。点号(即“,”或“、”)的用处最大也是最复杂的,经常用于连接,或同类词间隔。
“标”即标记,用来标注词句的性质、种类都属于“标的符号”,例如问号是表疑问性质,引号标引用某部分是引语。
“‘标’号和‘点’号曾被称为‘句读符号’、‘文字符号’,但并不能完全代表两者的意义,所以采用高元在《论新标点之用法》中提到的标点二字,故将其命名为标点符号,这就是区别于旧式标点的新式标点符号。”
在界定和提倡新式标点符号的过程中,陈望道在 1919 年发表了一篇关于如何使用标点符号的文章,在文章中表达了标点革新的必要性,并且他自己将新式标点符号分为两类:
“一类是点清句子关系的‘点’类,另一类是标记词句的‘标类’。”
陈望道将新式标点符号分为‘点类’和‘标类’,这成为后来我国现代汉语标点的原型,为我国新式标点制定使用规范提供了基础,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标点符号可以说是在陈望道对新式标点分类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
2.2 新式标点发展的来龙去脉
清末明初,新式标点符号开始孕育和发展,当时先进知识分子学习西式标点,他们或“拿来”,或“嫁接”,或“再创造”,他们将西式标点与中国传统标点相结合,构建了中国的新式标点符号系统。
由此,新式标点符号的发展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清末民初的孕育和诞生阶段;20 世纪 20 至 40 年代曲折发展阶段;建国后成熟稳定阶段。
在新式标点发展阶段,新文化运动的领袖胡适等人积极探索“新式标点符号”的定义、样式与规范,为新式标点的萌生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新文化运动期间,胡适是积极倡导新式标点符号的先进思想学者,他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中首次使用了白话文和新式标点,这是他在新式标点研究使用规则和标准过程中试探性的使用。
胡适也曾在《科学》杂志上刊发了一篇名为《论句读及文字符号》的文章。这篇文章中从多个角度阐述了他对于制定新式标点独特的构想。这篇对于标点的使用方法规范被公认为是我国第一篇比较系统的论述新式标点符号使用规范。在该文中,胡适创造性地将标点符号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用来标示断句的句读符号;一部分是表情达意的文字符号;并且,他将 10 种标点符号的名称、使用方法和表示的意义进行总结归纳。
在《议案》提出与教育部颁布《通令》之后,新式标点的发展经历了曲折反复的过程。《通令》颁布后,新式标点的发展和使用情况并没有像知识分子所希望的那样一帆风顺,社会动荡、守旧派的阻碍,新式标点发展着实艰难。北洋政府颁布的《通令》如同一纸空文并没有实行下去,同时在 1927 年 12 月,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实行“甄别考试”,取消白话恢复文言,并禁止使用新式标点符号,这对新式标点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阻碍。
在 1951 年之后,我国在标点符号的使用规范上几经修订不断改进、演变,才最终演变成我们今天所使用的标点符号。新式标点符号的发展和使用为现代标点发展奠定了基础。
.....................
3.《盛京时报》新式标点演变的四个阶段 .................... 11
3.1 新式标点的出现:1920 年 ........... 11
3.2 渐变阶段:1921 年—1928 年 ............ 12
4. 新式标点发展的特征 .................... 16
4.1 新式标点符号使用特点 ............... 16
4.1.1 新旧标点使用混杂现象 ............... 16
5.《盛京时报》新式标点存在“滞后”现象 .................. 27
5.1 1934 年之后《盛京时报》新式标点滞后 ............... 27
5.2 《盛京时报》标点符号滞后的原因 .................... 28
5.《盛京时报》新式标点存在“滞后”现象
5.1 1934 年之后《盛京时报》新式标点滞后
《盛京时报》从创办初期就开始采用标点符号,但标点符号使用只是局限于个别专栏和文章中,在倡导新式标点之后,《盛京时报》的新式标点使用情况主要在副刊、周刊或特刊中,新闻版使用新式标点比较单一,副刊使用情况相比较更加丰富。但在 1934 年后,《盛京时报》与同期报纸相比,出现了“滞后”的现象。
本文对同一时期《盛京时报》和《大公报》的新式标点使用情况进行抽样分析对比,对这种滞后现象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研究分别抽取了 1934 年、1939 年、1944 年同时期的《大公报》和《盛京时报》进行对比,有了如下发现。
1934 年《大公报》1 月 1 日的新闻版面与《盛京时报》1 月 10 日新闻版面标点符号对比使用情况:这两份报纸中对于顿号和句号的使用基本相同,并没有显示出哪者使用的种类更多更好,但在《大公报》——《二次欧战究将爆发?战争危险性之讨论》一则新闻中,标题中就采用了标点符号,同时期的《盛京时报》在新闻标题中使用标点情况是很少见的,《盛京时报》标题中使用新式标点较《大公报》晚了几年。《大公报》使用新式标点更加全面,表现在《盛京时报》与《大公报》同时设置的《短评》专栏中,《大公报》既采用了逗号,又采用了句号,而《盛京时报》只是采用句号断句。在这一阶段中《盛京时报》使用新式标点是相对滞后的。
从两者使用新式标点符号情况来看,《盛京时报》新式标点的使用范围更少些,主要使用在副刊和新文学作品中,在新闻中使用的种类比较单一。《大公报》在新闻版和副刊中都使用新式标点,并且在新闻标题中使用新式标点情况更好于《盛京时报》。可以得出结论,1934 年以后,《盛京时报》在新式标点的使用方面是相对滞后的。为了更好的比较《大公报》与《盛京时报》新式标点使用情况,制定了两者标点使用情况图表,如表 1:
.....................
结论
通过对《盛京时报》文本研究,发现在 1906 年至 1919 年期间《盛京时报》主要采用旧式标点,但在倡导使用新式标点符号之后,1920 年《盛京时报》开始逐渐使用新式标点。《盛京时报》新式标点的使用改变了版面面貌,对副刊中新文学的发展也产生重要影响,尤其在诗歌部分,新式标点的加入将诗歌所要表达的感情展现的更加淋漓尽致,小说部分更加生动、活泼。尽管《盛京时报》在新式标点使用过程中存在很多的问题,例如,新旧标点使用存在混杂情况,不同版面对于标点符号使用类型有不同偏好,白话文与新式标点使用存在错位现象,并且同一个专栏对新式标点使用存在反复不定的现象,文章中采用新式标点比较单一,使用标点只是注重句子之间间隔并不重视语意的表达;但在 1920 年到 1944年期间新式标点发展过程中,即使其中存在一些问题,《盛京时报》新式标点情况仍是不断进步的。
倡导使用新式标点符号之后,《盛京时报》与同时期的《大公报》相比使用新式标点并不完全,滞后于《大公报》的主要原因:与关内相隔绝的政治文化环境、相关报人的影响,这些因素都成为《盛京时报》新式标点符号使用相对滞后的原因,但这种滞后是相对而言的。从整体来看,在特殊的时期和特殊环境下,新式标点发展能够达到现有状况,可以说《盛京时报》是比较进步的。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1459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shuzhibaogao/145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