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影视论文 >

什么是数字化生存_《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发布时间:2016-12-04 18:46

  本文关键词:电影艺术的数字化生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东北师范大学》 2007年

电影艺术的数字化生存研究

张华斌  

【摘要】: 数字技术的诞生,以及数字技术与电影艺术的联姻在这个高科技迅速渗透到各个领域的时代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事实,由此人的作用也随着电影时代的更新而不断地突显出来。无论是人在电影内的灵魂作用和电影外的欣赏接受上,还是在电影载体的数字更新上,都章显出其不可忽视的主导作用。人,操控电影数字技术完善电影的艺术表达,但是其能否掌控住这股数字趋势呢?虽然数字化以其方便、快捷、准确的优势促进电影业繁荣发展,但是却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发展中埋下了诸多隐患。介入到电影领域的数字技术,导致了电影理论与电影美学观念的更新,令电影理论界诚惶诚恐;与此同时,数字化也带来了电影形态的多元化,使电影艺术越来越趋于大众化,拍电影不再是专业人士的专利,也并不一定需要高额的投资。更多的人拿起DV摄像机进行拍摄;更多的主流导演考虑用高清晰数字摄像机来拍摄低成本的影片;网络电影的兴起增强了电影与观众的互动性,在这场数字风暴中,电影观众的角色已经外延。这种全民的“数字运动”是否会成为颠覆电影艺术的潜在危机呢?本文试图从电影创作、电影受众、电影市场三个方面探讨数字化的今天电影艺术的生存状态。用具体影片分析数字技术在以人的创造力为介质的前提下,对电影艺术的拓展,满足电影受众的“审美期待”和视觉、听觉上的愉悦,从而刺激数字电影市场的繁荣。 首先,数字电影并非只是技术堆砌的“奇观”,而是电影艺术创造不可缺少的支柱,是电影创作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拓展。无论是从电影影像还是电影创作方面探讨,还是从电影受众和电影市场角度观察,数字技术总能满足电影影像的虚拟真实、电影创作的无限可能。其次,数字化创作的电影奇观满足了电影受众的审美期待,以及电影受众凭借生活中的视觉和知觉经验,对这种“视象”或“心象”的艺术认同。最后,技术不仅为电影的创作带来了更多可能,还提高了电影制作质量,降低电影制作成本;数字化带来电影形态的多元化并非排斥电影艺术,而是促进了电影创作者、投资者与电影受众之间的互动交流,使技术在为艺术服务中不断地摸索着前行。电影的数字化使电影艺术迈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J90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英文摘要5-7
  • 引言7-10
  • 一、数字技术对电影技术的影响10-13
  • (一) 电影的数字化到数字电影10-11
  • (二) 数字电影的三个重要环节11-13
  • 二、电影艺术表现力在数字技术中的拓展13-22
  • (一) 数字技术丰富了创作手段13-19
  • 1、完善电影时间和空间的游戏规则13-15
  • 2、数字化给电影创作者带来的惊喜15-17
  • (1) 好莱坞电影导演的数字情节15-16
  • (2) 电影创作者始终是电影创作的灵魂16-17
  • 3、数字化给电影表演带来的诸多可能17-19
  • (二) 数字时代电影影像的“否定之否定”19-22
  • 三、数字时代电影观众的角色外延22-26
  • (一) 数字时代电影的人性互动22-23
  • (二) 数字时代电影观众的审美接受23-26
  • 四、数字时代的电影市场26-31
  • (一) 数字时代电影形态的多元化26-28
  • (二) 数字电影给生产销售带来的技术性革命28-31
  • 结语31-34
  • 参考文献34-36
  • 致谢36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振华;颠覆与裂变——论网络时代重建电影美学之必要性[J];电影艺术;2001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晶晶;网络传媒——公共领域再次转型的契机[J];安康师专学报;2005年01期

    2 姚芳;我国构建电子政府的现状与完善途径[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3 齐东旭;数学与计算机艺术[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4 史鼎新,何明升;网民在线活动研究述论[J];北方论丛;2000年04期

    5 田皓;当代文学媒体化生存论略[J];北方论丛;2005年04期

    6 曹海峰;曹亚峰;;试论小众传播与新媒介文化[J];北方论丛;2007年05期

    7 杨爱华;网络传媒的社会功能及风险分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8 郑少艾;英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适应数字化的社会[J];比较教育研究;1998年02期

    9 姜素兰,张文杰;网络发展对社会心理的负面影响[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10 张义兵;解构与整合:网络发展对制度化教育的影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邓卫斌;;CG技术再创动画新艺术[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2 曹亚丽;;基于创意产业的新媒介艺术设计研究[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3 ;网络文化影响下的现实社会——博客文化初探[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4年“社会工作、社会学与构建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胡志高;;网络时空格局的特点[A];新环境下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第六届中国社区和乡镇图书馆发展战略研讨会征文集(下册)[C];2007年

