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类纪录片中长镜头的应用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J952
【图文】:
西安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镜头,这个长镜头为观众展现了纳努克家族捕杀猎豹的详细过程,也是整部纪录片中最为经典的长镜头。长镜头所展现的时空一致性和连贯性,使得纳努克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真实完整的呈现在观众眼前。随着运动镜头的发展,在 20 世纪 50 年代,法国电影理论家巴赞根据“电影的照相性”理论提出长镜头理论。他认为电影的本性来源于照相,目的是复制、还原现实生活[4]。为了保证叙事中的客观性与真实性,构建时空完整性,巴赞认为景深镜头和长镜头的运用能更好的服务于此。景深镜头能够实现长镜头内部的画面调度,保持画面,时间及空间上的统一。由于自身的多元性和多义性的特点,可以使观众有自主选择权,对画面展示内容产生自己独有的见解。巴赞的长镜头理论不仅影响了当时新浪潮一代的导演,也为后世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基础。
在系列纪录片《故宫》第一集《肇建紫禁城》(图2-2)的 4 分 34 秒到 4 分 47 秒中用了 13 秒的固定长镜头来展现南方人迁往北京的画面。画面选用了远景的景别,以绿色为主要的画面色彩,人物多身着深色衣服,色彩的明显对比突出了主体,也使整个画面更加具有静态的造型之美。固定长镜头在非遗纪录片中除了用于展现空镜头之外,还可以用来交待时代背景或人物环境。图 2-2《故宫》第一集《肇建紫禁城》固定长镜头(图片来源:视频截图)2.2.2 运动长镜头的自然性运动长镜头是根据现场环境及被摄物体的运动轨迹,通过摄像机的推拉摇移等运动方式完成所需景别变化的镜头。运动长镜头需要导演在拍摄时反应灵敏,对运动方向有所预设,需要通过现场调度实现。纪录片追求高度真实性,多不经彩排,运动长镜头的使用就需要导演对事件主体和过程进行细致观察,根据过程本身来设计长镜头,用长镜头和场面调度来适应事件本身。在非遗类纪录片中,运动长镜头的拍摄方法在人物或事件的展现,还有空镜头都有所体现。流畅不间断的拍摄方式使画面的展现更加顺畅和自然。在非遗类纪录片《传承 2》第二集的《绝技》介绍鄂温克族的驯鹿人时使用了一个 33 秒的跟拍运动长镜头(图 2-3),驯鹿人位于画面的右侧,景别变化上由正面中近景随着跟镜头转变为中景,大致进行了 4 次的景别变化。在这个画面中,鄂温克族的驯鹿人边走边向观众介绍驯鹿人的由来及职责,长镜头景别的自由变换不打扰驯鹿人的介绍,时空的连贯性也保证了画面的真实性。在这部纪录片中还有几处类似的用法,由于被拍摄对象是普通人,面对镜头可能产生拘谨和不自然的感觉。但像这种自然情景下的抓拍或跟拍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图 2-3《传承 2》第二集《绝技》运动长镜头(图片来源:视频截图)镜头的丰富性镜头指在一定的景深范围内,可以展现不同层次的被摄物之间在一个完整的事件中,大景深镜头包含丰富的画面信息,它可都呈现出清晰状态,让观众对展示的内容一目了然。景深长镜摄技术和前期完善的镜头设计,相对于固定长镜头而言,它有感。视觉效果上的虚实转换使整个画面更加富有层次感。在纪与航拍技术完美结合,使其显得更加别具匠心。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鑫;陈旗;;“互联网+”语境下纪录片创新发展的再思考[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年04期
2 陈刚;;电视纪录片创作趋于平民化发展探索[J];中国报业;2019年22期
3 李娟;;电视纪录片创作的平民化发展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9年22期
4 张宗伟;高美;;新时代中国乡村题材纪录片创作观察[J];中国电视;2019年12期
5 裴明明;;纪录片创作探究[J];戏剧之家;2019年36期
6 刘艳;;浅析全媒体环境下微纪录片创作的优化策略[J];新闻研究导刊;2019年23期
7 张斌;;2017年国外纪录片理论研究综述[J];现代视听;2018年11期
8 杨颖;;“纪录片创作”课程如何设计教学内容[J];文教资料;2018年30期
9 廖尚杰;;对纪录片剪辑方式的探讨[J];传媒论坛;2018年18期
10 刘毅;刘杨yN伊;;少数民族文化纪录片叙事策略探究[J];传媒论坛;2018年1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俞虹;;纪录片传播与文化影响分析——以《你所不知道的中国》为例[A];当代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生成——“第三极文化”论丛(2018)[C];2019年
