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文学_中国现实主义文学作品_现实主义文学的困窘
本文关键词:现实主义文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编者按:如何能让现实主义文学更好地发展下去?多次获得茅盾文学奖提名的著名作家王跃文先生有一套自己的看法。本期讲坛中他从作家的时代责任出发,讲述了对“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如何处理“文学的真实性”等手法的理解。
演讲人:王跃文
简 介:著名作家,2010年入围“免网杯”中国文艺网络奖最佳作家候选人。有中国官场文学第一人之美称。代表著作有《国画》、《梅次故事》、《亡魂鸟》、《西州月》、《龙票》、《大清相国》等。
阅读提示:
■ 如此强大的现实,叫文学不可能漠视,逼使作家不能不对现实作出思考和反应。这应该是现实主义文学回归的最根本的现实基础。
■ 如果文学刻意回避生活同现实的关系,会有灾难性后果。尽管这种后果并不单纯应由文学负责。
■ 我评价一部文学作品的真实性,通常会关注三个基本的“真实”,即事件的真实、情感的真实、表达的真实。
■ 目前真实存在的、触目惊心的消极负面现象,某种程度上抵消和侵蚀着正面价值,改变这个庞大的“场”的路程还很遥远。
现实主义文学之潮
谈谈现实主义文学的困窘。我希望这是一个开放型的讨论,因为我所谈的有些问题未必就有结论,尽管都是些常识性的话题。
中国当代文学在历经多种文学思潮、文学流派的影响之后,在历经各种文学探索和文学尝试之后,文学的主流开始回归到现实主义的轨道上。
我们稍加梳理可以发现,自新时期以来,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影响中国文学的思潮和流派很多。也许大家还记得上世纪80年代在中国文坛刮起的“拉美魔幻旋风”,这股魔幻现实主义的风潮几乎影响了当时所有的先锋作家和时髦作家。作家们言必称马尔克斯,个个膜拜博尔赫斯。不熟悉这些作家,不模仿这些作家,似乎是件很丢脸的事。不少先锋作家的小说开头都是《百年孤独》式的:“多年以后,当某某某回忆起什么什么的时候……”。
几乎在这股拉美魔幻旋风刮起的同时,大量后现代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又迅速地影响了中国当代作家,甚至很多文学现象的命名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于后现代主义思潮,“后新时期文学”、“后先锋文学”、“后殖民文学”、“后结构主义文学”等等时髦的学术名词频繁出现在文坛。但是,这些东西很快又销声匿迹了。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一股被评论界称作“现实主义冲击波”的文学现象在中国文坛出现,这标志着现实主义文学的回归。这期间涌现出的各种文学现象,无论所谓新写实小说,还是新历史小说、新状态小说、新体验小说,甚至所谓的“私小说”,其实质都是向现实主义文学的回归。这种现实主义的回归延续至今,并稳固地坚持下来了。
为什么现实主义文学最终受到作家和读者们的青睐?我想,这说明文学的规律是客观的,是不可抗拒的。这就是:文学必然会接受生活的召唤。近30年,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波澜壮阔,一方面艰难曲折;一方面欣欣向荣,一方面纷繁复杂;一方面经济发展,一方面矛盾层出。经济社会向前飞速发展的同时,积累了许多社会问题,诸如贫富悬殊、分配不公、机会不均、价值混乱、道德沦丧、官场腐败、草根阶层上升通道越来越狭窄、权贵阶层形成并雄居社会金字塔顶端,同草根阶层甚至形成利益冲突和情绪对立,等等。
如此强大的现实,叫文学不可能漠视,逼使作家不能不对现实作出思考和反应。这应该是现实主义文学回归的最根本的现实基础。新的现实问题涌现出来,也逼使作家对近百年的中国历史作重新思考和梳理,这也反映到文学上来。总之,现实召唤文学,文学回应现实,这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文学同社会现实的基本关系。
现实主义文学在当下
