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语言文字应用的调研,对语言文字的冲击 网络语言对青少年的影响
调查的背景
首先,就目前我们所掌握的情况看,国内对网络语言的研究不过八九年的时间。尽管已经发现和总结出网络语言的一些特点,并逐步将这种研究引向深入,但是,由于网络的虚拟性等特点,对网络语言全方位的跟踪、量化研究还远没有做到位。网络语言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现实的语言,又给中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带来了多大的冲击,这些问题还仅仅停留在表层的、局部的、主观的认识上。其次,青少年群体是网民群体的主体(有资料显示,网民年龄在18岁至24岁之间的人群,占网民总人数的38.9%,是第一大网民群体),是网络语言的主要创造者和使用者。虽然有如此庞大的写作与阅读群体,但目前社会对他们了解、调研得却不够。再次,随着网络语言的风行,一些专家、学者担忧它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最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工作专业的3名在校大学生所做的相关调查,得到了社会的充分肯定,更坚定了我们做此项调研的决心。
我们围绕“网络语言的影响”问题,共设计了包括“上网的目的”等13项调查内容。采用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洛阳市区的在校大、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印制调查问卷1000份。问卷收回后,我们运用专业统计软件SPSS13.0,进行了数据的统计和差异显著性检验。
问卷调查结果与对比分析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工作专业的3名在校大学生针对网络语言对大学生的影响情况,2006年在北京的10所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2006年12月27日的《北京日报》报道了这一教育调查。我们把在洛阳高校进行的调查结果与他们的调查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如下:
对于网络语言的错别字,持反对态度的人数,两地都占大多数:北京为80.9%,洛阳为62.2%,这说明大学生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是比较强的。但是,两地几乎比例相当的大学生(北京为15.1%,洛阳为13.9%)对此持赞成态度,我们分析其原因:这部分网民认为,在网络这种特殊的环境里,即使使用了错别字(确切地讲属于别字),阅读者依据一定的语言环境,一般能够理解对方所表达的意思,而快捷、省时的需要才是第一位的。这种思想认识与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又构成了矛盾,因此,在洛阳的高校,还有23.9%的大学生选择了“说不清”。
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自由性等特点,一些蛮不讲理甚至黄色下流的语言,成为一部分网民的发泄语言。对于这种网络语言中的粗俗语言,两地的调查结果,持反对态度的大学生人数都占绝大多数:北京为89.5%,洛阳为80.5%。但是,仍有一部分大学生(北京为7%,洛阳为7.7%)不反对网络粗俗语言。对于后者,虽然人数只占很少一部分,也应该引起重视。
网络之外使用网络语言的情况,北京的调查结果显示,“经常使用”的大学生并不很多,占总人数的35%,而洛阳的人数则非常少,只占3.7%。洛阳的调查结果还显示,53.7%的大学生在网络之外只是偶尔使用网络语言,并且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27.2%)网络之外从不使用网络语言。网络之外使用网络语言,一般是用于手机短信,日常写作中网络语言的使用者只占很少的一部分:北京为3%,洛阳为4.8%。
把网络语言和传统汉语的应用分得很清楚的人数,两地均为大多数:北京为52.9%,洛阳为64.5%。另外,北京有68%的人认为,网络语言给传统语言添加了新元素,洛阳的调查结果与北京的基本相当,有61.8%的人持这种认识。
我们把洛阳调查结果中的大学生与中小学生进行了对比,分析如下:
大学生和中小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都是聊天,比例分别为56.4%和51.4%,这就为网络语言的产生和流行提供了天然的温床。与大学生相比,中小学生有一个特别之处,即玩游戏的人数相当多,占总人数的43.7%,高出大学生10.4个百分点。我们分析:这是由于中小学生正处在好奇心强和追求刺激的年龄阶段,抵抗外界诱惑的能力较低,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易沉迷于网络游戏,有的中小学生甚至逃避学业上网玩游戏。而大学生中的不少人已有一定的网龄,渐渐对网络游戏失去了浓厚的兴趣;有的是因各种考级、考研和就业等压力而无心网络游戏。对比结果还有一个差异,即大学生使用博客、参与论坛的比例均高于中小学生。这说明大学生的上网目的更加多样化,这样他们就会以更平常更自然的心态去对待网络。
对于网络语言中四种形式的喜欢程度,大学生从高到低依次为旧词新意、缩略、符号和数字,而中小学生依次为符号、旧词新意、缩略和数字。其中对缩略语的喜欢程度,大学生和中小学生并无差异。对旧词新意的喜欢程度,大学生明显高于中小学生,这与大学生和中小学生的学识差异是分不开的。而对符号和数字的喜欢程度,中小学生又明显高于大学生。符号与数字,或形象具体、生动活泼,或简单省事,而中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对这些语言表达形式有喜爱倾向。
对网络语言中错别字的态度,有半数的中小学生反对使用错别字,这说明了中小学生有一定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但是,仍有10.9%的中小学生持赞成态度,还有多达40.8%的中小学生选择“说不清”,这会给正处在语文学习打基础阶段的中小学生带来负面影响,应该引起重视。
对于网络语言中的粗俗语言,与大学生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调查显示,有绝大多数(占总人数的71.2%)的中小学生持反对态度。但仍有7.8%的中小学生持赞成态度,还有21.1%的人选择了“说不清”。这提醒我们的教育在这方面需做引导,在网络之外,中小学生经常使用网络语言的为6.2%,使用程度一般的为19.3%,从不使用和偶尔使用的人数占绝大多数。网络之外的使用,中小学生一般用于发手机短信,也有用网络语言写作文和记日记的。
结语和讨论
网络语言对青少年产生影响的原因。通过问卷调查可以得出:网络语言对青少年是有一定影响的,尤其是对正处在基础教育学习阶段的中小学生的影响(尽管目前影响的程度有限)。有一部分中小学生将网络语言也应用到了他们的作文、日记(或周记)及日常的沟通交流(包括发手机短信)里。北京大学汉语言学研究中心的陆俭明主任在教育部召开的“著名语言学家及有关人士与记者见面会”上就建议,中小学生作文应禁用“网语”。网络语言对青少年产生的影响,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种原因:
本文编号:12716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yywskj/1271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