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国电视研究综述(2)
本文关键词:论电视艺术的学理重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2010年3月,《现代传播》联合各界人士举办《非诚勿扰》栏目研讨会,许多与会者给予该节目高度评价。胡智锋教授认为,《非诚勿扰》打破了此类节目世俗低俗的常规取向,体现了鲜明的主流价值。他最后总结说,该节目的收视率和影响力都是积极正面的,内容和样式具有创新意义。
然而也有不少学者对以《非诚勿扰》为代表的电视相亲节目持批判态度。项仲平、杜海琼认为,此类节目存在的问题与其自身的先天不足有着天然的联系:一方面是难免沾染“秀”的成分;另一方面则包含了主流价值观念丧失、公共媒体责任缺失、真诚真情真爱流失等众多隐患。在讨论电视相亲未来发展的问题时,他们认为,要倡导主流价值观,提升电视相亲节目的内涵和品质,,重建和完善“服务化”的体系。
对泛娱乐化的再批判与再认识。学界对于过度娱乐化给中国电视带来的各种弊端的论争,伴随着电视娱乐的发展从未停过。欧阳宏生、闫伟认为,泛娱乐化的电视传媒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公众的独立思考和批判的能力,降低了他们对公共事务保持热切关注的态度,不利于成熟的市民群体的形成;另外,泛娱乐化的发展加剧了新闻等节目娱乐化的趋势,过多挤占了对公共事务报道和评论的时间,阻碍了传媒公共领域的建设,延缓乃至降低了社会文明的发展。
从电视娱乐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受众的个性得以张扬,草根越来越具有话语权,民众认同度日渐提高,然而萧盈盈指出,隐藏在这种自我个性背后的却是“文化工业”千篇一律的伪时尚与拟个性,大众意识正在用温情脉脉的面纱,掩盖人文精神诉求的缺失。
电视产业和策略研究
媒介融合。2010年伊始,国务院提出我国将在5年内实现广电网、电信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随即7月1日正式公布了第一批“三网融合”试点城市。三网融合工作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因此2010年被称为中国三网融合的元年,标志着中国媒介融合时代的来临。于是在2010年度,探讨电视媒体如何在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中找准定位、谋求突破并实现发展,成为电视研究的重中之重。
金雪涛等学者通过论述美国有线电视网络在“三网融合”背景下的发展,来观照中国的电视业务。他们认为,有线电视应从战略的高度开发光纤入户,并提供“多重播放”的捆绑服务是其在未来竞争中取得突破的关键。杨凤娇认为,三网融合给我国的电视业带来了发展的新机遇,不仅拓宽了电视传播渠道,促进了电视业务的升级和创新,扩张了电视受众,并为形成电视业新格局开辟了道路。弓慧敏通过分析电视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空间,认为电视必须要与网络媒体多元互动,方能取得长足发展。
除了上述较为宏观的研究外,更多学者针对电视媒体在媒介融合时代的发展展开了相对微观的研究,包括组织机构变革、传媒技术革新、节目内容生产等方面,不再赘述。
评估体系。电视节目评估一直是当今电视从业者及学者关注和探讨的课题。现有的电视节目评估一般以收视率为主要标准,然而这并不尽如人意。特别是在媒介融合的时代里,社会环境的变化、消费方式的转变以及新媒体技术对媒介格局的冲击,使得原有的静态的电视评估体系迫切需要得以改革和创新。
金兼斌、李先知认为,新媒体极大地拓宽了电视节目的传播领域,电视节目得到二次甚至多次传播,这使得传统的评估体系已无法全面地适用于评估实施的各个层面。由此他们提供了一种在原有体系上充实和修正过的科学评估电视节目的模型框架。
当然,对于不同类型的电视节目的评估指标也应该有所不同,很多学者也针对各种具体的电视节目的评估进行了探讨,包括电视剧、财经节目等。此外,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的李岚等人对广播电视品牌评估的理论框架和体系建构也进行了探讨,对于广电媒体制定和调整其品牌战略,在市场竞争中提高竞争优势、形成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舆论监督和引导。我国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期,面临着危机频发的严峻形势。而大众传媒在处理许多重大公共事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舆论监督和引导功能,甚至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事件的进程。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研究大众传媒、特别是受众广、影响力大的电视媒体在危机事件中的舆论监督和引导功能,无疑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并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话题。
朱春阳、杨绪伟在探讨电视媒体如何提高舆论引导的能力时指出,电视媒体要直面当下社会存在的问题,尤其是热点问题,才能更有效地设置公众议程,实现其舆论引导的功能。在尺度把握方面,电视媒体既要满足公众的关注需求,又不应为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视自己的责任。
国际传播和对外传播。电视的国际传播能力被看做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2010年是国家媒体在全球传播格局中不断扩大影响力的战略之年。2010年度,由新华社主办的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简称中国电视网或CNC)及其英语频道相继上星开播;央视九套于4月26日正式改版为英语新闻频道,更突出了“国际化”的特色,贴近海外观众收视习惯,成为央视加强国际传播能力的重要平台。
程曼丽教授指出,对外传播战略应当包含语言战略、内容战略和受众战略。就中国电视对外传播品牌战略的实施,她提出以下建议:第一,改变传统观念,树立国际传播或全球传播意识。第二,细分受众市场,提供精准的内容与服务。第三,以深度参与引导国际舆论,扩大影响力。
