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环境学视阈中的国产动画电影发展研究
本文关键词:媒介环境学视阈中的国产动画电影发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动画电影作为集一种文本、图像、音效于一体的媒介,往往代表着一个时代各类型动画片的最高成就,自20世纪初期诞生以来,令人类传播的感知环境、符号环境以及社会环境有了新的特征,对社会文化形态产生型塑作用。本文以国产动画电影在1995至2014年之间的发展为研究对象,沿着国产动画电影是一种怎样的大众媒介,作为环境的国产动画电影如何从符号环境、感知环境和社会环境三个层面上构建一种新的环境,在感知、时空、社会、政治、内容等层面的媒介偏向性,探究这一大众媒介在宏观上与物质的、知觉的、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因果关系,进一步分析国产动画电影的发展对文化的影响。最后,从媒介生态平衡的视角出发,针对前文的偏向性分析探索其接近媒介生态平衡的路径,以期对国产动画电影的发展有一个系统而宏观的预期。本文得出的结论是,国产动画电影的发展趋势展望可以从四个角度阐述:国产动画电影迫切需求分级制度;制作技术存在二元化发展趋势;新媒体技术提供电影营销新方式;内容上追求思辨性与娱乐性的平衡。
【关键词】:媒介环境学 国产动画电影 电影分级 媒介偏向性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954;G206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英文摘要4-7
- 绪论7-14
- 第一章 媒介环境学及国产动画电影概述14-23
- 1.1 媒介环境学理论及文献综述14-16
- 1.2 国产动画电影的回顾与现状16-23
- 1.2.1 国产动画电影的历史回顾16-17
- 1.2.2 国产动画电影的发展现状17-23
- 第二章 作为媒介的国产动画电影23-33
- 2.1 传者:主动适应市场,放低姿态倾听观众的声音24-25
- 2.2 讯息:文化辐射功能易造成持久印象25-26
- 2.3 媒介:在更多播映平台与智能应用终端上看电影26-27
- 2.4 受众:低幼受众为主,大龄化消费群体逐渐形成27-28
- 2.5 效果:整体票房飞跃,.碑建立艰难28-30
- 2.6 反馈:弹幕增强电影互动性,但整体上反馈产生效果的周期较长30-33
- 第三章 作为环境的国产动画电影33-50
- 3.1 作为符号环境的国产动画电影33-37
- 3.1.1 国产动画电影的推理性符号33-35
- 3.1.2 国产动画电影的表征性符号35-37
- 3.2 作为感知环境的国产动画电影37-45
- 3.2.1 感知特征:视觉和听觉的延伸37-44
- 3.2.2 感知模式:通过传播技术手段实现通感的调动44-45
- 3.3 作为社会环境的国产动画电影45-50
- 3.3.1 国产动画电影与文化传播45-47
- 3.3.2 国产动画电影与社会之间的信息流动47-50
- 第四章 国产动画电影的媒介环境学理论命题解读50-58
- 4.1 国产动画电影的偏向性50-52
- 4.1.1 理性和感性偏向50-51
- 4.1.2 时空和感知偏向51
- 4.1.3 政治偏向51
- 4.1.4 社会偏向51
- 4.1.5 内容偏向51-52
- 4.2 国产动画电影对文化产生影响52-58
- 4.2.1 感官刺激的丰富与表达渠道的缺乏52-53
- 4.2.2 新兴动漫载体打破时空偏向53
- 4.2.3 现行审查机制影响差异化表达53-54
- 4.2.4 众筹模式迎合动画电影融资需求54-56
- 4.2.5 流行语言及同人创作的亚文化传播56-58
- 第五章 国产动画电影发展之展望58-71
- 5.1 国产动画电影呼唤分级制度58-64
- 5.1.1 分级制度对于成人向动画电影拓宽市场的意义59-61
- 5.1.2 分级制度有利于儿童接受适合该年龄段的符号信息61-63
- 5.1.3 分级制度对文化传播的持续性影响63-64
- 5.2 制作技术的二元化发展趋势64-66
- 5.2.1 精益求精——精英化发展趋势64
- 5.2.2 化繁为简——草根化发展趋势64-66
- 5.3 新媒体技术提供电影营销新方式66-68
- 5.3.1 大数据对国产动画电影投资、发行策略的指导意义66-67
- 5.3.2 社交网络疏通反馈渠道,打造.碑营销67-68
- 5.4 内容上追求思辨性与娱乐性的平衡68-71
- 5.4.1 在娱乐性的基础上增加主题和角色深度的挖掘68
- 5.4.2 政府动漫提升思辨性及社会文化价值68-71
- 结论71-73
- 参考文献73-75
- 附录75-77
- 致谢77-78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78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海啸;;3G音乐手机传媒——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音乐媒介诠释[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8年01期
2 梅琼林;;透视传播学“范式之惑”——基于对“范式”概念的反思[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年09期
3 郑达威;;媒体考古学——传播学研究的新思维[J];新闻知识;2010年06期
4 邵培仁;廖卫民;;思想·理论·趋势:对北美媒介生态学研究的一种历史考察[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5 魏少华;;“媒介环境学派”的分歧与当代媒介技术发展路向选择[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6 阳海洪;;媒介生态学还是媒介环境学?关于Media ecology的汉译问题[J];云梦学刊;2013年05期
7 陈力丹;毛湛文;;媒介环境学在中国接受的过程和社会语境[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3年10期
8 董广安;刘思扬;;“双微”环境下移动网络公共领域的失范与对策[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4期
9 陆新蕾;;略论传播学研究中关于“范式”的两种概念[J];新闻大学;2014年03期
10 罗九同;李恒平;;他山之石:媒介生态学及其对教育技术研究的启示[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4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蕾;传播学范式批判与重塑[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熊楚;尼尔·波兹曼媒介环境学思想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3 周梦瑶;技术垄断下的媒介生产与传播[D];重庆大学;2011年
4 赵婷;抗战时期陪都重庆的媒介生态学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5 孟庆丰;媒介技术的演进及其社会影响分析[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6 孙海宁;新媒体条件下区域报媒的生态变迁[D];北京印刷学院;2008年
7 毕竟;论武汉晚报双品牌战略[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8 陈丽;对媒介技术主义理论的研究报告[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9 黄东亮;手机传播现象初探[D];复旦大学;2008年
10 曾玉慧;数字时代的欢乐颂——保罗·莱文森媒介理论分析[D];厦门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媒介环境学视阈中的国产动画电影发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70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267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