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翻转课堂的有效性教学研究
1 综述
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一系列的改革尝试也相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成效所能辐射到的范围都集中于部分区域。目前仍存在一些高职院校继续沿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学资源枯燥、方式单一,运用信息化技术过少等,同时表现在课堂上教师“教”的行为远远超于“学”的行为,虽付出很多努力,但产生的教学效果却不尽人意。如课堂中出现学生学习兴趣低落、动力不足,知识接触面窄,思维创新能力受限,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激励作用无效等现象逐渐增多,致使教与学发生了脱离,因此,改进传统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有效性,迫在眉睫,势在必行。翻转课堂将线上、线下两种形态进行整合,充分利用了网络信息资源的共享共建优势,摒弃了传统教学中过多的教,为学生创建了优越而独立的自主学习环境,突出了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它作为混合式学习的一种特殊模式,已经应用于各大高校,且效果可佳,具有很大可实践性。对于高职院校网络信息资源丰富、学生信息化学习、互动能力较高、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也已达到熟练程度,基于这些优势与特色,颠倒传统课堂,实施翻转课堂的可行性已不用质疑。同时,MOOC、微课、网络公开课等信息化资源的迅猛发展为“翻转课堂”有效实施的有力支撑。
2 相关基础理论
2.1 现代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早期始于皮亚杰的儿童认知结构说,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与外界环境的影响形影不离,必经“同化、顺应、平衡”三个阶段,由外部刺激引起的信息产生、合理调整到灵活适应的稳定状态,逐渐在大脑中形成认知。随后斯腾伯格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完善,首次提出个体主动性在认知过程的关键作用,而维果茨基认为学习是一种“社会建构”,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背景的作用,重视“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地位①。由此看出,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强调社会情境的影响与个体主动性的发挥,认为知识是在特定情境下,由个体主动获取,不断进行有效的内部交互、碰撞、适应等发展过程。翻转课堂正是基于此基础,把握学生为主体的核心理念,培养学习兴趣,鼓励主动获取知识,积极参与课堂交流,并督促自我反思,这一系列的行为产生都离不开混合式学习氛围、学习对象、指导主体等形成的一个具有和谐共进信念的学习共同体,且有效促进了每个个体认知的巩固发展。2.2有意义学习理论
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来源于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核心在于学生能否习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己有的有关概念,即:先行组织者。同时,黄梅也认为当新信息与已有结构发生作用时,会产生“同化”效应②。有意义学习不同于传统的机械学习,若教师在传授过程中,知识原封不动地附加于学生的头脑中,知识永远是死的,没有生命。真正的知识构建应会主动与先行知识建立联系及有意义的剖析与整合,这样才能使知识在大脑中得到同化,当然这是受先行认知能力的限制。除此,接受学习是个积极构建,找寻联结的动态化过程,不是知识僵化的结果。因此,培养学生进行有意义接受学习的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教学方式改革面临挑战的首要问题。3 高职数据库课程的翻转课堂构建.................. 15
3.1 翻转课堂前期分析......... 153.2 有效性翻转课堂构建 .............17
3.3 翻转课堂评价方案设计..............24
4 数据库课程的翻转课堂实践..............29
4.1 教学实验对象 ............29
4.2 细化实施过程 ...........29
5 翻转课堂有效性教学分析 ..................37
5.1 学生学习效果分析 ...............37
5.2 学生学习效率分析 .......................40
5.3 学习效益分析 .......................42
6 提升翻转课堂有效性教学水平的对策
6.1 提升教师能力对策
翻转课堂虽然将主体从教师转向了学生,可教师的主体性是不容忽略的。课前教学资源准备的充分与完整,完全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对翻转有所了解的学者,都了解翻转课堂中教师拥有多重角色,若仍采取传统的备案流程是远远不足的。这意味着教师要重新学习很多东西,如视频的录制、剪辑与配音,内容的编制、时间的限制,表达语速的调整,学习方法的渗透及互动的设置等等都需要精心的策划与不断的融合,它是一项巨大的工作。所以面对新的教学方式与环境,教师必须进行专业的培训,如翻转理念的培训、软件的培训、教学资源的培训、组织管理的培训等等。这些同时还要配备一定的师资力量,因为要想将新课改认真地落实下去,一门课程只依靠一个教师是不现实的,需要增加助教,按角色适当地分配教师职责。当然培训形式可以有多种,如:利用假期进行校本培训,或走出去进行校外学习。除此之外,近年来还有更多的专家会议、典型应用实例等都可以借鉴学习。因此,教师要拥有以投身于教学的热情去利用更多的机会,提高综合素养。6.2 提升学习能力对策
传统教育思想过于强调智力因素,用智力因素评价学生①,致使学生的非智力发展逐渐淡化。非智力因素是智慧行为的必要组成部分,非智力因素不能代替智力因素的各种基本能力,但对智力起制约作用②。因此,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不仅是高职教育中的关键目标,而且可以长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高职生格外突出的学科知识竞争意识、主动性逐渐弱化的问题,有所改观,将提出以下几点策略:(1)利用情感教育方式增加师生交流,疏导学生心理的冲突,多开导、多鼓励,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幸福与依靠,使意志更加坚强,敢于知难而上;(2)改进课堂组织方式,利用“组间竞赛,,组内组长责任轮换制”的策略,增强学生自身的责任感,激起竞争意识,培养学习的热情。(3)实践方面多增设模拟情境演练与典型示范,为学生提供感情交流的机会,体验到集体乐趣,激发灵感,巩固兴趣。(4)积极开展心理健康辅导活动,增强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并教导学生学会心理调控,密切联系实践,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7 总结及后续工作
本文重在研究翻转课堂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效果。在前人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翻转课堂的应用条件和优势,通过不断摸索以及与本土化的现状相紧靠,构建出一套比较适合自身的翻转模式。此模式能否提升教学效果,改变消极的教学现状,并使教师和学生身心受益,一直是研究过程中所贯穿的核心思想。整个过程中的主要工作如下:1、全面查阅、分析、整理国内外翻转课堂的发展现状,究其包含的核心要素和本质,并对典型的翻转课堂模式进行比较,观察其适用条件和优势,并结合所蕴含的最佳现代教育理论,找出本高职院校所适用的翻转模式的可行性与有力条件。2、借鉴国内翻转课堂的应用案例,分析本高职院校的教学现状及利弊条件,在前人研究的经验上,编制出了一套以“自主探究”+“课堂展示”+“课后检测”为教学三阶段的翻转模式。3、选择数据库课程作为翻转模式实施案例,对每个环节的资源准备及组织都进行了全面的考虑与设计,并建立资源库与学习平台,同时制定了相对应的学习评价体系,使混合式学习方式能够恰当地融合于教学实践中,改进了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4、采用实验班与对照班分别实施教学,实验班采取翻转模式,对照班使用传统模式,将两班的实施效果进行数据比较分析,总结其不足与长处,针对问题,分别从学生、教师和教学模式方面提出对应的措施。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1487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shuzhibaogao/148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