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脱敏疗法管用吗_系统脱敏疗法 厌恶疗法_系统脱敏疗法的理论及其一例个案的研究分析
本文关键词:系统脱敏疗法,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系统脱敏疗法的原理和步骤,并介绍了在系统脱敏疗法的基础上而产生的几个变式,比较了系统脱敏和现实脱敏之间的优劣。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一例社交恐怖症的案例,并进行了分析,详细介绍了其治疗的整个过程。
关键词:系统脱敏疗法 社交恐怖症 案例分析
系统脱敏疗法(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又称交互抑制法,利用这种方法主要是诱导求治者缓慢地暴露出导致神经症焦虑的情境,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神经症焦虑习惯的目的。系统脱敏疗法是由美国学者沃尔帕创立和发展的。沃尔帕认为,人和动物的肌肉放松状态与焦虑情绪状态,是一种对抗过程,一种状态的出现必然会对另一种状态起抑制作用。例如,在全身肌肉放松状态下的肌体,各种生理生化反应指标,如呼吸、心率、血压、肌电、皮电等生理反应指标,都会表现出同焦虑状态下完全相反的变化。这就是交互抑制作用。而且,能够与焦虑状态有交互抑制作用的反应不仅是肌肉放松,即使进食活动也能抑制焦虑反应。根据这一原理,在心理治疗时便应从能引起个体较低程度的焦虑或恐怖反应的刺激物开始进行治疗。一旦某个刺激不会再引起求治者焦虑和恐怖反应时,施治者便可向处于放松状态的求治者呈现另一个比前一刺激略强一点的刺激。如果一个刺激所引起的焦虑或恐怖状态在求治者所能忍受的范围之内,经过多次反复的呈现,他便不再会对该刺激感到焦虑和恐怖,治疗目标也就达到了。这就是系统脱敏疗法的治疗原理。因而系统脱敏疗法对有明显环境因素引起的某些恐怖症、强迫症特别有效。采用系统脱敏疗法进行治疗应包括三个步骤:
1.建立恐怖或焦虑的等级层次,这是进行系统脱敏疗法的依据和主攻主向;
2.进行放松训练;
3.要求求治者在放松的情况下,按某一恐怖或焦虑的等级层次进行脱敏治疗。
1.建立恐怖或焦虑的等级层次。这一步包含两项内容:
(1)找出所有使求治者感到恐怖或焦虑的事件,并报告出对每一事件他感到恐怖或焦虑的主观程度,这种主观程度可用主观感觉尺度来度量。这种尺度为0~100,一般分为10个等级,单位为sud,如图(恐惧的主观度量尺度):
(2)将求治者报告出的恐怖或焦虑事件按等级程度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表3—1是一位害怕考试的学生的主观等级的最后排列示例。
一个害怕考试的学生害怕的等级层次
序列
事 件
Sub
1
考前一周想到考试时
20
2
考试前一个晚上想到考试时
25
3
走在去考场的路上时
30
4
在考场外等候时
50
5
进入考场
60
6
第一遍看考试卷子时
70
7
和其他人一起坐在考场中想着
不能不进行的考试时
80
以上两步工作也可作为作业由求治者自己独自去做,但再次治疗时,施治者一定要认真检查,注意等级排列的情况。
2.放松训练。一般需要6—10次练习,每次历时半小时,每天1至2次,以达到全身肌肉能够迅速进入松驰状态为合格。几种常见的放松技术主要有:渐进性肌肉松弛法、腹式呼吸法、注意集中训练法和行为放松训练法。
3.分极脱敏练习。在完成以上两项工作之后,即进入系统脱敏练习。系统脱敏在求治者完全放松的状态下进行想象脱敏训练。由施治者做口头描述,并要求对方在能清楚地想象此事时,便伸出一个手指头来表示。然后,让求治者保持这一想象中的场景30秒钟左右。想象训练一般在安静的环境中进行,想象要求生动逼真,像演员一样进入角色,不允许有回避停止行为产生,一般忍耐一小时左右视为有效。实在无法忍耐而出现严重恐惧时,采用放松疗法对抗,直到达到最高级的恐怖事件的情景也不出现惊恐反应或反应轻微而能忍耐为止。一次想象训练不超过4个等级,如果在某一级训练中仍出现较强的情绪反应,则应降级重新训练,直至完全适度。