    5 仰海峰;;弹性生产与资本的全球空间规划[A];上海社科院马克思主义创新论坛2007论文集[C];2007年

    6 吴庆;;未成年人网络问题的公共治理——世界的经验与中国的现实[A];“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马彩红;;浅析报纸的生存状况——基于“补偿性媒介理论”的思考[A];新闻传媒与社会发展论坛·2007——中国新闻业发展现状与趋势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宝军;电子文献研究[D];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2001年

    2 李祖明;互联网上的版权保护与限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3 刘承波;信息时代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变革及其运行机制[D];厦门大学;2002年

    4 张利;基于计划、控制实施的数字化建筑施工体系的研究与实践[D];重庆大学;2003年

    5 姜英;网络文学的价值[D];四川大学;2003年

    6 李庆宗;在理性与价值之间[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7 杨仁厚;信息化发展效应的哲学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8 孔伟;信息技术视域中的社会生产方式[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9 胡弼成;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现代化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10 刘丹鹤;赛博空间与网际互动——从网络技术到人的生活世界[D];复旦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晓鸣;电影艺术的审美特征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2 王再祥;知识经济与当代中国共产党的建设[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3 赵雪艳;论商业银行开展网上银行业务[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4 余洪明;我国发展网络经济的障碍及对策研究——从美国“新经济”谈起[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5 王宁;因特网上版保护问题的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1年

    6 魏小兵;网上公关初探[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7 魏革川;中印软件产业发展比较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1年

    8 王景强;网络媒体的审美阐释[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9 张华;网络文学初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10 张涛;虚拟现实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初探[D];重庆大学;2001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邢艳群;数字电视画面艺术特征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林锡淙;好莱坞制片传统下的重拍片现象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芬;网络技术的伦理问题与伦理关怀[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2 阿里巴巴;;天国的学术(Ⅳ):1和0[J];博览群书;2003年10期

    3 易启洪;李文;黄维柳;;“数字化生存”与人的全面发展[J];桂海论丛;2006年06期

    4 陈枚;;在网际交往中寻求数字化生存与发展——戏剧作者与网际交往的关系探微[J];戏剧之家;2009年06期

    5 刘仲蓓,颜亮,陈明亮;数字化生存的人文价值与后人类中心主义[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年04期

    6 林君桓;未来艺术的数字化生存[J];福建艺术;2000年01期

    7 张存峰;;数字化电影和中国电影数字化[J];山东视听;2004年04期

    8 张桂芳;刘晓云;;数字化时代儒家人文精神的拓展[J];社会科学辑刊;2006年02期

    9 朱国萍;;谈数字化生存状态下的网络伦理问题[J];商业时代;2008年06期

    10 牛俊伟;;关于虚拟世界的哲学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远丽;;神奇 多变 拓展[A];新环境下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第六届中国社区和乡镇图书馆发展战略研讨会征文集(下册)[C];2007年

    2 楚旺;梅金钟;;新闻出版的数字化生存[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3 马彩红;;浅析报纸的生存状况——基于“补偿性媒介理论”的思考[A];新闻传媒与社会发展论坛·2007——中国新闻业发展现状与趋势论文集[C];2007年

    4 徐祖哲;;信息化在畜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A];中国禽业发展大会暨中国畜牧业协会禽业分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7年

    5 陆俊;;虚拟的网络与现实的和谐[A];和谐·创新·发展——首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7年

    6 宋俊;于玲;;机械制造的历史责任及发展特征[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7 邱国鹏;李勋祥;;融合与嬗变:论数码艺术设计的审美建构[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8 朱军;;电子合同的相关法律问题[A];信息网络与高新技术法律前沿(2005)——电子法与电子商务时代的传统知识保护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王薇;张启禄;;从网络虚拟社区的法制化管理看预防网络犯罪[A];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第二十四卷)[C];2009年

    10 王大海;;面对网络时代的财务工作[A];纪念房地产开发会计学术委员会成立十周年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阳;[N];人民日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王欣 郭晓静;[N];重庆日报;2003年

    3 BlogBus.com首席运营官 魏武挥;[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4 ;[N];中国教育报;2001年

    5 周年洋;[N];上海证券报;2007年

    6 清晨;[N];市场报;2006年

    7 少岩;[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1年

    8 本报记者 翁昌寿;[N];中华读书报;2000年

    9 ;[N];科技日报;2001年

    10 杨沛奇;[N];人民邮电;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才刚;数字化生存与文学语言的流变[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邓文华;海峡两岸数字艺术产业比较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3 张斌宁;从视淫到奇观——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阶段性影像特征的视觉文化研究[D];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

    4 老颜武;信息文化的负效应及消解[D];东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文婷;高校教师数字化生存能力现状分析[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2 袁丽;初中生数字化生存能力现状调查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3 张华斌;电影艺术的数字化生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陈洁;论“存在空间”向数字建筑实形的转化[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5 刘君;解析新华网的成功轨迹[D];河北大学;2005年

    6 于维艳;数字化对心身关系问题的拓展[D];东华大学;2007年

    7 王彪;数字化在工业造型设计上的应用[D];吉林大学;2008年

    8 樊蓉;诗歌的数字化生存[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9 王鹤;数字时代下的建筑形式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10 王阿方;报网互动探析[D];郑州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电影艺术的数字化生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046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2046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055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