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奋好学的成语_古代勤奋好学的人物典故:悬梁刺股
本文关键词:勤奋好学的人物典故,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当前位置: 作文网>作文素材>历史典故> 正文
登录 注册
古代勤奋好学的人物典故:悬梁刺股
发布时间:2015-04-07 编辑:ksf 手机版
悬梁刺股,因怕困倦影响学习,而把头发束起来,吊在屋梁上,瞌睡时用锥刺大腿。形容勤学苦读。出自《太平御览》卷三六三引《汉书》。
【典故】
“刺股”指的是战国时期的著名纵横家苏秦。
他因衣着破陋而被秦惠文王拒之门外,还遭到了亲人和邻居的耻笑。从此,他闭门不出,日夜埋头苦读,到了晚上有时候疲倦得想打瞌睡了,他就用冷水冲头。到后来,冷水也不管用了,他就用锥刺自己的大腿。鲜血流了出来,他也痛醒了,就又继续读书。
通过几年的苦读,苏秦终于成为一名纵横家,身披六国相印,使秦国在十几年之内,不敢轻举妄动。
“悬梁”指的是西汉的孙敬。
每当深夜读书时,他就找来一根绳,把一头栓在房的横梁上,另一头绑住自己的头发。这样,他只要一打瞌睡,头往下一栽,绳就拉住了头发,非常的疼痛,睡意马上就消失了,他就又打起精神来读书。
孙敬想方设法,来逼自己读书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后来终于成为一个知识非常丰富的大学问家。
下页更精彩:1
上一篇:古代勤奋好学的人物典故:萤囊映雪 下一篇:草木皆兵的典故
相关推荐
精彩抢先看New Top
最热文章榜Hot Top
桃李满门出自《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久视元年》:“天下桃李,悉在公(指狄仁杰)门矣。”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狄仁杰桃李满门的历史典故,相信你们有兴趣!
狄仁杰桃李满门的历史典故
武则天对于反对她掌权的人,进行无情镇压;但她又十分重视任用贤才。她经常派人到各地去物色人才。只要发现谁有才能,就不计较门第出身、资格深浅,破格提拔,大胆任用。所以,在她的手下,涌现出一批有才能的大臣。其中最著名的是宰相狄仁杰。
狄仁杰当豫州刺史的时候,办事公平,执法严明,受到当地百姓的称赞。武则天听说他有才能,把他调到京城当宰相。
一天,武则天召见他,告诉他说:“听说你在豫州的时候,名声很好,但是也有人在我面前揭你的短。你想知道他们是谁吗?”
狄仁杰说:“别人说我不好,如果确是我的过错,我应该改正;如果陛下弄清楚不是我的过错,这是我的幸运。至于谁在背后说我的不是,我并不想知道。”
武则天听了,觉得狄仁杰器量大,更加赏识他。
来俊臣得势的时候,诬告狄仁杰谋反,把狄仁杰打进了牢监。来俊臣逼他招供,还诱骗他说:“只要你招认了,就可以免你死罪。”
狄仁杰坦然说:“如今太后建立周朝,什么事都重新开始。
像我这种唐朝旧臣,理当被杀。我招认就是了。”
另一个官员偷偷告诉狄仁杰说:“你如果供出别人来,还可以从宽。”
狄仁杰这下可生了气,说:“上有天,下有地,叫我狄仁杰干这号事,我可干不出来!”说着,气得用头猛撞牢监里的柱子,撞得满面流血。那个官员害怕起来,连忙把他劝住了。
来俊臣根据逼供的材料,胡乱定了狄仁杰的案,对他的防范也就不那么严密了。狄仁杰趁狱卒不防备,偷偷地扯碎被子,用碎帛写了封申诉状,又把它缝在棉衣里。
那时候,正是开春季节。狄仁杰对狱官说:“天气暖了,这套棉衣我也用不上,请通知我家里人把它拿回去吧。”
狱官也不怀疑,就让前来探监的狄家人把棉衣带回家去。狄仁杰的儿子拆开棉衣,发现父亲写的申诉状,就托人送给武则天。
武则天看了狄仁杰的申诉状,才下令把狄仁杰从牢监里放了出来。武则天召见狄仁杰,说:“你既然申诉冤枉,为什么要招供呢?”
