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影视论文 >

论近年来中国大片的创作衍变

发布时间:2020-02-22 16:35
【摘要】:自中国电影全面实施产业化政策以来,以“大投入、大制作、大营销、大导演、大明星、高票房”为主要特征的中国大片便成为了中国电影最为引人注目的景观。2002年,《英雄》的横空出世拉开了中国大片风起云涌的大幕,时至今日,中国大片已经走过了十余个年头。十多年来,中国大片极大影响着中国电影的产业格局和历史走向,,既取得了不少极具历史性的成就,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呈现出诸多的弊病。 中国大片弊病主要体现在其创作方面:形式浮华、内容空洞、叙事乏味、艺术品质拙劣、人文内涵不足、文化价值观混乱、当下生活缺席等等。如果说“高概念电影”作为一种制作模式让中国大片在市场上蔚为一时之盛,那么,其持久和良性的发展必须依赖于中国大片在创作方面尽快实现商业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效平衡。 其实,如果仔细梳理一下中国大片十余年的发展历程,我们会发现以2007年为节点,确切地说是以电影《集结号》的出现为标志,中国大片在创作上整体呈现出一种较为明显的衍变趋向。之所坚持使用“衍变”一词,主要是为了说明这种变化的内在衍生契合关系。这种变化不是同一的,而是零散的,不是单向的,而是反复的。这种衍变涵盖和涉及中国大片在文化品格、题材类型、美学风貌、艺术品质、创作观念、创作方法、大片创意等各个方面呈现出的一些新变化和新特点。 当然,这种衍变的背后存在诸多方面的原因。市场与受众的制约、创作主体的变化、文化环境的影响、评论评奖的导向等原因共同促进了中国大片的创作发生衍变。 近年来中国大片创作的衍变既包含一些成功的突破和有益的探索,如思想与文化的贫乏有所改善、题材类型得到有效拓展、艺术品质整体有所提升、现实主义品格渐渐回归等等,也包括中国大片一直未能解决的创作难题和近年来新出现的一些创作困境,如原创力的缺乏、类型化创作的不自觉,叙事功力的薄弱,本土化与全球化之间文化立场的游移等等。 本文以中国大片(2002—2012)为研究对象,首先在仔细梳理其十余年创作历程的基础上,以2007年为时间节点,将其分为发轫期和衍变期两个发展阶段,并以比较研究的方式从文化品格的嬗变、题材类型的拓展、美学风貌的转向和大片原创力的消长四个方面考辨归纳了近年来中国大片的创作衍变的表现;随后,本文对中国大片创作发生衍变的原因进行了全面地探究,认为市场与受众的制约、创作主体的变化、文化环境的影响、评论评奖的导向等原因共同促进了中国大片的创作发生衍变;最后,本文站在中国大片创作整体发展的角度,对其近年来的创作衍变进行全面理性地评估,评估从“得”与“失”两个方面进行,以期为中国大片的实际创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J9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路春艳;刘彩青;;十年风雨路——国产大片十年创作评析及展望[J];北京社会科学;2012年02期

2 王宜文;浅析中国类型电影的历史与境遇[J];当代电影;2004年06期

3 尹鸿;王晓丰;;“高概念”商业电影模式初探[J];当代电影;2006年03期

4 张颐武;;电影与21世纪中国新的发展——文化软实力的展开及其意义[J];当代电影;2008年02期

5 贾磊磊;;事件电影:《集结号》[J];当代电影;2008年03期

6 陈犀禾;刘帆;;主流大片:邓小平理论在文化实践中的一个典范[J];当代电影;2009年12期

7 峻冰;类型美学观念的受众实践——冯小刚喜剧电影的样式确证与叙述创新[J];当代文坛;2002年06期

8 饶曙光;;不可或缺的中国主流大片[J];大众电影;2007年14期

9 周星;粟米;;中国主流电影文化诉求策略思考[J];电影文学;2008年07期

10 陈旭光;;论“超级大片类型”的中国电影大片[J];电影文学;2009年08期



本文编号:25819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25819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83e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