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以来中国喜剧电影中女性形象变迁研究
本文关键词:新时期以来中国喜剧电影中女性形象变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1979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起点,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经济的开放带来了文化的繁荣。国产电影借助相对宽松的社会大环境来进行电影叙事。纵观中国的喜剧电影史,虽然女性形象早在1913年就登上了历史舞台,但是女性形象通常是以他者的、被建构的面目出现在大众视野且这种地位在长时间内并未得到根本的改变。新世纪出现的亚类型“小妞电影”在很大程度上扭转了女性长期处于的尴尬境地。它不再将电影中的女性形象置于边缘或者视为被建构的对象,而是以女性形象为主角,围绕着女性的个人成长来进行叙事。值得注意的是“小妞电影”定义的核心受众群体同样是女性,这就在一定意义上瓦解了女性之前的“被窥视、被建构”的地位。虽然此类电影根源于美国,由于缺少一定的文化根基而显得模仿痕迹很重、缺乏创新意识,但是它的出现无疑是女性形象进程发展中的一大进步。从新时期至今的中国喜剧电影女性形象历经了被观赏、被建构和自我书写的过程,纵观这一历程不难发现女性的自我觉醒和书写之路艰辛与希望并存。电影中对待女性形象的态度表明了一个时期的文明程度和电影发展的进步与否,因此研究中国的女性形象变化是十分有必要的。论文将新时期以来的中国喜剧电影以时间段分为三个主要部分来研究女性形象的变化发展。第一个章节,从1979年到1996年,这一时期是新时期之初,电影的创作环境刚刚脱离了禁锢,向着轻松愉悦的方向发展。这一时期喜剧电影表现的尤为出色,本文以陈佩斯的代表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原因有二,一来陈佩斯的喜剧电影有着明显的商业类型片倾向,受众面广受关注程度高;二来陈佩斯的喜剧电影中当红的女明星往往充当着男性的附属,被建构的意义明显。第二个章节,从1997年到2008年,这一时间的截取是从冯小刚的第一部贺岁喜剧片《甲方乙方》到第一部“小妞电影”问世之前。由于电影本身是具有延续性的,所以拍摄时间多有交叉,以主要代表作品和主要导演为研究的范畴,更利于论文研究的准确性。冯小刚深谙商业喜剧片的运营之道,“铁打的葛优,流水的女明星”道破了女性形象在电影中的被观看、被建构地位。第三个章节,从2009年至今,这一时期出现了“小妞电影”这一亚类型影片。从《非常完美》到《撒娇女人最好命》等多部影片,都旨在描述女性在都市中事业与情感生活。在这类电影中女性以独立的个体出现,她们果敢坚强,通过自己的奋斗实现了自我价值与成长,对中国喜剧电影中女性形象蜕变有着重要意义。论文的结语部分,总结了1979年至今的女性形象在中国喜剧电影中的发展之路,并做出了大胆的展望女性形象的蜕变势不可挡,女性必然会摆脱“被窥视”的命运,以成熟、独立的姿态出现在中国的喜剧荧幕上。
【关键词】:中国喜剧电影 女性形象 陈佩斯 冯小刚 小妞电影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J905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英文摘要5-8
- 1 绪论8-19
- 1.1 研究背景8-16
- 1.1.1 中国喜剧电影史梳理8-13
- 1.1.2 重提女性主义与研究中国喜剧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必要性13-15
- 1.1.3 研究中国喜剧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必要性15-16
- 1.2 研究意义与方法16-19
- 2 美貌的替罪羊:陈佩斯“父与子”系列中女性形象19-29
- 2.1 特殊背景下的时代喜剧19-21
- 2.2 典型作品下女性形象探究21-29
- 2.2.1 被解救于悲惨的处境女性22-23
- 2.2.2 红颜祸水范式23-26
- 2.2.3 女性遭贬损与不抗争26-29
- 3 脆弱而美丽的花瓶:冯小刚喜剧电影中女性形象29-36
- 3.1 90年代喜剧电影的多元化格局29-30
- 3.2“冯氏喜剧”的商业自觉意识30-32
- 3.3 女性:美丽的附庸形象32-36
- 4 真实且独立的新女性:“小妞喜剧电影”中女性形象36-45
- 4.1“小妞电影”与女性主义36-37
- 4.2 中国化的“小妞喜剧电影”女性独立之路37-42
- 4.3“小妞喜剧电影”--《撒娇女人最好命》、《失恋三十三天》42-45
- 4.3.1 帅气坚强的女性形象42-43
- 4.3.2 重塑自我的乐观女性形象43-45
- 5 结语45-47
- 致谢47-48
- 参考文献48-50
- 附录50-52
- A. 论文提到的喜剧影片(12部)50