狄仁杰说:“要是我不招,早就被他们拷打死了。”
武则天免了狄仁杰死罪,但还是把他宰相职务撤了,降职到外地做县令。直到来俊臣被杀以后,才又把他调回来做宰相。
在狄仁杰当宰相之前,有个将军娄师德,曾经在武则天面前竭力推荐他;但是狄仁杰并不知道这件事,他认为娄师德不过是普通武将,不大瞧得起他。
有一次,武则天故意问狄仁杰说:“你看娄师德这人怎么样?”
狄仁杰说:“娄师德做个将军,小心谨慎守卫边境,还不错。至于有什么才能,我就不知道了。”
武则天说:“你看娄师德是不是能发现人才?”
狄仁杰说:“我跟他一起工作过,没听说过他能发现人才。”
武则天微笑说:“我能发现你,就是娄师德推荐的啊。”
狄仁杰听了,十分感动,觉得娄师德的为人厚道,自己不如他。后来,狄仁杰也努力物色人才,随时向武则天推荐。
一天,武则天问狄仁杰说:“我想物色一个人才,你看谁行?”
狄仁杰说:“不知陛下要的是什么样的人才?”
武则天说:“我想要找个能当宰相的。”
狄仁杰早就知道荆州地方有个官员叫张柬之,年纪虽然老了一些,但办事干练,是个宰相的人选,就向武则天推荐了。武则天听了狄仁杰的推荐,提拔张柬之担任洛州(治所在洛阳)司马。
过了几天,狄仁杰上朝,武则天又向他提起推荐人才的事。狄仁杰说:“上次我推荐的张柬之,陛下还没用呢!”
武则天说:“我不是已经把他任用了吗?”
狄仁杰说:“我向陛下推荐的,是一个宰相的人选,不是让他当司马的啊。”
武则天这才把张柬之提拔为侍郎,后来,又任命他为宰相。
像张柬之那样,狄仁杰前前后后一共推荐了几十个人,后来都成为当时有名的大臣。这些大臣都十分钦佩狄仁杰,把狄仁杰看作他们的老前辈。有人对狄仁杰说:“天下桃李,都出在狄公的门下了。”
狄仁杰谦逊地说:“这算得上什么,推荐人才是为了国家,不是为了我个人的私利啊!”
狄仁杰一直活到九十三岁。武则天很敬重狄仁杰,把他称作“国老”。他多次要求告老,武则天总是不准。他死去后,武则天常常叹息说:“老天为什么这样早夺走我的国老啊!”
庆历三年(1043年)九月,仁宗连日催促范仲淹等人,拿出措施,改变局面.范仲淹、富弼和韩琦,连夜起草改革方案.特别是范仲淹,认真总结从政28年来酝酿已久的改革思想,很快呈上了著名的新政纲领《答手诏条陈十事》。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范仲淹实行新政的历史典故,相信你们有兴趣!