系统脱敏法的产生是与沃尔帕(1958)的工作分不开的。虽然在他的关于猫的实验研究中让猫暴露于它所害怕的真实生活情境,但临床中经常采用的系统脱敏法却是让病人边想象令他害怕的事物边放松全身。之所以如此,主要有两个理由:其一,临床工作限于条件不可能陪同每位病人到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去脱敏。其二,病人所害怕的某些情境或事物不可能被展示出来,如害怕亲人会死去。一般将想象(恐惧的事物)与(抑制焦虑的)放松反应的结合,看作是经典的系统脱敏法。这种经典的脱敏法的主要缺点是治疗者难以对病人的想象活动实施有效的控制。因此,人们又在此基础上作了一些改进,产生了一些变式。系统脱敏法的变式主要有:
(1)快速脱敏法,或称真实生活脱敏法。此法的主要特点是用造成恐惧反应的实际刺激物代替对它的想象;治疗者陪伴着病人通过一系列令病人感到恐惧的情景,直到抵达原先最害怕的情景而不再紧张为止。这种方法比较适用于广场恐怖症和社交恐怖症病人。例如,对于一个害怕拥挤和同生人接触的恐怖症病人,可以让他在治疗者的陪同下于清晨外面人少时乘车到闹市区去。到达后先让病人在车内坐几分钟,如果不感焦虑,可鼓励他下车到商店门口走走……直到病人敢于进人拥挤的商店购物而无焦虑反应止。
(2)接触脱敏法。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特殊物体恐怖症,例如对蛇和蜘蛛的恐怖症。接触脱敏法也采用按焦虑层次进行的真实生活暴露方法,与其它脱敏方法的不同之处是增加了两项技术—示范和接触。让病人首先观看治疗者或其他人处理引起病人恐惧的情境或东西,而后让病人一步一步地照着做。如果病人害怕的是一种东西,如蛇,那就让病人观看过治疗者触摸、拿起和放下蛇的示范后,先从事一些与接近、触摸蛇有关的一些活动,而后逐渐接近蛇、触摸它,直到敢于拿起它而无紧张感为止。
(3)自动化脱敏法。根据同病人的一系列交谈的结果,治疗者将所识别出的病人的焦虑情境(如喧闹嘈杂的声音、拥挤的人群或爬行中的蛇)录音、录像,而后利用这些制备好了的录音、录像对病人进行治疗。这种方法的突出优点是:①病人可以在家里独立使用,而不必花费治疗者太多的时间;②病人可以依自己的情况自己决定脱敏的速度和进度,这有助于减少脱敏治疗中的一些不良反应;③录言和录像中可加入治疗者的指导和有关的治愈范例,从而也可起到指导与示范作用。自动化脱敏法可用于对即将接受接触脱敏、快速脱敏和冲击治疗的病人的准备中,也可以作为其它脱敏法的一个补充,在其它脱敏治疗的间歇期作为一种家庭作业而采用。此外,对于非恐怖症患者,例如对即将到来的临床检查和治疗而感到有些紧张不安的病人,自动化脱敏法也可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4)情绪性意象法。这个方法由拉扎拉斯(1962)等最先提出。这种方法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形象化的描述,诱发病人兴奋、骄傲和欢乐等积极的情绪情感活动。这些积极的情绪情感活动显然与由恐惧刺激物所引起的焦虑反应互不相容,从而就可以逐渐抑制和消除恐惧的心理。据报道,情绪性意象法最适用于儿童病人。
一例社交恐怖症的案例分析
1.背景资料
小昭,男,23岁,在校研究生。自述一直以来自己有较严重的心理疾病,影响了正常的人际交往。具体表现为当与人接触时,总会自觉不自觉地看对方的敏感部位,自知这样做有悖伦理道德,但是却忍不住去看,并由此想到被人发现的后果,从而产生惧怕、不安;同时又强迫自己不能去看,做激烈的内心争斗,又产生了紧张、焦虑,浑身不自在的情绪,更重要的是后者有轻微的泛化现象,比如当学习时不去看书本旁边的手机,看电脑时强迫自己不去看屏幕上映出的自我影像,上述现象已经对其生活产生了危害,并影响其正常的人际交往,来访者感到非常痛苦而前来咨询。
2.诊断及原因分析
