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不严师之惰的意思_朱权:大学生网购社会实践报告是“师之惰”
本文关键词:师之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作者 朱权
时值暑假,“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正如火如荼进行,而开学后,几乎所有学校都会要求学生上交一份盖章证明和一份几千字的报告,用以证明参加暑假社会实践的成果。但中国青年报记者走访发现,一些大学生把社会实践当作一种负担,部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不只是走形式,甚至已逐渐变质。(8月23日中国青年报)
淘宝竟然在网上叫卖社会实践,真的让我们感慨“无商不奸”,有需求就有商机,虽然有“助纣为虐”之嫌,但商家逐利无可厚非。而部分大学生走形式,甚至网购社会实践报告,这种背离社会实践初衷的“投机取巧”行为,着实让人汗颜。大学生们不愿意参加社会实践,主要原因复习考研、考公务员,也有大学生觉得与专业对口的实践活动不好找,去的地方艰苦……种种原因不一。
但种种原因都不是根本之所在,就是社会实践活动已流于形式,“去社区打扫一会儿卫生,就可以得到一个章。”“我的实践盖章一直都是父母帮忙盖的。”“没有实践过,别人出去实践,自己挂名在他们队伍里,然后跟着他们盖章就行了。”面对如何解决社会实践的盖章问题,不少同学均“实话实说”,选择“走捷径”.
与其都是“走捷径”,“条条大路通罗马”,各显神通,网购又何尝不可?只是为了几个学分,况且“如此这般”就能过关,如果真的实实在在去搞一个社会实践,我倒觉得真的是“傻子”,网购社会实践报告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现在,应该“脸红”、“出汗”的应该是大学的师者了吧?正是他们的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这种“走形式”.
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初衷,应该是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理论和实践脱节的一种手段。这是一种共识,在学分中就有体现。可是我们的大学学校受制于时间、经费等因素,一些学校的暑期社会实践,有许多属临时性安排,缺少长期的规划,在实习选择上,形式重于内容;活动选定的对象往往偏重于孤寡老人、留守儿童、山区贫困儿童等群体;也有的因为指导老师没有给予必要的深入指导,或者实践设计的项目与学生的专业没有对接,让学生失去了兴趣。
看看我们的教育先行者是怎么做的?上世纪20年代,陶行知先生在南京郊区创办了一所培养乡村教师的别开生面的新型学校――晓庄师范。这所学校主张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入学考试的科目之一是开荒劳动。他的《手脑相长歌》和将图书馆题名为“书呆子莫来馆”就是证明。他主张教育要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将教、学、做有机地结合起来,师生亦教亦学,又参加生产实践,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有真知,才能改造农村,改造中国社会。
大学的教师们,“你怎么看?”毛泽东当年说“要了解情况,唯一的方法是像社会作调查。”我们的大学生居然用网购的社会实践报告都能蒙混过关,我们的教师的“调查”哪里去了?这种形式相当危险的,这“实在是一种最低级、最幼稚、最庸俗的方法”.我们的大学生在“得意地笑”之余,会在暗地里嘲笑我们师者之道,而这种做法将来他们带入未来的社会实践,就更贻害无穷,会“形式主义害死人”.
“教不严,师之惰”,教师们一定要反思。当下我们正在认知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教师们传这个“道”要一以贯之,责无旁贷。如果连网购报告都能蒙混过关,那就是彻底失败了!
建行特约齐鲁时评,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qilushiping@iqilu.com;网上投稿;请关注齐鲁时评官方微博。
本文关键词:师之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259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xindetihui/1259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