范仲淹实行新政的历史典故
由于范仲淹军纪严明,还注意减轻边境上百姓的负担,北宋的防守力量加强了。西夏和北宋打了几年仗,没得到什么好处,到了公元1043年,西夏国主元昊愿意称臣求和,宋朝答应每年送给西夏一批银绢、茶叶,北宋的边境局势才暂时稳定下来。
范仲淹不但是个军事家,而且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是苏州吴县人,从小死了父亲,因为家里贫穷,母亲不得不带着他另嫁到一个姓朱的人家。范仲淹在十分艰苦的环境中成长,他住在一个庙宇里读书,穷得连三餐饭都吃不上,天天只得熬点薄粥充饥,但是他仍旧刻苦自学。有时候,读书到深更半夜,实在倦得张不开眼,就用冷水泼在脸上,等倦意消失了,继续攻读。这样苦读了五六年,终于成为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范仲淹原来在朝廷当谏官,因为看到宰相吕夷简滥用职权,任用私人,就向仁宗大胆揭发。这件事触犯了吕夷简,吕夷简反咬一口,说范仲淹交结朋党,挑拨君臣关系。宋仁宗听信吕夷简的话,把范仲淹贬谪到南方,直到西夏战争发生以后,才把他调到陕西去。
范仲淹在宋夏战争中立下了大功,宋仁宗觉得他的确是个人才。这时候,宋王朝因为内政腐败,加上在跟辽朝和西夏战争中军费和赔款支出浩大,财政发生恐慌。宋仁宗就把范仲淹从陕西调回京城,派他担任副宰相。
范仲淹一回到京城,宋仁宗马上召见,要他提出治国的方案。范仲淹知道朝廷弊病太多,要一下子都改掉不可能,准备一步一步来。但是,禁不住宋仁宗一再催促,就提出了十条改革措施,它的主要内容是:
一、对官史一定要定期考核,按他们的政绩好坏提拔或者降职;
二、严格限制大臣子弟靠父亲的关系得官;
三、改革科举制度;
四、慎重选择任用地方长官。
还有几条是提倡农桑,减轻劳役,加强军备,严格法令等等。
宋仁宗正在改革的兴头上,看了范仲淹的方案,立刻批准在全国推行这十条改革措施。历史上把这次改革称为“庆历新政”(“庆历”是宋仁宗的年号)。
范仲淹为了推行新政,先跟韩琦、富弼(音bì)等大臣审查分派到各路(路是宋朝行政区划的名称)担任监司(监察官)的人选。有一次,范仲淹在官署里审查一份监司的名单,发现有贪赃枉法行为的人员,就提起笔来把名字勾去,准备撤换。在他旁边的富弼看了心里不忍,就对范仲淹说:“范公呀,你这笔一勾,可害得一家子哭鼻子呢。”
范仲淹严肃地说:“要不让一家子哭,那就害了一路(路是北宋政区名称)的百姓都要哭了。”
富弼听了这话,心里顿时亮堂了,佩服范仲淹的见识高明。
范仲淹的新政刚一推行,就像捅了马蜂窝一样。一些皇亲国戚,权贵大臣,贪官污吏,纷纷闹了起来,散布谣言,攻击新政。有些原来就对范仲淹不满的大臣,天天在宋仁宗面前说坏话,说范仲淹一些人交结朋党,滥用职权。
宋仁宗看到反对的人多,就动摇起来。范仲淹被逼得在京城呆不下去,就自动要求回到陕西防守边境,宋仁宗就把他打发走了。
范仲淹一走,宋仁宗就下命令把新政全部废止。
范仲淹为了改革政治,受了很大打击,但是他并不因为个人的遭遇感到懊恼。隔了一年,他的一位在岳州(治所在今湖南岳阳)做官的老朋友滕宗谅,修建当地的名胜岳阳楼,请范仲淹写篇纪念文章。范仲淹挥笔写下了《岳阳楼记》。在那篇著名的文章里,范仲淹提到,一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他的思想感情应该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意思是“担忧在天下人之前,享乐在天下人之后”)。这两句名言一直被后来的人传诵,而岳阳楼也由于范仲淹的文章而更加出名了。
赵普(922年-992年),字则平,幽州蓟人,后徙居洛阳,五代至北宋初年著名政治家,北宋开国功臣。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赵普收礼的历史典故,相信你们有兴趣!
赵普收礼的历史典故
从宋太祖取得政权开始,到平定南方,赵普是主要的谋士,立了不少大功。宋太祖拜赵普为宰相,事无大小,都跟赵普商量。
赵普出身小吏,比起一般文臣来,他的学问差得多。他当上宰相以后,宋太祖劝他读点书。赵普每次回家,就关起房门,从书箱里取书,认真诵读。第二天上朝处理政事,总是十分敏快。后来,家里人发现,他的书箱里藏的不过是一部《论语》。于是人们就流传一种说法,说赵普是靠“半部《论语》治天下”的。
宋太祖信任赵普,赵普也敢于在宋太祖面前坚持自己意见。有一次,赵普向宋太祖推荐一个人做官。接连两天,宋太祖没有同意。第三天赵普上朝的时候,又送上奏章,坚持要求宋太祖同意他的推荐,这下可触怒了宋太祖。宋太祖把奏章撕成两半,扔在地上。
赵普趴在地上,不慌不忙地把扯碎的奏章拾起来,放在袖子里。退朝回家以后,赵普把扯碎的奏章粘接起来,过了几天,又带着它上朝交给宋太祖,宋太祖见赵普态度这样坚决,只好接受了他的意见。
再有一次,赵普要提拔一名官员,宋太祖不批准。赵普就像前次一样坚持自己意见。宋太祖说:“我就是不准,你能怎么样?”
