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社会功能是什么(1)
大学不是世外桃源,并没有一成不变的大学理念。大学的理念之争,核心是如何处理大学与社会的关系。大学作为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她的理念必须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她的社会功能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自从11世纪欧洲创立大学以来,大学社会功能的变化大体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中古时代的大学,承担着单一的教育功能,传道授业,培养人才。第二个阶段,以19世纪初洪堡创建柏林大学为标志,大学拓展为两大社会功能,即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第三个阶段,进入20世纪以后,特别是近半个世纪以来,大学日益广泛深入地介入社会生活,承担起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这三大功能。其中社会服务这项功能,正在成为大学功能中新的增长点,成为大学之间竞争的战略高地。
美国学者克拉克•科尔在《 大学的功用 》一书中指出:现代大学是一种“多元的”机构——在若干意义上的多元:它有若干个目标,不是一个;它有若干个权力中心,不是一个;它为若干种顾客服务,不止一种;它不崇拜一个上帝;它不是单一的、统一的社群;它没有明确固定的顾客;它标志着许多真、善、美的幻想以及许多通向这些幻想的道路;它标志着权力的冲突;它标志着为多种市场服务和关心大众。应当称它为多元大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依托斯坦福大学而诞生的硅谷的崛起,标志着大学与社会的关系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大学从社会舞台的边缘逐渐走向社会舞台的中心,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发动机。近年来,在著名大学周围兴起了许多科技园、工业园,如美国的硅谷、英国的剑桥工业园、日本的筑波工业园、印度的班加罗尔软件园,还有我国北京的中关村科技园区和台湾的新竹工业园,等等。这些园区,凭借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创新活力和文化氛围,以科技企业为龙头,以产、学、研结合为特点,成为世界上最有活力的创新创业基地,成为知识经济的领头羊,源源不断地孵化出高新技术成果,孕育出许多明星科技企业。斯坦福大学没有因为硅谷的兴起而干扰了学术,反而声名大振。剑桥大学也没有因为工业园的创办而失去光辉,,反而活力大增。
“知识经济”这一新型经济形态的诞生,第一次把“知识”和“经济”这两个彼此分离和独立的概念密切结合在一起。知识经济本质上就是高科技经济、高文化经济、高智力经济。知识经济化、经济知识化成为当代不可逆转的潮流。知识成了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知识密集型企业成了最有前途的主导产业,知识化劳动者成了创造社会财富的主体力量,知识创新成了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大学和企业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了,彼此渗入到对方的传统领地,承担起对方的某些职能。大学不只是在创造和传播知识,而且把知识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企业不仅在制造产品,而且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担负起培训人才的职能。
在现代企业中,科技决定着产品的品质,文化决定着产品的品牌,产品中的科技文化含量构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果说,中古时期的大学必须处理好与教会的关系,工业化时期的大学扩张必须得到政府的强力支持,那么知识经济时期的大学则必须与现代企业结成密切的同盟。
当今世界的著名大学,都担负着多重社会功能:一是人才的摇篮,二是知识创新的前沿,三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基地,四是社会的思想库和智囊团,五是民族文化的圣地和多元文化对话的平台。
现代社会的理念就是:结合才有活力,服务才有价值,双赢才是最佳结果。 大学如果不与社会结合,不为社会服务,那就注定没有动力、没有压力、没有活力,也没有财力。那种所谓“纯粹大学精神”、“无条件大学”的设想,绝对的大学自治、自由、超然、独立的理念,过去一千年从来没有实现过,今后一千年也不可能成为现实,只不过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乌托邦”理想。
我国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三个面向”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教育理念,指明了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方向。按照“三个面向”的要求,大学应当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同现代化建设的关系。大学必须面向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主战场,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可靠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二是同世界的关系。大学必须树立开放观念,具有世界眼光,善于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科技文化成果和办学经验,开展文明沟通,实行知识共享,发展对外合作。三是同未来的关系。大学首先要适应当前社会的需要,这是生存的前提。同时,大学又必须保持适度的独立品格和批判精神,勇于突破时代精神的局限,以引领社会发展。如果大学脱离社会现实,与世隔绝,就会被边缘化;如果大学一味迎合社会,随波逐流,过分世俗化,就会失去面向未来的品格。
本文编号:271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xingzhengshiwu/27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