2 梁仁红;;纪录片创作是一场修行——《长城:中国的故事》总导演手记[A];万里长城(2015年合订本)[C];2015年
3 巩晨;严涵;卢雪;;冰雪运动项目纪录片《红军冰球队》的叙事特点研究[A];2018年全国体育社会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8年
4 周选州;;“一带一路”背景下网络直播对纪录片创作的思考[A];人文学术·创新与实践[C];2018年
5 张海洋;唐楠;;另一种视角看待中国北方少小民族生存问题——顾桃访谈录[A];共识(2014春刊11)——新丝路新思路 新常态新常识[C];2014年
6 郭艳梅;;试析新十年中国大学生DV纪录片创作[A];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7 任志明;;“看中国”系列纪录片创作的世界眼光与家国情怀[A];中国文化的多样性——“第三极文化”论丛(2017)[C];2017年
8 于丽娜;;《四个春天》:拙朴影像下的诗意栖居[A];影博·影响(2019年第01期 总第119期)[C];2019年
9 谢寒;;对话张楠导演:《黄河尕谣》探讨个体如何自处[A];影博·影响(2019年第01期 总第119期)[C];201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吴晓东;纪录片悄然崛起 85.9%的人去年看过纪录片[N];中国青年报;2011年
2 记者 牛梦笛 本报通讯员 路静怡;二0一九中国最具影响力十大纪录片揭晓[N];光明日报;2020年
3 ;口述史纪录片《口述国图》首映式在广州举办[N];新华书目报;2019年
4 郝天韵;纪录片发展:内容和形式平衡是个大问题[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9年
5 本报记者 蒲波;我搭上了纪录片飞速发展的“时代快车”[N];中国艺术报;2018年
6 本报记者 王莉;纪录·情怀·梦想[N];甘肃日报;2018年
7 廖健太 张万英 薛可扬;甘肃纪录片40年:记录时代 歌咏陇原[N];甘肃日报;2018年
8 本报记者 蒋天羚;纪录片里的中国故事[N];团结报;2018年
9 林沛;互联网让纪录片充满可能性[N];中国文化报;2019年
10 本报记者 张璐;王建国:新时代的纪录片创作应有新的标准[N];中国艺术报;201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阿拉腾塔娜;内蒙古电视台生态主题纪录片的发展历程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8年
2 杨会;从视觉节奏到生命律动:诗意纪录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8年
3 苗元华;中国新时期纪录片创作与民族文化传承研究(1978-2015)[D];山东师范大学;2016年
4 李灵革;纪录片下的中国[D];浙江大学;2004年
5 盘旋;人类学视阈下的电视纪录片创作[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仇蓓蓓;影视修史[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晨;新世纪BBC中国题材纪录片中国形象塑造研究[D];扬州大学;2019年
2 钱程;电视人物纪录片的审美探究[D];重庆邮电大学;2019年
3 潘志伟;人文类微纪录片创作探究[D];重庆邮电大学;2019年
4 欧柚希;浅析故事化纪录片的审美价值[D];重庆邮电大学;2019年
5 俞瑞杰;纪录片《琴路》的创作阐述[D];扬州大学;2019年
6 洪婷;中国当代医疗纪录片的叙事学研究(2014-2018)[D];湘潭大学;2019年
7 张宗皓;纪录片《守护自来水的人》创作阐述[D];扬州大学;2019年
8 林溪;旁观与介入:从客观真实到主观真实[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9年
9 江培;纪录片《乡村戏童—帅雪儿》人物塑造创作阐述[D];扬州大学;2019年
10 陈一苇;纪录片《扬州大学龙狮团》创作阐释[D];扬州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7450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2745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