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认同.梦想:城市形象宣传片符号构建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30 12:13
【摘要】:伴随着改革开放,国民经济的日益腾飞,城市化已经是一个日趋明显的趋势。城市规模的扩大,经济的增长,都显得日益紧迫。然而在追求经济总量增长的基础之上,城市品牌化,标签化,多元化的风格战也在日益打响。作为树立品牌,提高软实力的重要手段,城市形象宣传片担负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一个时长几分钟甚至几十秒的城市形象宣传片,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完成符码的构建,实现城市人文理念的传达?不同地区在符码建构的过程中又彰显出怎样的地域特色、文化特色?城市形象宣传片在构建城市形象的过程中又是依据怎样的隐性叙事线索构建的城市形象?本文从符号学理论入手,分别选取我们国家东西南北中即上海、西安、深圳、北京和武汉五座城市的形象宣传片作为研究对象,对各个城市形象宣传片的符号及符号构建进行分析。通过对城市形象宣传片的符号类型、符号特征和符号寓意几个方面,从城市形象宣传片符号叙事的内在线索即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符号表征中,隐喻性地表达了关于城市记忆、认同和梦想的叙事象征及其路径和策略,进而阐明城市形象宣传片的叙事功能及其表意特征。对宣传片本身建构的符码进行分解释义,通过这一过程研究城市形象宣传片是如何通过符号、符号的组合、符号的象征和隐喻来讲述城市的故事,构建不同的城市形象。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J959
【图文】:
武汉在城市形象的构建上,并不仅仅突出了武汉在近代变革起到的关键作用时还借助古迹突出了武汉的人文底蕴。在宣传片6分12s出现的“黄鹤楼”,无疑给这座了历史沧桑巨变的城市增添了几丝文人的诗情画意。许多诗人都曾在此留下著名的诗篇鹤楼与岳阳楼和滕王阁序并成为“江南三大名楼”,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是文人墨格外青睐的地方,也都曾留下千古名篇。
鹤楼与岳阳楼和滕王阁序并成为“江南三大名楼”,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是文人墨客的格外青睐的地方,也都曾留下千古名篇。图2.1.1武汉城市形象宣传片“黄鹤楼”场景同类型的建筑景观还有“晴川阁”、“盘龙城”、“古琴台”,它们与前面出现的“汉阳铁厂”、“京汉火车站”,共同构建了武汉城市的历史人文底蕴。武汉城市形象宣传片中出现的这些古迹,无疑给武汉这座城市增添了些许的历史风韵,是既包含着对历史中风雨的武汉的重新书写,记录了武汉的发展。同时又是对武汉这座现代化城市注入了几丝诗书笔墨香。如果说武汉的古迹纪录着武汉这座城市的诗意和改变,那么西安则是纪录着这座古城的沧桑和古老。在西安城市形象宣传片《荣耀西安》中,出现的出土的历史文物符号次数高达十四次。城市形象宣传片运用了较多的特写镜头,呈现了不同的文物的样貌。在兵马俑的场景中
本文编号:2735296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J959
【图文】:
武汉在城市形象的构建上,并不仅仅突出了武汉在近代变革起到的关键作用时还借助古迹突出了武汉的人文底蕴。在宣传片6分12s出现的“黄鹤楼”,无疑给这座了历史沧桑巨变的城市增添了几丝文人的诗情画意。许多诗人都曾在此留下著名的诗篇鹤楼与岳阳楼和滕王阁序并成为“江南三大名楼”,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是文人墨格外青睐的地方,也都曾留下千古名篇。
鹤楼与岳阳楼和滕王阁序并成为“江南三大名楼”,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是文人墨客的格外青睐的地方,也都曾留下千古名篇。图2.1.1武汉城市形象宣传片“黄鹤楼”场景同类型的建筑景观还有“晴川阁”、“盘龙城”、“古琴台”,它们与前面出现的“汉阳铁厂”、“京汉火车站”,共同构建了武汉城市的历史人文底蕴。武汉城市形象宣传片中出现的这些古迹,无疑给武汉这座城市增添了些许的历史风韵,是既包含着对历史中风雨的武汉的重新书写,记录了武汉的发展。同时又是对武汉这座现代化城市注入了几丝诗书笔墨香。如果说武汉的古迹纪录着武汉这座城市的诗意和改变,那么西安则是纪录着这座古城的沧桑和古老。在西安城市形象宣传片《荣耀西安》中,出现的出土的历史文物符号次数高达十四次。城市形象宣传片运用了较多的特写镜头,呈现了不同的文物的样貌。在兵马俑的场景中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梅文庆;李立;;《大城崛起》:打造城市视觉新名片[J];对外传播;2015年09期
2 肖雅静;;影视作品中灯笼文化传播研究[J];东南传播;2015年07期
3 倪秋利;;图像叙事的意识形态编码[J];视听界(广播电视技术);2015年03期
4 鲁莎莎;关兴良;方创琳;武红;;武汉城市群交通地理格局评价与时空演进特征[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5期
5 彭国斌;;城市形象宣传片与城市形象要素[J];新闻爱好者;2011年22期
6 刘新鑫;;城市形象塑造中文化符号的运用[J];当代传播;2011年03期
7 蒋海兵;徐建刚;祁毅;;京沪高铁对区域中心城市陆路可达性影响[J];地理学报;2010年10期
8 孙湘明;成宝平;;城市符号的视觉语义探析[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9 闫杰;;陕南民居建筑及其文化特征[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4期
10 涂文学;;“势”之使然:武汉城市盛衰的历史解读[J];理论月刊;2008年06期
本文编号:27352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2735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