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影视论文 >

《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发布时间:2016-09-25 17:02

  本文关键词:论精神分析与电影艺术受众的心理关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7年

母性分裂与人格分裂—读福克纳的《喧嚣与骚动》

钟淑敏  

【摘要】: 《喧嚣与骚动》是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代表作。一直一来评论界及一般读者对于该小说给予极大的关注,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它进行了各种各样的诠释。通过对福克纳的生平和诸多作品的阅读与了解,本文作者认为,要正确解读福克纳,心理分析方法必不可少。本文以恋母情结,,人的心理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以及人格分裂理论为基础,分析导致康普生家族三兄弟命运的心理因素。由于母亲的怯弱无能,兄弟三人只有转向他人寻求母爱和精神支柱。这样在他们的生活中出现了一位三体的母性角色:自己的亲生母亲,养育他们的乳母以及他们当作精神支柱的凯蒂。康普生家族三兄弟是在分裂的母性下长大成人。但是这一位三体的母性并不能满足康普生兄弟的精神需求,生母已经是让他们异常的失望,在潜意识里他们已经拒绝承认她就是他们的母亲:养母只是一个他们并不当作是平等的人的黑人女佣,而他们当作唯一希望的精神母亲凯蒂则成为了最后的一根稻草—她成为了一个风流放荡的女人。凯蒂的堕落给依赖她的爱护的班吉带来无穷的哭泣,给对期望从她身上获得家族荣誉感的昆廷以致命的打击,还让杰生失去了银行里一个很重要的职位。 母性在这部小说里分裂到康普生太太,凯蒂和笛尔西三个人身上。母性的分裂导致了兄弟三人人格的分裂。这样就出现了小说中另外一组一位三体的组合:也即三兄弟共同组成人的完整的心理:本我,自我和超我。班吉成为了弗洛伊德的本我式的人物,一味地以快乐原则为主,他要求得到凯蒂母亲般无私的爱,如果没有得到满足就不停地哭闹。杰生则像自我,冷静地分析现实,依靠现实原则行事。但是他的现实原则只是为了疯狂地报复他人和贪婪地聚敛钱财。昆廷则代表了人的超我,完全按照道德原则来行事。他寻求家族的荣誉,奢望凯蒂的贞洁,但是这种愿望在逐渐衰败的南方和这个已经没落的家族是永远都不能实现的。无限痛苦的昆廷只好以了结自己的生命的方式来结束自己对道德的无望的追求。 总之本文旨在通过对这样两组一位三体的人物组合的分析,来揭示《喧嚣与骚动》中人物命运的深层的心理因素。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I712.074
【目录】:

  • Acknowledgements6-7
  • Abstract7-8
  • 摘要8-9
  • Introduction9-12
  • 1. The Sound and the Fury and Faulkner's writing career9-10
  • 2. The Sound and the Fury and Faulkner's personal life10-12
  • I. William Faulkner and Psychoanalysis12-19
  • 1.1 Faulkner's personal life and psychoanalysis13-14
  • 1.2 Faulkner and Oedipal Complex14-16
  • 1.3 Faulkner's favorite characters16-17
  • 1.4 Faulkner's works and psychoanalysis17
  • 1.5 Faulkner's maniac characters of split personality17-19
  • II. Caddy: the only hope and the last straw19-25
  • 2.1 Failed parents19-20
  • 2.2 Disabled brothers20-21
  • 2.3 Inferior human beings21-22
  • 2.4 Caddy: the only hope and the last straw22-25
  • III. Triplet I—the psychological mother, the biological mother and the fostering mother25-32
  • 3.1. Caddy the psychological mother25-28
  • 3.1.1 Caddy to Benjy—the haven of love and tenderness25-26
  • 3.1.2 Caddy to Quentin—the spiritual support26-27
  • 3.1.3 Caddy to Jason - the economical potentials27-28
  • 3.2 Dilsey28-30
  • 3.2.1 Dilsey, the fostering mother28-30
  • 3.2.2 Dilsey, the rejected mother30
  • 3.3 Mrs. Compson30-32
  • 3.3.1 Mrs. Compson, the biological mother30-31
  • 3.3.2 Mrs. Compson, the unnerved and unnerving mother31-32
  • IV. Triplet II -the three brothers32-40
  • 4.1 Benjy, the id and the pleasure principle32-34
  • 4.2 Jason, the ego and the reality principle34-37
  • 4.3 Quentin, the superego and the moral principle37-40
  • 5. Conclusion40-42
  • Bibliography42-44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曹梦月;弗洛伊德心理分析视角下的《村子》[D];安徽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方敏惠;;《村子》的女性之美[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2 潘家云;;“太多的理性是赤裸裸的疯狂”——《收藏家》中克莱格的伪理性剖析[J];当代外国文学;2009年01期