(1)初步诊断为社交恐怖症。但从深层而言,社交恐怖症只是其内心心理问题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但从治疗而言,,外部症状的治疗有利于内部心理问题的改善。
(2)原因分析:①认知偏差。来访者自幼生长在山区的偏远农村,生活条件比较差,经济水平较低,相对于大城市生活水平可以说是天壤之别。来访者自小学习成绩很好,考入了一所大城市里的学校,面对各种落差及周围同学的生活方式,给其心理上造成了很大的现实冲击;而且生活的拮据迫使他的自尊也遭受到了打击,自卑情结严重,认知出现了偏差,在日常交往中表现出十分不自信,人际交往互动中总是处于被动状态,为以后的社交恐怖症埋下了伏笔。②早期家庭环境的影响,形成了潜意识下的不安全感。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十分强调早期童年经验对个体心理的影响,尤其是家庭生活的影响。来访者自述从小生活在一个十分沉闷的家庭中,平时与父母的交流也仅仅浮于表面,更重要的是父亲的表现是影响其内心自我认知的一个重要方面:一方面父亲在诸多事情上所表现出来的懦弱、自卑,使其从小就对父亲表达了强烈的不满;另一方面来访者长大后,他越来越发现,父亲对其能力的轻视。虽然每次与父亲沟通都鼓励他,但是小昭能明显的看出父亲只是在敷衍他,父亲的内心深处是对其不信任、能力的怀疑。家庭的诸多因素,导致来访者感受到从小就生活在一个不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环境中,感觉到自己十分渺小,无力,时刻需要一个有能力的人的依靠和保护,并表现出了恋母情结。以上两点因素最终表现为一种对外部世界的恐怖,并发展成为社交恐怖症。
3.治疗方法的选择
方法的选择至关重要,有时候决定一个治疗方案的成败。对此案例的治疗,仅仅应用某一单纯的咨询手段是不适合的。应当结合多种手段的联合治疗。可以采用精神分析疗法,认知疗法和行为疗法相结合的方法。本文在此仅讨论行为疗法的治疗方案。因为行为疗法作为改变个体行为的一种便捷手段,其有效性和快速性是其主要优点。行为作为个体意识和潜意识的反应,有其产生的根据。在精神分析的观点里更加强调个体潜意识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但是笔者认为弗氏强调了潜意识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作用,却忽视了个体行为对潜意识的反作用。抛开意识层面,笔者认为,潜意识与行为二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关系,即潜意识影响人的行为,同样人的行为也会影响人的潜意识。从本例个案中,来访者潜意识中的不安全感表现出社交恐怖症这一行为,我们可以通过改变个体的外部行为从而改变个体潜意识的不安全感,同样也可以达到精神分析治疗的效果。
意识
行为
潜意识
4.治疗过程
此次行为治疗的对象为社交恐怖症患者,在治疗恐怖症方面运用系统脱敏疗法是比较有效的一种方法。现将治疗过程简要叙述如下:
第一次:收集资料,了解当事人具体情况,并做出初步诊断。
第二次:向其介绍认知疗法和系统脱敏疗法的知识,并告知其成功的案例,增强来访者的信心;并推荐几本关于认知疗法和系统脱敏疗法的书让其课下阅读,以有利于治疗的有序展开。
第三次:即开始系统脱敏疗法的治疗。本次咨询的目的是要让来访者学会放松技术。几种常见的技术主要有:渐进性肌肉松弛法、腹式呼吸法、注意集中训练法和行为放松训练法。教给来访者后,并让其回家进行放松练习。
第四次:建立恐惧事件等级。此例社交恐怖症的建立主要依赖于来访者自己的陈述,同时咨询者对其帮助指导。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影响来访者恐惧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1.对象的不同。越是长辈,则由于道德而产生的自责越强,越感到恐惧、紧张;其次是同龄人;最后是年龄小于自己的人。2.对象是否熟悉。在熟悉情况下来访者会面临更大的恐惧。3.有无旁观者。有旁观者要比无旁观者更恐惧。经过讨论分析,我们找到最放松的状态,是与很要好的朋友一起吃饭、聊天情况下。现将最终的10个恐惧等级排列如下:
