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影视论文 >

美国电影中的记者形象1946-1976

发布时间:2019-06-24 19:18
【摘要】:本论文文研究的的主要内容是美国电影中的记者形象。从过往的研究看,国内对于美国电影中记者形象的研究很少,而国外对电影中记者形象的研究则把重心放在了对这些形象的分类上。而本论文有别于传统将这些记者形象作简单分类的研究方式,在总结归纳一定时期内记者形象共同特征的基础上,探析这些形象生成以及变化的原因,并力图透过这种可见的变化解读它与政治、文化等各种权利机制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历史流变”是本论文研究的主要路径,论文以历史为线,重点研究了1946-1976年出现的新闻业电影。本论文分4章,在每个章节内,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分别对不同时代的代表性电影作细致地探讨,总结出影片中记者形象的一些规律性特征。好莱坞电影中的记者形象在默片时代至30年代末的这段时间已经形成,而在本文研究的这段时间内,一共大约出现了700部描述新闻界或记者的电影。在40年代和50年代,绝大部分电影中的记者形象和30年代末相比并未发生明显改变,即富有魅力的英雄主义形象,但是也有一些电影完全颠覆了传统的记者形象,它们将记者表现为玩世不恭和道德低下的特征。在本文研究的这段时间,美国社会的剧烈变动以及新兴媒体的出现显然改变了观众自身对于电影中记者形象的期待,社会历史因素和技术因素共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到了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由于电视的普及和电视记者的出现,传统的记者形象已经不能适用于全新媒体世界了。另外,本文专设一章对《冷酷媒体》(1969)使用了“深描”的理论,将其和60年代美国社会的两个方面起来,即:电影现实主义文化和电视新闻文化。
[Abstract]:The main content of this paper is the image of journalists in American films. From the past research, the domestic research on the image of journalists in American films is very few, while the foreign research on the image of journalists in films focuses on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se images. However, this paper is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research method of simple classification of these reporter images. On the basis of summing up the common characteristics of reporter images in a certain period of tim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 of the formation and change of these images, and tries to interpret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and various rights mechanisms such as politics, culture and so on through this visible change. Historical change is the main path of this paper. Based on history,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journalism films that appeared from 1946 to 1976.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 in each chapter, with the method of text analysis, the representative films of different times are discussed in detail, and some regula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porter image in the film are summarized. The image of journalists in Hollywood films was formed between the silent film era and the late 1930s, and during the period studied in this paper, there were about 700 films describing the press or journalists. In the 1940s and 1950s, the image of journalists in most films did not change significantly compared with the late 1930s, that is, charismatic heroism, but some films completely subverted the traditional image of journalists, which characterized journalists as cynical and morally low. During the period studied in this paper, the dramatic changes in American society and the emergence of emerging media have obviously changed the audience's expectations for the image of journalists in the film. Social and historical factors and technical factor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together. By the late 1960s and early 1970s, due to the popularity of television and the emergence of television journalists, the traditional reporter image can no longer be applied to the new media world. In addition, this paper sets up a chapter to use the theory of "deep description" for Cold Media (1969), which is compared with two aspects of American society in the 1960s, namely, film realism culture and TV news culture.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214.2;J90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孟建;新的电影观念和我国当代电影[J];当代电影;1985年01期

2 刘小狄;;WOODY——记著名美国电影艺术家伍迪·艾伦(之二)[J];电影评介;1989年01期

3 王竞;;直接电影:认识与分析[J];电影艺术;1991年06期

4 汪朝光;好莱坞的沉浮——民国年间美国电影在华境遇研究[J];美国研究;1998年02期

5 许俊年;向灾难宣战 点评美国电影《火山爆发》[J];上海消防;2001年11期

6 晓曦;;自由·电影[J];电影文学;2001年08期

7 周小玲;试论美国电影中的英雄情结[J];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8 本刊编辑部;美国电影票房排行榜[J];视听技术;2003年02期

9 徐佩印;李立;;你好,电影——《百年回眸》感言[J];书摘;2004年10期

10 尹鸿 ,王熠婷;解析美国电影产业[J];电影艺术;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金冠军;郑涵;;战后欧美文化视听贸易述评[A];中国与世界影视文化多样性的现实与前景——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第4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汪朝光;;战后上海美国电影市场研究[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0年卷[C];2000年

3 李亦中;;中美电影跨世纪交往格局[A];和而不同——全球化视野中的影视新格局——第三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4年

4 杨朋;;试论美国电影中华人女性形象的文化属性[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5 张艳敏;;好莱坞的电影产业之路[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文化强省战略与科技支撑论坛文集[C];2008年

6 James G.Lengel;;国际电影电视新技术[A];中国与世界影视文化多样性的现实与前景——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第4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6年

7 李道新;;从“亚洲的电影”到“亚洲电影”[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艺术的超越与文明的发展”艺术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8 高五峰;;数字3D电影技术分析及应用研究[A];2009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影视技术文集[C];2010年

9 李亦中;赵菲;;辩证看待3D电影热[A];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10 尹鸿;萧志伟;;好莱坞的全球化策略与中国电影的发展[A];全球化与中国影视的命运——首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凌朔;美政坛如戏,以大片比喻挺形象[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2 驻美国使馆文化处 徐彤;新兴媒体轮番冲击美国电影[N];中国文化报;2001年

3 陈之罡;布什先生,你看过多少中国电影[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4 焦达;整合营销:美国电影越卖越俏[N];文汇报;2003年

5 本报记者 付毅飞;月球广告能否成为现实?[N];科技日报;2009年

6 驻洛杉矶总领馆文化领事 陈永山;美国电影业招数多[N];中国文化报;2002年

7 本报驻美国记者  李文云;讲故事———电影不变的原则[N];人民日报;2006年

8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经济学教授 本报特约撰稿人 张锐;詹姆斯·卡梅隆:王者归来[N];国际商报;2010年

9 世英;美国电影票房年年升 影院腰包不见鼓[N];中国文化报;2002年

10 卢中明;战争阴云下的美国电影业[N];文汇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文萍;当今美国电影里的中国资源与中国形象[D];暨南大学;2009年

2 李静;新时期体制演变中的电影进口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3 徐海娜;影像中的政治无意识:美国电影中的保守主义[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4 陈志国;台语电影的文化阐释[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5 周菁;和而不同——论WTO背景下中外合拍电影的跨界生存[D];暨南大学;2010年

6 胡黄河;007系列电影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任明;电影、城市与公共性[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薛华;中美电影贸易中的文化折扣研究[D];中国传媒大学;2009年

9 常凌;自恋时代:大众文化中的疾病隐喻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10 刘点点;跨媒介时代的文化产业[D];北京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凯;美国电影中的记者形象1946-1976[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2 颜袁茜;美国电影中华人定型化形象研究[D];吉首大学;2012年

3 张婕;美国电影产品文化营销策略及启示[D];天津财经大学;2010年

4 刘蓓;美国电影中的中国形象[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5 刘文;美国电影的政治意识形态秘密与中国意识形态安全[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谢阳;以美国电影的文化输出战略为借鉴的中国文化传播策略探析[D];山东大学;2011年

7 彭垒;犹太人与二十世纪上半叶美国电影业的繁荣[D];武汉大学;2004年

8 谢剑玲;美国电影中刻板化的华人形象[D];南昌大学;2012年

9 何思源;性别注视:20世纪90年代美国电影中的女性形象[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丹;美国电影中的环境思想评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5053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25053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6bd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