- B. 1979年至今的中国喜剧影片(不完全统计)50-52
- C.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宇清;;中国早期喜剧电影的创始与奠基[J];电影新作;2005年05期
2 李政参;;喜剧电影中的震撼力[J];电影评介;2006年19期
3 丁鹏;;中国系列喜剧电影的变迁与思想[J];齐鲁艺苑;2006年03期
4 徐源;;假面浪子——意大利喜剧电影中的即兴喜剧传承[J];当代电影;2008年08期
5 欧阳静茹;;从爱一部喜剧电影开始[J];家庭影院技术;2009年02期
6 任丽娜;;喜剧电影美学中的幽默与滑稽——兼论新时期以来中国喜剧电影发展态势[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7 康宁;;喜剧电影的精神内核[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8 李简瑷;;国产小成本喜剧电影文本特质浅析[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9 王莉;;论中国当代喜剧电影的精神特质[J];大众文艺;2010年11期
10 陈泓历;;浅析中国当代喜剧电影的喜剧精神[J];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姜敏;郄建业;;中俄喜剧电影的比较[A];中国与世界影视文化多样性的现实与前景——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第4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张琦;;造梦功能与游戏精神——90年代中国喜剧电影的两种定位[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于帆;喜剧电影:请多一点艺术精神[N];中国文化报;2011年
2 饶曙光 本报实习记者 李亮采访 整理;别做喜剧电影创作上的“懒汉”[N];中国艺术报;2010年
3 周星;喜剧电影:让笑更有内涵和品位[N];文艺报;2012年
4 本报记者 杜思梦;构建国产喜剧电影形象 打造喜剧电影系列品牌[N];中国电影报;2012年
5 本报记者 张晓楠 通讯员 马思远;让喜剧电影找准“穴位”[N];中国文化报;2012年
6 赵卫防;香港喜剧电影北上策略的得与失[N];文艺报;2012年
7 徐韫琪;喜剧电影不能仅满足于“图一乐”[N];文艺报;2013年
8 尹鸿;喜剧智慧是喜剧电影的核心竞争力[N];文艺报;2013年
9 南台;喜剧电影与喜剧小说[N];文艺报;2013年
10 本报实习记者 关雯;国产喜剧电影如何发展?[N];中国电影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乃华;美国两性喜剧电影研究[D];中国传媒大学;2009年
2 康宁;香港喜剧电影研究[D];上海大学;2010年
3 贺彩虹;笑的解码[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舜;论中国60年代初喜剧电影[D];南京大学;2005年
2 雷瑛;90年代中国都市喜剧电影论[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3 刘宇清;中国早期喜剧电影美学初探[D];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2001年
4 王智超;论美国喜剧电影的主题思想及表现风格[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杨元广;论新中国“十七年”喜剧电影的审美建构[D];浙江大学;2010年
6 王东方;2006年以来的国产小成本喜剧电影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7 张瑜;新世纪以来中国小成本喜剧电影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
8 王涛;视觉文化语境下中国疯癫喜剧电影奇观化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9 崔智翔;论印度喜剧电影[D];南京艺术学院;2016年
10 潘薇静;中国电影集团喜剧电影类型研究[D];湖南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新时期以来中国喜剧电影中女性形象变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26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262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