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影视论文 >

浅析影视艺术欣赏中受众心理空间的转换

发布时间:2016-10-10 14:08

  本文关键词:浅析影视艺术欣赏中受众心理空间的转换,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浅析影视艺术欣赏中受众心理空间的转换

影视美学 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朱晓菊王苗苗黄方

浅析影视艺术欣赏中受众心理空间的转换 影视艺术是一种四维的虚拟动态艺术,它所拥有的时间维度使它能够为受众营造众多的心理空间。影视受众在参与欣赏的过程中,首先从现实进入虚拟的心理空间,然后由于拍摄者使用不同的蒙太奇手法对欣赏者的引导,以及欣赏者对不同角色主体的关注,受众总是处于不同虚拟心理空间的转换之中,也正是这种心理空间的不断转换,造就了影视艺术独特的魅力。

[摘要]

[关键词]影视艺术心理空间受众转换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以及网络的广泛普及,虽然各种各样的艺术与社会大众间的距离越来越近,但是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还是倾向于从影视艺术中获得审美的体验。这不仅是因为影视艺术集声、光等各种传播媒介于一体,有极强的感染力,更重要的是影视艺术与绘画、雕塑等凝固的静态艺术相比,它是加入了时间维度的虚拟四维空间,由于不同时刻、不同空间、不同角色的演绎,能够使人进入不同角色的心理世界,引起心理情感的不断波动,获得一种连续而多变的心理体验。一、心理空间和影视虚拟空间的概念从人类的空间认识论上看,美国后现代地理学家爱德华索雅认为空间有三种:“第一空间认识论”主要是指列斐伏尔所说的感知的、物质的空间,它可以采用观察、实验等手段直接把握,比如我们的家庭、建筑、城市等都属于这一空间认识论的考察对象;“第二空间认识论”从构想的或者说想象的地理学中获取观念,投射向经验世界,是集中在意识领域构想的空间而不是感知的空间;“第三空间认识论”既是对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认识论的解构,又是对它们的重构,,在第三空间里,一切都汇聚在一起:主体性与客体性、抽象与具象、真实与想象、可知与不可知、重复与差异、精神与肉体、意识与无意识,学科与跨学科等等,呈现出极大的开放性。从空间的划分上看, 20世纪中期英国哲学家波普尔划分出三个世界:“世界1”——物质的自然界,包括一切物理的对象和状态;“世界2”——主观精神世界,包括人的心理素质、意识状态和主观经验;“世界3”——客观知识世界,主要指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即思想内容的世界或客观意义的观念世界,或可能的思想客体世界。后来随着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展开,空间的划分上又出现了“世界4”——信息虚拟世界,这是人类在长期社会实践的追求中,由数学家、科学家和电脑专家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信息

资源和想象力将前人的理念世界现实化,它是一个概念空间,不是一个现实空间,这种空间既能被人们所感知,又是一种虚拟、虚空。四个世“界”理论,其实承认了四种空间的存在:物质空间、主观心理空间、抽象精神空间和虚拟空间。其中心理空间理论是美国语言学家 Fauconnier在其著作《心理空间》中提出的,它在最初主要出现于语言学领域,是说话人谈论实体和其各种关系时,在心理上建构的一些有关某一领域的信息“集装箱”。 Fauconnier认为心理空间建构和连接的基本思想是,当我们思维或谈话时,在语法、语境和文化的压力下,建构和连接起心理空间,然后随着话语的展开,创造出一个心理空间网络。虽然该理论大多用来处理语言材料,但它在本质上不是语言的,它属于“第二空间认识论”意识领域构想的空间,是指心理空间域,是基于受众一般的认知结构形成的心理状态。而影视艺术作为一种造型艺术和视听结合的时空艺术,它借助于物质材料的光影技术手段,来形象化的展现人类意识领域中的各种观念、想象或情景,它所营造的是概念中的空间,是一种虚拟的空间。二、影视受众心理空间的宏观建构与转换影视艺术虽然随着时间而延续,但它与受众之间信息的交流也是直接的、单向的,影视受众是一对多的传播活动的对象和受传者。拍摄者通过光和声的媒介,将制作者意识领域中要表达的各种情景、概念呈现在荧屏或屏幕上,现实中的欣赏者经过这些影视艺术信号的引导,逐渐退出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所形成的心理空间,从而进入影视中所营造的虚拟情景所带来的心理空间,这样就完成了影视艺术心理空间的宏观构建和从现实到虚拟心理空间的转换。以著名影片《阿甘正传》为例,假设我们此时此刻刚从激烈的足球赛场上归来,正准备放松心情坐在银幕前面欣赏这部影片,随着场景的不断切换,我们在赛场上形成的亢

奋、激荡的心理空间便会逐渐被影片所营造的阿甘平和、沉稳的心理空间所代替,随后我们可能全身心都会彻底的融入20世纪90年代阿甘的生活情景之中。在这次转换中,欣赏者都是带着各自不同现实生活的心理感受以及人生经验,去接触影视的虚拟情节,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来挑选、解释所得到的影视信息,因此虽然最终观赏者都融进了同一个虚拟的影视世界,但每一个人所建构的影视心理空间却都不尽相同。《阿甘正传》在对的欣赏中,有些人的心理空间中充满对阿甘的欣赏与佩服,而有些人的胸中却可能装满了对阿甘

的不屑与嘲笑!三、虚拟影视情景中受众心理空间的转换当影视观赏者完全进入影视剧情所构成的虚拟空间之后,观赏者就拥有了观赏与演绎的双重身份,一方面,观赏者所演绎的不是他自己,也不是某个特定的角色,而是随着时间的不断推进,在一维线性上所出现的所有角色,他随着角色的不断出现与切换,不断的跳转入不同人物角色的心理空间之中。《阿甘正传》在对的欣赏中,我们的心理空间所处的状态可能主要随着阿甘的心理状况而波动,但当影片刻画阿甘的母亲或其女友珍妮等人物时,我们的心理空间就会不自觉地切换到母亲和珍妮的思维状态之中,去感受他们的心情或是生活,完成一次新的心理状态转换体验。另一方面,影视艺术的受众已不再仅仅是屏幕之外的观赏者,以局外人的心态看待别人的生活,同时也是屏幕内的观赏者,以场景中的人物看待场景中的风景。对于观者而言,对其心理空间的转换影响最大的就是影视艺术中的蒙太奇(蒙太奇是法文 Montage的音译,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是一种影视创作的叙述手段和表现手段,它将一系列在不同地点,从不同距离或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摄的镜头按照一定的要求排列、组合起来)。例如在平行蒙太奇中,不同时空或同时异地发生的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情节并列表现,分头叙述而又统一在一个完整的结构之中。这种手法使观者的心理空间分割成几个模块,各个模块之间相互烘托,在影视受众的心理空间中不断转换。四、影视受众心理空间的消解与转换当受众对影视艺术的欣赏结束之后,影片带来的虚拟心理空间感受会在人的心中存留一段时间,但由于观赏者随之要转入现实世界中,现实的心理意识就会将虚拟的感受从心理空间中排挤出去,从而使受众通过影视艺术所营造的心理空间解构,完成从虚拟到现实心理空间的二次转换。但是由于人脑的记忆机能,完成转换后,在现实的心理空间中会留存一些影视虚

(下转66页)

56

浅析影视艺术欣赏中受众心理空间的转换


  本文关键词:浅析影视艺术欣赏中受众心理空间的转换,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362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1362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714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