目前,中国文学创作就其队伍来说,大致存在传统作家、网络作家两大阵营。网络文学中,各种非现实主义的探索很是热闹,但它必须经历一个文学意义和文学地位的确认过程。传统作家在整体上多归复到现实主义文学路子,他们的创作是目前可以预知的具有文学史价值的。
需要声明的是,我在这里丝毫没有轻视网络文学的意思,陈述的只是一个真实的文学现象。网络文学尚需发展,尚需研究和探讨。目前网络文学呈现出许多“陌生”现象甚至是我们固有的文学常识所不能解释的,比如,网络作家一天写几万字,这种超过智力劳动强度极限的写作,能否保证创作质量?几千万字的篇幅的文学作品挑战的是作家的写作能力,还是读者的阅读能力?如此海量篇幅的文学作品,其文学意义是得到了延展,还是受到消解?网络文学越来越游戏化的写作倾向是否动摇了文学的尊严?拟或迫使文学的定义发生新的变异?我们还可以提出很多问题,今天不作讨论。
当然,现实主义文学并不是一个笼而统之的概念。中国当下的现实主义文学呈现出极其丰富和复杂的面目,我个人认为有真现实主义,有伪现实主义;有温和现实主义,有激进现实主义;有踏实的现实主义,有炫技的现实主义;有远离现实的现实主义,有紧贴现实的现实主义,等等。我认为伪现实主义是有害的;有些反映现实的文学作品不痛不痒,缺乏对生活的深度观察和深刻思考,是温和的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文学仅止于此是不够的;有些文学作品虽然也是现实主义的,但太过执着于文学技巧的所谓探索,反而妨碍了其文学目的的抵达;有的文学作品虽然手法是现实主义的,但内容完全脱离现实生活,这也是对现实无所补益的。需要说明的是,我这里对现实主义文学的划分和思考,并不是学理意义上的划分,而是我个人的感性观察和直观感受。
我的文学态度是极其包容的。我在承认各种现实主义文学存在的合理性的同时,认为目前中国最需要的是紧贴现实的现实主义文学。也许别的作家或读者不同意我的观点,但我愿意坚守这个文学立场。我的文学立场,是同自己一贯的价值立场紧密相关的。我认为,文学必须真实地反映生活,文学必须对现实和历史问题作出思考,文学必须担负起社会责任。文学可以有娱乐性,但它任何时候都不能仅仅是娱乐的游戏;文学可以无用,但它任何时候都不能有害;文学可以叫人陶醉,但它任何时候都不能使人麻木。然而事实上,游戏的文学,有害的文学,叫人麻木的文学,时刻都存在着。我认为,这类文学是缺乏价值的。
如何处理文学与现实的关系
先说说如何处理文学同现实的关系。
中国文学界莫名其妙地滋生了一种傲慢和偏见,就是不屑于在文学中表现生活与政治的关系。政治是最大的现实。文学如果诚实,文学如果需要有所担当,文学如果仍是人类的良心,它就不应该忌讳对政治的真实表达。这是十几亿中国人的真实生活和文化记忆,文学不应当回避。
如果文学刻意回避生活同现实的关系,会有灾难性后果。尽管这种后果并不单纯应由文学负责。比如,我从网上注意到,有一股或隐或显为文革说话的涌动。为什么会如此?文革被党的文件否定了,但是文革还没有从思想观念上,特别是没有从潜意识里面被彻底清算和清除。特别是近几年,由于积累的社会矛盾越来越多,有些人把对现实的不满有意识地转为对文革的怀念,这其实是极不理性的。文学有责任面对、探讨乃至清算这些不理性,遗憾的是,当代文学至今没有完成这个任务。
文学在遇到当下的现实问题时同样面临尴尬。比如,我认为的目前最需要的紧贴现实的现实主义文学,最近十几年比较突出地集结在所谓官场文学方面,官场文学就面临极大的尴尬。当然,对这种类型文学的武断定义我并不赞同,这是另外的问题,不在这里讨论。官场文学在一段时间里之所以异常繁荣,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一个基本判断不会变,即任何文学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地上长出来的。官场文学是由于现实土壤的“滋养”,它才如此“兴旺发达”。目前中国文学界,特别是文学批评界,,对官场文学的轻慢和鄙薄,丝毫动摇不了官场文学的存在。某种意义上讲,任何流派、任何类型的文学现场,都只是文学史上的某个过渡期,因而,对当下官场文学良莠不齐的指责,不可看作否定官场文学的足够理由。百年之后,我们后人回望这段文学史的时候,看到的必将是另外一番风景。
我们固然可以这样对官场文学满怀信心,或报以敬意,但这丝毫改变不了官场文学在文学界遭受的不公待遇。为什么会如此?官场的讳疾忌医,导致人们不能正视官场文学的存在。