    3 刘祥文;;人魔神交融的“三位一体”——《大师和玛格丽特》中女主人公形象分析[J];当代外国文学;2009年01期

    4 汪伟峰;《村子》的失落[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5 李常磊;;文学与历史的互动——威廉·福克纳斯诺普斯三部曲的新历史主义解读[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6 徐丹;;从《村子》透视威廉·福克纳的美国南方情结[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7 姚乃强;关于福克纳的研究[J];文学自由谈;2004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白新欢;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的哲学阐释[D];复旦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纪琳;福克纳研究在中国[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2 张卫霞;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学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智民;;论精神分析与电影艺术受众的心理关系[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2 张晓颖;从弗氏精神分析学说看D·H·劳伦斯的《儿子和情人》[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5期

    3 范瑞玲;;爱欲与文明的冲突——谈《性、谎言、录像带》[J];电影评介;2007年18期

    4 邓英;;“恋母情结”下的人格分裂——分析《永不瞑目》悲剧产生的必然性[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8年11期

    5 阮温凌;;零落残魂倍黯然——白先勇性意识小说中的书生形象[J];名作欣赏;2009年07期

    6 罗立桂;人格分裂的自我毁灭者——《雷雨》中蘩漪形象的无意识心理分析[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7 李红梅;;精神分析·主流意识形态:《精神病患者》[J];电影评介;2009年20期

    8 秦超颖;;“恋母情结”对光源氏情感生活的影响[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S1期

    9 ;高考作文搞笑语录[J];金山;2009年09期

    10 刘旭彩;劳伦斯作品中的性意识[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粹然;;简论个性的动力系统[A];全国第五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4年

    2 程莉;;《天下无贼》人物人格分析[A];第五届全国新闻与传播心理研讨会暨中国心理学会新闻与传播心理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刘行芳;;马太效应、信息鸿沟与我国媒体的现实责任[A];新闻传媒与社会发展论坛·2007——中国新闻业发展现状与趋势论文集[C];2007年

    4 吴海超;;论《长袜子皮皮》中的快乐原则[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王立涛;;滥看“书”不如不看“书”[A];中国语文报刊协会“第二届优秀论文评比活动”论文集[C];2004年

    6 林泳海;;3(1/2)—5(1/2)岁儿童性别偏爱的发展研究[A];全国第六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7年

    7 李红云;;自恋的精神之旅[A];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李小洛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郝亦民;;《女神》与“俄狄浦斯情结”及其它[A];郭沫若与东西方文化[C];1997年

    9 望作信;;船员违章本质探因与有效预控[A];2009第三届内河海事论坛专刊[C];2009年

    10 刘黎明;;试论斯宾塞的兴趣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庾晋;[N];中国妇女报;2003年

    2 文雨;[N];卫生与生活报;2004年

    3 马志国;[N];健康报;2006年

    4 毕舸;[N];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张学军;[N];北京人才市场报;2006年

    6 ;[N];中华读书报;2007年

    7 游涵;[N];北京科技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王峰;[N];中国消费者报;2001年

    9 记者 姜涛;[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10 朱自强;[N];文学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田野;《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多维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2 卢婧;《金色笔记》的艺术形式与作者莱辛的人生体验[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3 徐晓东;镜中野兽的醒来——论电影“奇观”[D];浙江大学;2005年

    4 闫春梅;童话精神与儿童审美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5 陈文育;图像时代的美学批判[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6 谷力;冲突与和谐:课堂教学改革实践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7 崔国富;学习型社会建设与教育的使命[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钟淑敏;母性分裂与人格分裂—读福克纳的《喧嚣与骚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2 王欣彦;《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二元性特征的弗洛伊德式解析[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3 王冬;论水上勉“哀怜小说”中的恋母情结[D];吉林大学;2011年

    4 彭海粟;吉姆·伯登的恋母情结[D];浙江师范大学;2008年

    5 王洪生;解读福斯特《最漫长的旅程》中里基的恋母情结[D];鲁东大学;2012年

    6 杨凤;《喧哗与骚动》的心理解析[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孙雪莲;海明威的恋母情结[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成敏;对《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人物心理和叙述声音的探讨[D];湖南大学;2009年

    9 刘颖;《弗洛斯河上的磨房》的心理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孙贵林;弗洛伊德人格理论中的伦理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论精神分析与电影艺术受众的心理关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230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1230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1b9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