(1).在班上与同学上课。(10)
(2).看一幅人体画。(20)
(3).在马路上走路,碰到一个不认识的女生,无旁观者。(30)
(4).与熟悉的女生在一起聊天。(40)
(5).在马路生走路,碰到一个不认识的男生/女生,有旁观者。(50)
(6).在马路上走路,碰到一个认识的女生,有相关旁观者。(60)
(7). 在马路上走路,碰到一个认识的男生,有相关旁观者。(70)
(8).与自己熟悉的一对夫妇在一起。(80)
(9).和外婆、奶奶或其他异性长辈在一起,无旁观者。(90)
(10). 和外婆、奶奶或其他异性长辈在一起,有旁观者。(100)
第五次:运用系统脱敏疗法开始进行系统脱敏。从最低的等级开始。例如:让来访者先进行放松训练,当进入放松状态后,向其描绘来访者在第一级情境中即在班上上课,这时让来访者体验当时的感觉。刚开始时会产生轻微的恐惧,同时继续放松。当他能够在此情境中保持放松,则进入下一个等级。如果在某一个情境中,来访者不能很容易达到放松状态,则这个情景应多重复几次,直到确实达到放松为止,再进入下一个等级。
第六次、第七次和第八次咨询和第五次一样,重复以上的治疗过程,结果效果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来访者在此后的日常交往中与以前相比有比较明显的改善。
第九次:此次采用现实脱敏疗法。与系统脱敏疗法相比,其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同时其缺点也是阻碍实施此法进行的一个方面。在此案例实际应用中我们也不可能达到完全按照恐惧的等级进行,因为客观条件使然。我们可以再进行一次新的恐惧等级排列。
(1)和陌生的女同学聊天。(20)
(2)和熟悉的一个女同学聊天。(30)
(3)和熟悉的几个女同学聊天。(50)
(4)和认识的女老师聊天。(80)
(5)和认识的几个女老师聊天。(100)
过程和以上的系统脱敏疗法类似。在第十次的治疗中和此次治疗一样,同样采用现实脱敏疗法治疗步骤。第十次治疗后,其效果是显著的,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能达到和周围的人正常的交往。
另外有些时候应告知来访者主动去为自己营造某种情景,挑战自我,这样会更加有利于症状的减轻。
第十一次:效果的评估阶段。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来访者能够正常的进行人际交往,虽然有时候仍有恐惧感,但是随着行为的改变,其恐惧感也会逐渐消失。
5.咨询感受
系统脱敏疗法作为治疗恐惧症、焦虑症的一种便捷,有效的方法,确实能带来不错的咨询效果。同时我们应当根据自身的客观条件合理的运用想象脱敏疗法和现实脱敏疗法,或采用上文提到的几类变式,交叉配合使用,以达到治疗的目的。另外一点就是鉴于此类个案的特殊性,在进行行为疗法之后可以进行认知疗法和精神分析疗法,这样会使来访者的症状改变的更加迅速,以达到人格完善之目的。
参考文献:
[1] 梁宝勇撰 心理治疗手册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0
[2] Paymond G.Miltenberger著 石林译 行为矫正原理与方法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
本文关键词:系统脱敏疗法,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043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xingzhengshiwu/104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