我刚才提出的问题是如何处理文学同现实的关系,却没能很好回答这个问题,谈到的只是处理文学与现实的关系时遇到的尴尬。如何处理,我认为文学应该正视现实生活,并在文学作品中作出理性的回应。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简单地要求作家很好地处理文学同现实的关系,这是徒劳的。社会为作家真正地反映现实提供良好宽松的环境,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王小波说过大意如此的话:中国是发生小说的地方,不是写小说的地方。什么时候跳出王小波所说的怪圈,作家什么时候就能真正处理好文学同现实的关系。一味地指责作家缺乏责任和胆识,都是没有意义的。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现实生活的空间是非常广阔的,现实主义文学有无限丰富的可能性。我在此想表达的一个观点是,文学关注现实时很难跳开文学同政治的关系,倘若如此就不应该忌讳和逃避。鲁迅先生说过:要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
如何处理文学的真实性
再谈谈如何处理文学的真实性,这是现实主义文学面临的另外一个重大困窘。
我评价一部文学作品的真实性,通常会关注三个基本的“真实”,即事件的真实、情感的真实、表达的真实。这三个真实相互依存,不可或缺。其中,事件的真实和情感的真实关乎作品的思想倾向,表达的真实关乎作品的艺术水准。需要说明的是,我所说的事件的真实,并不局限于现实生活意义上的真实,而是指文学虚构形态下的文学真实,包括非现实主义的文学真实。我们作家必须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生活画卷中捕捉、截取和创造有文学意义的真实事件,动用自己切骨切肉的真实情感,采用真实的表达形式和表达方法,完成或灵动,或深邃,或活泼的文学创作。徒有真实的事件,而没有真实的情感和真实的表达,出不了好的文学作品。譬如说情感的真实。我们常常发现有的文学作品中的事件是真实的,但作者缺乏真实的情感,结果把真东西写假了,把好东西写糟了。再譬如说表达的真实。有的文学作品,事件很真实,作家的情感也很真实,但表达得不真实,也把好题材浪费了。
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个问题:什么是文学的真实。简单地说,生活中有光明,有黑暗;有美好,有丑陋;有进步,有落后;有情有爱,有仇有恨。这些都是真实。作家对此采取什么样的取舍态度,这固然是作家的思想倾向问题,同时也是作家的文学态度、文学立场和文学能力问题。我不赞成粉饰现实的伪现实主义文学,也不赞成一叶障目的暴露文学。我们作家只有认清社会的主流、把准生活的基本面,才能对所谓真实性有正确的取舍。我们古人那里,什么样的文字能入诗入文,什么样的文字不能入诗入文,都是有讲究的,这其实是人在文学活动中的本能选择;不光对字词的选择如此,对所谓真实生活的选择也是如此。这也是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鲁迅先生所讽刺的,描写疮疔,“红肿之处,艳若桃花;溃烂之时,美如乳酪”,这固然是很真实的,但却是没有文学意义的。
我刚才所说的对文学真实性的把握,是从艺术规律、艺术标准的角度来说的,我认为,一个负责任的作家,既不能迁就官方尺度,也不能盲从民间尺度。
同时,文学仅有真实仍是不够的。当读者夸赞说:您的小说太真实了!我们作家听了应该反思:小说做到真实就行了吗?小说仅仅逼真生活,未必就是上品。小说再真实,也真实不过生活本身。如果仅仅是还原生活,文学没有存在的必要,我们搬张凳子坐在马路上看人来人往,看到的也是真实。零度呈现是真实,简单暴露是真实,有情有爱有思有感地表现也是真实。我们需要的文学真实,显然是后者。我认为,文学必须是对生活的严肃思考,而不是对生活的自然主义再现。
文学如何表现正面价值
当代现实主义文学还面临一个重大困窘,就是表现正面价值乏力。
目前中国读者面对反映现实的文学作品,存在一种普遍心理,简单地表述就是:不相信好,只相信坏。写了现实中的真善美,多会认为是假的,肤浅的;写了现实中的假恶丑,就会认为是真实的,深刻的。必须承认,这是一种不正常、非理性的文学接受心理。
作家没有理由指责和埋怨读者,而且这种指责和埋怨是毫无意义的。作家需要思考的是与之相关的另外一个问题,即:如何表现正面价值。
