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下阿蒙】吴下阿蒙读音,详细解释,典故,造句,成语接龙
本文关键词:成语吴下阿蒙
更多相关文章: 吴下阿蒙 读音 详细 解释 典故 造句 成语 接龙
按拼音检索:
吴下阿蒙 读音(发音): wú xià ā méng 详细解释(意思):吴下:现江苏长江以南;阿蒙:指吕蒙。居处吴下一隅的吕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出处(典故): 《三国志·吴书·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示例: 马湾有鬣,德小是崇,先生天游,而人曰佳墉。嗟乎!非~。 ★明·徐宏祖《徐霞客游记·续篇》 吴下阿蒙成语接龙 第一个字为"吴"的成语 第二个字为"下"的成语 第三个字为"阿"的成语 第四个字为"蒙"的成语 成语吴下阿蒙造句 吴下阿蒙相关推荐 成语"吴下阿蒙"更多相关信息
1、吴下阿蒙_百度百科
吴下阿蒙,指三国吴之名将吕蒙 ,后亦以讥缺少学识、文才者。语出《三国志·吴志·吕蒙传》“结友而别” 裴松之注引晋虞溥《江表传》:“初权谓蒙... 基本信息 - 人物介绍 - 出处译文 baike.baidu.com/ 2013-08-30
2、吴下阿蒙_百度知道
5个回答-提问时间:2010年12月15日最佳答案: 出自三国时孙权劝学的故事,说的是吴国名将吕蒙读书的事情。 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zhidao.baidu.com/link?url=SLjTZVFRrCeikPa...2010-12
3、吴下阿蒙的故事_成语吴下阿蒙的典故
这位鲁肃是吴国一位名士,学问渊博,读书破万卷。他与吕蒙都在周瑜手下做过事,常戏谑吕蒙,“吴下阿蒙”就是由他叫出名的。一次,鲁肃到吕蒙的驻军去巡视。...-查看更多关于“成语吴下阿蒙的典故”的内容
4、吴下阿蒙_吴下阿蒙的成语解释_成语故事_金山词霸汉语站
[释义] 吴下:现江苏长江以南;阿蒙:指吕蒙。居处吴下一隅的吕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语出] 晋·虞溥《江表传》:“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查看更多关于“吴下阿蒙的成语解释”的内容
5、吴下阿蒙 - 搜搜百科
吴下阿蒙,吴下:现江苏长江以南;阿蒙:指居处吴下一隅的吕蒙。指三国吴之名将吕蒙 ,后亦以讥缺少学识、文才者。吕蒙出身贫苦,少年时未曾受教育,...-查看更多关于“吴下阿蒙 百科”的内容
6、吴下阿蒙_百度词典
吴下阿蒙[wú xià ā méng][解释]吴下:现江苏长江以南;阿蒙:指吕蒙。居处吴下一隅的吕蒙。比喻人学识尚浅。[出自]《三国志·吴书·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dict.baidu.com/s?wd=吴下阿蒙
7、吴下阿蒙的意思.含义.解释.成语词典在线查询
成语释义 吴下:现江苏长江以南;阿蒙:指吕蒙。居处吴下一隅的吕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成语出处 《三国志·吴书·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吾谓大...-查看更多关于“吴下阿蒙的意思”的内容
8、吴下阿蒙_互动百科
吴下阿蒙-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尚浅。-wuxiaameng... 名称: 吴下阿蒙 拼音: wú xià ā méng 出处: 《三国志 吴书 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学识英...-查看更多关于“吴下阿蒙 百科”的内容
9、触发吴下阿蒙剧情条件,结果是什么?_三国志11吧_百度贴吧
3天前农业银行:风控能力已非吴下阿蒙腾讯财经农业银行:风控能力已非吴下阿蒙研报东方证券2013-08-30 09:15 我要分享 0 投资要点 农行披露中报,实现净利润923.52亿元,同比增长14.72%,略高于我...
10、吴下阿蒙_百度百科
5条回复-发帖时间:2007年11月28日触发吴下阿蒙剧情条件,结果是什么?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恋空 bad00pig 置顶里找太慢 发个帖简单点 o(∩_∩)o... 回复 yangtao1985010 你看看阿蒙的...-查看更多关于“三国志11吴下阿蒙”的内容
wú①<动>大声说话。《诗经·周颂·丝衣》:“不~不敖。”②<名>周代诸侯国,在今长江下游一带。③<名>朝代名(公元222-280年)。三国之一,在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一带,第一代君主是孙权。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xià①<名>下面;位置较低的处所。《劝学》:“上食埃土,~饮黄泉。”②<形>低。《采草药》:“此地势高~之不同也。”③<形>下等;次序在后的。《邹忌讽齐王纳谏》:“闻寡之耳者,受~赏。”④<名>地位低下的人;职务低的人;下级。《廉颇蔺相如列传》:“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⑤<动>从高处到低处。《游黄山记》:“转入石门,越天都之胁而~。” 【又】<动使动>使……下去。《李a,雪夜入蔡州》:“元济于城上请罪,进城梯而~之。”⑥<动>降下;落下。《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纷纷暮雪~辕门。”⑦<动>下坠。《垓下之战》:“项王泣数行~。”⑧<动>到……去。多指从上游向下游、从北向南、从大城镇去乡村等。《谭嗣同》:“君乃自湖南溯江,~上海。”⑨<动>下达;颁布。《<指南录>后序》:“维扬帅~逐客之令。”⑩<动>攻下;攻占。《陈涉世家》:“蕲~,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⑾<动>少于;低于。《师说》:“今之众人,其~圣人也亦矣。”⑿<动>谦下;降低身份去交往。《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为人,仁而~士。”⒀<量>表示动作的次数。《口技》:“忽然抚尺一~,群响毕绝。”⒁<名>方面;方。柳宗元《驳复仇议》:“今若取此以断两~相杀,则合于礼矣。” 【下车】地方官员风到任。 【下处】临时居住的地方;寓所;客店。