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影视论文 >

我国穿越剧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30 03:01
【摘要】:“女性形象”作为20世纪70年以来女性主义研究的重要主题之一,是分析大众媒介塑造社会性别的集中呈现。每个人都有社会性别,社会性别源于社会建构,社会性别规范人的行为,决定了人的社会角色和行为特征。~([1])“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塑造成的”,西蒙·波伏娃在《第二性》中的经典语录彻底否定了性别中生理作用的唯一性。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出发,探究我国穿越剧塑造的女性形象特点,进一步深层次从社会性别、身份认同和性别政治的角度分别讨论我国穿越剧中女性主体意识和女性主义特征。首先,在研究穿越剧的女性形象之前对穿越剧进行细致了解。由于我国学界并未严格界定穿越剧,本文从何为“穿越”说起,归纳总结穿越剧所体现的基本特征及女性角色。其次,通过对2001年-2018年我国大陆播出的28部穿越剧中34为女主角进行内容分析后,从身体叙事、话语地位和权力控制三个主体对女性形象进行全方面的分析。结合女性主义理论对第三章的数据呈现进行深度解读。社会性别理论下女性呈现出“看与被看”的特征,女性气质的形成依赖于社会规范;身份认同理论下女性呈现出对于“妻子”和“情人”角色的身份认同,通过作者意图的传递引导女性受众的社会认同;性别政治理论下“男女平权”的想象,在职场和场域的共同影响下,一定程度上凸显了现在社会中女性主体性,激发了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研究发现,我国穿越剧中的女性形象呈现出三大特征:穿越剧中的女性具有真性情,敢爱敢恨,具有超乎常人的知识与能力,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占据主导位置;穿越剧中的女性具有独特气质和独立人格,与传统女性的软弱形象形成鲜明对比;穿越剧中的女主角在感情、身份地位和事业上的转变迎合了女性主义思潮的发展,寄托了女性在职业上男女平等、男女平权、女性自由的“乌托邦式”的想象,侧面暗示了女性在媒介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中遭遇的不公平待遇。最后,希望本文对现实中的女性的自我认知、话语权提升和身份认同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图文】:

共现,研究论文,媒介,性别


图 1.1 CNKI 关于“媒介与性别”研究论文关键词共现图①re 1.1 CNKI keyword co-occurrence graph of "media and gender" research p年世妇会后,女性主义浪潮席卷全球。我国学者开始考察文学等大众传媒对于女性形象的塑造。社会性别理论认为男女性别所决定,是在社会文化和规范中不断形成的角色、性格、地位异。身份认同作为女性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凸显了女性

发文量,电视,女权运动


图 1.2 我国电视与性别研究 1995-2017 年发文量①Figure 1.2 TV and gender studies in China(1995-2017).1.2.3 女性形象呈现研究女性形象分析是电视与性别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20 世纪 90 年代后,,伴随着第三次女权运动的浪潮进入到后女性主义时代,西方电视屏幕上女性形象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性别研究开始超越女性形象的分析方法。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J9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吕晓志;;历史·理论·意义:西方女性主义电视批评综述[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3年04期

2 刘利群;;可见与不可见——社会性别视角下的中国媒介与女性[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3年02期

3 欧阳照;刘坤;;穿越:言情剧的时尚外衣——试析电视穿越剧盛行之缘由[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4 万萍;;从受众传播心理的角度解读“穿越剧”热播现象——以《步步惊心》为例[J];新闻知识;2012年09期

5 赵帆晴;;从当今穿越剧的风靡解读大众的文化心理[J];中国市场;2012年14期

6 陈慧;;性别政治视阈下女性话语权建构探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0年11期

7 曹晋;;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的理论建构[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8 吴洪娣;管仁福;;论我国百年电影女性形象的嬗变[J];电影文学;2007年21期

9 曹晋;;批判的视野: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Media and Gender Studies)评述[J];新闻大学;2005年04期

10 马中红;视觉文化:广告女性形象的看与被看[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本文编号:26069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26069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156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