人类的命运再怎么多灾多难,人类前行的步伐再怎么艰难曲折,都未能改变一个事实,那就是:人类永远都会朝着光明的方向走。因为人类有种本能,就是坚持选择正面价值。如果不是这样,人类早已灭亡。这是常识,勿用赘言。
那么,读者只相信坏,不相信好的文学接受心理也是违背常识的,非常态的。作家有责任让读者回到常识,回到常态。固然,读者这种不正常、非理性的阅读心理,主要来自生活经验而非文学经验,但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作家表现正面价值的能力受到了质疑和挑战。
这也许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但我注意到影响作品说服力的主要原因,是文学的“场”不真实。可以作为类比的例子是,为什么有些英模的事迹是真实的,但听起来感觉是假的?为什么?因为这些真实故事背后,被生硬地、人为地加了一个虚假的背景或前提,形成一个非真实的“场”。中国文学目前很多表现正面价值的文学作品,正是由于逃避不了一个非真实的“场”,因而给人感觉是虚假的、不可信的。当然,往更深层原因去探究,就不仅仅是文学问题,而是更复杂的社会和现实问题,即如何让中国变成一个叫人信服的巨大的“场”。目前真实存在的、触目惊心的消极负面现象,抵消和侵蚀着正面价值,改变这个庞大的“场”的路程还很遥远。
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必须努力挣脱某些虚幻概念的禁锢,不是从与正面价值相关的某些概念出发,而是从现实生活出发,真正尊重艺术规律,讲求艺术良心,通过真实可信的艺术形象去表现正面价值。有些文学作品一旦想表现正面价值,字里行间就充斥着简单的政治符号,塑造出来的人物从行事方式、思维习惯,到语言表达,都不是生活中的人,叫人看了倒胃口。特别是某些刻意表现正面形象的文学作品,不论他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时时刻刻都非常“职业化”,其实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官僚主义。或者简单地为正面形象的领导干部贴上些可爱的小缺点,试图凭这种“天真的真实性”去增强表现正面价值的可信度。这些都不是真正的现实主义的方法。我认为,作家无论通过哪一种文学形象去表现正面价值,不管他是干部、工人或农民,都要抛弃不同形式的概念化。如何在现实主义作品中表现正面价值?每位作家都应思考这个问题,并为之努力。
我认为不论文学如何向前发展,现实主义永远是根本和主流。但是,现实主义文学也会不断面临新的困窘,这是作为以现实主义为追求的作家时刻需要面对的。
相关链接:
现实主义冲击波
“现实主义冲击波”最初指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刘醒龙、谈歌、和申、关仁山等作家关注现实的一批作品出现的效应,后来扩大指称上世纪90年代后期大量出现的以“现实主义”方法表现当前乡镇、工厂、城市现实生活和经济生活为核心的社会矛盾的小说在文学界产生的影响。这些小说开始为一些中短篇,后来则主要是长篇,并在题材上不断扩大,以全景方式书写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经济改革、政治体制改革过程及其面临的问题与冲突,另一重要方面是对官场和遍布社会各个角落的“腐败”现象的揭发和抨击并出现“反腐小说”的类型概念。“现实主义冲击波”指称的作品主要有刘醒龙的作品《分享艰难》;谈歌的作品《大厂》、《车间》、《天下荒年》;和申的作品《信访办主任》等等。
《百年孤独》的作者马尔克斯
▲中国当代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活着》、《平凡的世界》▲米勒的油画中反映出的现实主义
生活中的王跃文
(来源:人民政协网)
本文关键词:现实主义文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019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zxrw/1019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