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ā㈠词头,多用在亲属名称或人名的前面,盛行于魏晋以后。《孔雀东南飞》:“~母谓~女:‘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颜氏家训·风操》:“梁武小名~练,子孙呼练为绢。” ē㈡①〈名〉山陵;大丘。王勃《滕王阁序》:“访风景于崇~。”②〈名〉山湾。屈原《山鬼》:“若有人兮山之~。”③〈名〉屋角翘起来檐。《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阁三重阶。”④〈动〉曲从;迎合。《韩非子·有度》:“法不~贵,绳不挠曲。”(贵,地位高的人。)⑤〈动〉偏私;袒护。屈原《离骚》:“皇天无~私兮。”〖引〗亲近。《后汉书·文苑传下》:“苟失其道,则兄弟不~。”⑥通“婀”。柔软而美丽的样子。《诗经·小雅·隰桑》:“隰桑有~,其叶有难。”(难,茂盛的样子。) hē㈢通“呵”。斥责。《老子·二十章》:“唯之与~,相去几何。” 【阿谀】ēyú迎合别人的心意,说奉承话。《后汉书·杨震传》:“其~取容者,则因公褒举,以报私惠。”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méng①<动>覆盖;遮住。《左传·昭公十三年》:“以幕~之。”②<动>蒙骗。《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上下相~,难与处矣。”③<动>遭受。《屈原列传》:“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世之温蠖乎?”④<动>承受;继承。《过秦论》:“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故业。”⑤<形>愚昧无知。《战国策·韩策》:“民非愚~也。”今有“发蒙”、“启蒙”。⑥<动>敬辞,承蒙。《答司马谏议书》:“昨日~教。” 【蒙尘】蒙受风尘。特指皇帝逃难出走。 【蒙冲】古代一种小型战船,又写作“艨艟”。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吴"字解释
wú①<动>大声说话。《诗经·周颂·丝衣》:“不~不敖。”②<名>周代诸侯国,在今长江下游一带。③<名>朝代名(公元222-280年)。三国之一,在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一带,第一代君主是孙权。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下"字解释
xià①<名>下面;位置较低的处所。《劝学》:“上食埃土,~饮黄泉。”②<形>低。《采草药》:“此地势高~之不同也。”③<形>下等;次序在后的。《邹忌讽齐王纳谏》:“闻寡之耳者,受~赏。”④<名>地位低下的人;职务低的人;下级。《廉颇蔺相如列传》:“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⑤<动>从高处到低处。《游黄山记》:“转入石门,越天都之胁而~。” 【又】<动使动>使……下去。《李a,雪夜入蔡州》:“元济于城上请罪,进城梯而~之。”⑥<动>降下;落下。《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纷纷暮雪~辕门。”⑦<动>下坠。《垓下之战》:“项王泣数行~。”⑧<动>到……去。多指从上游向下游、从北向南、从大城镇去乡村等。《谭嗣同》:“君乃自湖南溯江,~上海。”⑨<动>下达;颁布。《<指南录>后序》:“维扬帅~逐客之令。”⑩<动>攻下;攻占。《陈涉世家》:“蕲~,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⑾<动>少于;低于。《师说》:“今之众人,其~圣人也亦矣。”⑿<动>谦下;降低身份去交往。《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为人,仁而~士。”⒀<量>表示动作的次数。《口技》:“忽然抚尺一~,群响毕绝。”⒁<名>方面;方。柳宗元《驳复仇议》:“今若取此以断两~相杀,则合于礼矣。” 【下车】地方官员风到任。 【下处】临时居住的地方;寓所;客店。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阿"字解释
ā㈠词头,多用在亲属名称或人名的前面,盛行于魏晋以后。《孔雀东南飞》:“~母谓~女:‘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颜氏家训·风操》:“梁武小名~练,子孙呼练为绢。” ē㈡①〈名〉山陵;大丘。王勃《滕王阁序》:“访风景于崇~。”②〈名〉山湾。屈原《山鬼》:“若有人兮山之~。”③〈名〉屋角翘起来檐。《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阁三重阶。”④〈动〉曲从;迎合。《韩非子·有度》:“法不~贵,绳不挠曲。”(贵,地位高的人。)⑤〈动〉偏私;袒护。屈原《离骚》:“皇天无~私兮。”〖引〗亲近。《后汉书·文苑传下》:“苟失其道,则兄弟不~。”⑥通“婀”。柔软而美丽的样子。《诗经·小雅·隰桑》:“隰桑有~,其叶有难。”(难,茂盛的样子。) hē㈢通“呵”。斥责。《老子·二十章》:“唯之与~,相去几何。” 【阿谀】ēyú迎合别人的心意,说奉承话。《后汉书·杨震传》:“其~取容者,则因公褒举,以报私惠。”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蒙"字解释
méng①<动>覆盖;遮住。《左传·昭公十三年》:“以幕~之。”②<动>蒙骗。《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上下相~,难与处矣。”③<动>遭受。《屈原列传》:“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世之温蠖乎?”④<动>承受;继承。《过秦论》:“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故业。”⑤<形>愚昧无知。《战国策·韩策》:“民非愚~也。”今有“发蒙”、“启蒙”。⑥<动>敬辞,承蒙。《答司马谏议书》:“昨日~教。” 【蒙尘】蒙受风尘。特指皇帝逃难出走。 【蒙冲】古代一种小型战船,又写作“艨艟”。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本文编号:8606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xkhy/860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