结语
电视发展同社会语境密切相关,电视研究热点也同媒体热门现象高度一致。2010年中国电视受到新媒体及三网融合政策的巨大影响,这使得学界及业界人士都在广泛思考和探索电视业在媒介融合时代里,其节目、品牌、传播平台、社会功能各方面的定位和发展策略,以此构成了本年度的核心话题。然而这些问题并未形成成熟的结论,并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
与以往常被批评为“轻理论重实务、现象多提升少”的媒体研究相比,本年度的电视研究在理论建构上更加深入,在策略思考上也更为实用,这也凸显了电视人的危机意识。(赵艳明、刘一川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李文聪为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硕士生)
注释:
①欧阳宏生、闫伟:《论电视艺术的学理重构》,《现代传播》,2010(2)。
②黄勇:《广播电视属性:建构一个科学的概念体系》,《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0(4)。
③黄勇:《科技是广播电视的第一属性》,《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5)。
④张晶:《电视艺术的审美文化尺度》,《现代传播》,2010(3)。
⑤洪艳、刘友林:《电视奇观的美学批评》,《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9)。
⑥张兴成:《“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与后现代性——电视媒介与当代审美文化变革》,《电视研究》,2010(11)。
⑦张兵娟:《国家的仪式——〈新闻联播〉的传播文化学解读》,《现代传播》,2010(8)。
⑧王启祥:《我国重大事件电视直播报道回顾与反思》,《电视研究》,2010(5)。
⑨程蔚东:《直播时代:中国电视重装上阵》,《新闻战线》,2010(3)。
⑩陆小华:《媒介融合时代的多现场电视直播报道》,《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2)。
11李戈:《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直播的商业盈利模式》,《电视研究》,2010(6)。
12喻国明、赵晋:《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瓶颈突破方式探析》,《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9)。
13岳荣欣:《对电视民生新闻的观察与思考》,《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5)。
14游景升:《电视民生新闻的“七年之痒”》,《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3)。
15丁玲华:《电视民生新闻将成历史概念》,《现代传播》,2010(6)。
16晨光:《1989年—2009年电视纪录片美学形态及特征》,《现代传播》,2010(2)。
17张同道、沈岳:《建构媒介绿色长城——2009年中国纪录片的文化格局与美学特征》,《中国电视》,2010(9)。
18聂欣如:《纪录片和神话的建构——从里芬斯塔尔的〈意志的胜利〉到伊文思的〈愚公移山〉》,《新闻大学》,2010(4)。
19刘洁:《〈DV·民众影像〉粗放而有机的栏目化创新》,《中国电视》,2010(8)。
20万卫、陈力:《在主流电视媒体上搭建民众影像的话语平台——兼论〈人与社会〉栏目的创新发展》,《电视研究》,2010(9)。
21薛晋文:《电视相亲节目的“时代之潮”与“时代之惑”——从〈非诚勿扰〉和〈我们约会吧〉说开去》,《中国电视》,2010(8)。
22张国华:《江苏卫视〈非诚勿扰〉栏目研讨会综述》,《现代传播》,2010(5)。
23项仲平、杜海琼:《电视相亲节目低俗化现象的反思与服务化的品质追求》,《电视研究》,2010(9)。
24欧阳宏生、闫伟:《快乐有度过犹不及——对当前“电视娱乐化”问题的再思考》,《当代电视》,2010(2)。
25萧盈盈:《中国电视娱乐的产业动力与文化责任》,《现代传播》,2010(9)。
26金雪涛、廖锦瑾、邓磊:《“三网融合”背景下美国有线电视网络业务发展与启示》,《电视研究》,2010(12)。
27杨凤娇:《三网融合给电视业带来发展新机遇》,《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7)。
28弓慧敏:《媒介融合视野中电视媒体的未来发展》,《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5)。
29蔡天佑:《媒介融合模式建构中电视媒体的角色定位》,《中国电视》,2010(7)。
30曾静平:《从4C融合到4C营销——中国广播电视产业的融合与突围之道》,《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4)。
31曾祥敏、孙羽:《论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电视内容产品生产与集成》,《电视研究》,2010(4)。
32金兼斌、李先知:《媒介融合环境下电视节目评估体系》,《电视研究》,2010(7)。
33喻国明、李彪:《电视收视全效指标评估体系研究——以电视剧为例》,《电视研究》,2010(7)。
34吴定海、赵蓉:《简论财经电视节目评估方法的突围》,《电视研究》,2010(8)。
35李岚、王雷、罗艳:《广播电视品牌评估的理论框架和体系建构》,《电视研究》,2010(5)。
36朱春阳、杨绪伟:《电视媒体如何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以舆论监督为分析视角》,《电视研究》,2010(7)。
37程曼丽:《中国电视对外传播的品牌战略》,《电视研究》,2010(3)。
【1】 【2】
本文关键词:论电视艺术的学理重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471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2471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