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造句*成语 >

负荆请罪怎么造句_负荆请罪造句

发布时间:2016-10-10 00:13

  本文关键词:负荆请罪造句,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负荆请罪造句

文章作者: 马大哈 |  时间:2014-04-01 |  阅读量:3259

负荆请罪造句

【拼音】:fù jīng qǐng zuì

【解释】: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造句】:

1、他知道别人对自己的好意后,负荆请罪。

2、你最好是负荆请罪,我相信他会原谅你。

3、上次是我做的不对,今天我负荆请罪来了,还请你能海涵。

4、鲁智深上梁山向宋江负荆请罪这一幕,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5、对不起,以后我会为了抗命而负荆请罪的。

6、这件事我做的很过分,,心中感到过意不去,定要如负荆请罪一样真诚,才可得到原谅吧!

7、要是爱尔兰政府早知道,当它迫于压力而向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负荆请罪”,寻求救赎之后,便能得到投资者的垂青,它早就醒悟过来了。

8、但是你虽然脱离我的领导已经很久了,却仍然能够主动上门,负荆请罪,这说明你很有胆识。

9、小明和小刚由于第一个字吵了起来,事后小明发现自己错了,便主动向小刚负荆请罪。

10、小明欺负了小红,小红哭了,最后小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去找小红负荆请罪去了!

11、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一直受到后人的敬佩和效仿。

12、廉颇向蔺相如负荆请罪,谱写了将相和的美谈。

13、你错怪了一个人,就应该负荆请罪去向他道歉。

14、做错事就要有负荆请罪的勇气。

15、由于我的误会让你招受了很大的委屈,现在事情都水落石出了,我特地负荆请罪来了。

16、我不小心绊倒了老师,我赶紧向老师负荆请罪。

17、最重要的是,中国官方对日本企业高管作为一种公共场合形式而向公众鞠躬负荆请罪的做法并没有多少认同感。

18、后来老公良心发现,到岳母家负荆请罪,请回了老婆,并发誓好好过日子。

19、你最好是负荆请罪,我相信他会原谅你。

20、王先生又鞠躬又送花,只因误会了太座,不得不负荆请罪。

21、对于他负荆请罪,勇于悔改的作法,我深感钦佩。

【扩展阅读:学会如何积累写作素材?】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古人这些总结,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积累”在写作中的重要性。“平时靠积累,考场凭发挥”,这是考场学子的共同体会。

  (一)语言方面要建立“语汇库”。语汇是文章的细胞。()广义的语汇,不仅指词、短语的总汇,还包括句子、句群。建立“语汇库”途径有二:第一是阅读。平时要广泛阅读书籍、报刊,并做好读书笔记,把一些优美的词语、句子、语段摘录在特定的本子上,也可以制作读书卡片上。第二是生活。平时要捕捉大众口语中鲜活的语言,并把这些语言记在随身带的小本子或卡片上,这样日积月累、集腋成裘,说话就能出口成章,作文就会妙笔生花。

  (二)要加强材料方面的积累。材料是文章的血肉。许多学生由于平时不注意积累素材,每到作文时就去搜肠挂肚,或者胡编或者抄袭。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积累素材。平时有条件的可带着摄像机、录音机、深入观察生活、积极参与生活,并与写生、、写日记、写观察笔记等形式,及时记录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中的见闻。记录时要抓住细节,把握人、事、物、景的特征。这样,写出的文章就有血有肉。

  (三)要加强思想方面的积累。观点是文章的灵魂。文章中心不明确,或立意不深刻,往往说明作者思想肤浅。因此,有必要建立“思想库”。方法有二:第一要善思。“多一份思考,多一份收获。”平时要深入思考,遇事多问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这样就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还要随时把思维的“火花”、思索的结论记录下来。第二要辑录,也就是要摘录名人名言,格言警句等。

  总之,作文要加强积累,建立好“语汇库”、“素材库”、“思想库”这三大写作仓库,并要定期盘点、整理、分门别类,且要不断充实、扩容。

原创投稿,百度搜索"中国作文网"第一个就是,记住我们的域名:

上一篇作文:神采奕奕造句

下一篇作文:用杞人忧天造句

本文标题:负荆请罪造句 版权说明

作文标题:负荆请罪造句

作文地址:

1、中小学生优秀原创《负荆请罪造句》一文由中国作文网()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必须是以新闻性或资料性公共免费信息为使用目的的合理、善意引用,不得对本网内容原意进行曲解、修改,同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本文关键词:负荆请罪造句,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355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xkhy/1355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4dd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