赵普说:“提拔人才,都是为国家着想,陛下怎能凭个人的好恶专断!”
宋太祖听了,气得脸色变白,一甩袖就往内宫走。赵普紧紧跟在后面。宋太祖进了内宫,赵普站在宫门外不走。
宫门前的卫士见宰相站在门口不走,只好向宋太祖回报。这时候宋太祖气已经平了,就叫太监通知他,说皇上已经同意他的请求,叫他回家。
赵普做了十年宰相,权力很大。日子久了,就有人想走他的门路,不时有人给他送礼物来。
宋太祖经常到赵普家里去,事先也不派人通知。有一次,吴越王钱俶(音chù)派个使者送信给赵普,还捎带了十坛“海产”。赵普把十坛“海产”放在堂前,还没来得及拆信,正好宋太祖到了。
宋太祖在厅堂里坐下,看到这十只坛,就问赵普是什么东西。赵普回答说:“是吴越送来的海产。”
宋太祖笑着说:“既然是吴越送来的海产,一定不错,把它打开来看看吧!”
赵普吩咐仆人,打开坛盖,在场的人一看都傻了眼。原来坛里放的不是什么海产,竟是一块块金子。
宋太祖向来怕官员接受贿赂,滥用权力,看到这情况。心里窝了一肚子火,脸色也就沉了下来。
赵普满头大汗,惶恐地向宋太祖请罪,说:“臣没有看信,实在不知道里面是什么东西,请陛下恕罪。”
宋太祖冷冷地说:“你就收下吧!他们以为国家大事都由你们书生决定的呢。”
打这以后,宋太祖对赵普就有点猜疑起来;不久,又有官员告发赵普违反禁令,贩运木料。原来,当时朝廷禁止私运秦、陇(今陕西、甘肃一带)大木。赵普曾经到那里运木料为自己造住宅。他的部下趁机冒用赵普名义,私运一批大木到东京贩卖。这件事牵连到赵普。宋太祖大怒,要治赵普的罪,尽管其他大臣为他说情,宋太祖还是撤了赵普的宰相职位。
伶人做官:伶人受到
伶人做官的历史典故
朱温建立梁朝的时候,在北方还有两个较大的割据势力。一个是幽州的刘仁恭,一个是河东的晋王李克用。这时候,北方的契丹族开始强大起来,它的首领耶律阿保机(耶律是姓)统一了契丹的各部,建立政权。公元907年,阿保机带领三十万人马,攻入云州(治所在今山西大同),李克用想利用契丹兵力,对付朱温,就跟阿保机联络,双方在云州东城见了面,结为兄弟,还约定日子一起攻梁。但是阿保机一回到契丹,看到朱温势大,就反悔了,另外派人跟朱温结成同盟。
李克用听到这消息,气得差点昏过去。到第二年春天,他连气带累,背上长了毒疮,病倒了。他自己知道再也起不来,就把儿子李存勖(音xù)叫到床边,叮嘱说:“朱温是咱家的冤家,这不说你也知道;刘仁恭是我保举上去的,后来他反复无常,投靠朱温;契丹曾经跟我结为兄弟,结果撕毁盟约,翻脸不认人。这几口气没出,我死了也闭不上眼睛。”
说着,他吩咐侍从去拿三支箭来,亲手交给李存勖说:
“这三支箭留给你,你要记住三个仇人,给咱家报仇。”
李存勖跪在床边含着眼泪,接过箭,表示一定牢记父亲的嘱咐。李克用听了,才阖上眼睛死了。
李克用死后,李存勖接替他父亲做了晋王。他用心训练兵士,整顿军纪,把散漫的沙陀族兵士训练成一支精锐善战的队伍。
李存勖决心消灭仇人,把他父亲留给他的三支箭十分郑重地供奉在他的家庙里。每次出征的时候,他先派个官员到家庙里把箭取了出来,放在一个精致的丝套套里,带着上阵去;打了胜仗,再送回家庙。
李存勖出兵跟梁兵进行了几次大战,把朱温率领的五十万大军打得晕头转向,狼狈逃窜。朱温又羞又气,发病死了。
接着,李存勖又攻破幽州,把刘仁恭和他的儿子刘守光都活捉过来,押回太原。
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即位称帝,过了五年,派兵南下。李存勖亲自出兵,大破契丹兵,把阿保机赶回北边去了。
朱温死后,他的儿子梁末帝又跟李存勖打了十来年仗,到了公元923年,李存勖灭了梁朝,统一北方,即位称帝,改国号为唐,建都洛阳。这就是后唐庄宗。
唐庄宗报了他父亲的仇,志满意得,认为敌人已经消灭,中原已经安定,就图起享受来了。他小时候,最喜欢看戏演戏。那时候,晋王府里有一个戏班子,专给王府演戏。唐庄宗小时就跟戏班子里的伶人(旧社会称以唱戏为职业的人为伶人)混得挺熟。后来,他在河北战场上拼死拼活地打仗,把演戏的事搁起来了。到做了皇帝,他又沾上了演戏的癖好,成天跟伶人在一起,穿着戏装,登台表演,把国家大事丢在一边。
他给自己起了艺名,叫“李天下”。
有一次,他上台演戏,自己叫了两声“李天下”。有个伶人上去给他两个耳刮子,把唐庄宗打得莫名其妙。别的伶人见了也大吃一惊,冲上去揪住那个伶人责问。那个打耳光的伶人笑嘻嘻地说:“理(理和李同音)天下只有皇帝一个人,你叫了两声,还有一个是谁呢?”唐庄宗听他一说,才知道是跟他开玩笑,挨了打也不生气。
伶人们受到唐庄宗的宠幸,在宫里自由进出。他们跟皇帝可以打打闹闹,对一般官员,就更神气活现了。官员们受了他们的欺负,心里气恼,谁也不敢拿他们怎么样。有些官员为了要他们在庄宗面前说句好话,还得向他们送礼讨好。有个伶人名叫景进,专门替庄宗刺探外面的情况。谁不讨他的好,他就在庄宗面前说坏话,谁就该倒霉。所以,官员们见了景进,没有不害怕的。
唐庄宗要封两个伶人当刺史。有人劝阻他说:“现在新朝刚建立,跟陛下一起身经百战的将士,,还没得到封赏,反倒让伶人当刺史,只怕大家不服。”
唐庄宗根本不理这些话,照样让伶人当了官,一些将士见了,果然气得要命。不出几年,后府朝廷内部先乱了起来,大将郭崇韬被害。另一个大将李嗣源(李克用的养子)也被猜忌,差点丧了命。
李嗣源受到将士的拥戴,决定反对唐庄宗。他带兵打进汴京,准备自立为皇帝。
唐庄宗在洛阳听到这个消息,想回汴京。半路上听到李嗣源已经进了汴京。各地将领纷纷支持李嗣源。他知道自己已经完全孤立,垂头丧气地跟左右将士说:“这下我完了!”
唐庄宗回到洛阳,还想抵抗李嗣源。他的亲军指挥使郭从谦,原来也是个伶人,曾经认大将郭崇韬做叔父。郭崇韬被杀后,郭从谦早就怀恨在心,趁这个机会,就发动亲军叛变,攻进皇宫。唐庄宗想抵抗也来不及,被一支流箭射中,丧了命。
李嗣源接替唐庄宗做了后唐皇帝,这就是唐明宗。
本文关键词:勤奋好学的人物典故,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293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xkhy/129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