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影视论文 >

中国传记电影的传主身份建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09 05:24
【摘要】:传记电影的跨学科性和跨媒介性使它冲破类型电影观念的束缚,具有了开阔的阐释空间。本文主要围绕“传主身份建构”这一核心问题,对“建构什么身份”、“如何建构身份”以及“为何这样建构身份”作出回答,沿着从“故事层”到“叙述层”再到“文化层”的逻辑思路纵深展开,涉及主体间性、文本间性和文化间性等多重语境。论文分为四章。第一章借助海登·怀特的历史诗学及“影视史学”理论,把传记电影视为以影像为媒介、以身体符号为载体建构传主身份的艺术创造活动,辨析传记电影的文学属性,比较传记电影与纪录片的关系,揭示传记电影的类型特征。随后揭示传记电影运作机制的四种分身,即“创作身体”、“本真身体”、“影像身体”和“观影身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并探讨作为“创作身体”的编导和演员如何采用叙事编码策略、遵循真实契约原则、通过电影化拟像手段对传主的“本真身体”进行形塑和身份建构。第二章以“创作身体”所处的不同文化语境和所采取的创作思维,即意识形态话语、人文话语和大众消费话语,将中国传记电影相应划分为:主流传记电影、人文类传记电影和娱乐化传记电影三种子类型,旨在探讨传主“影像身体”生成的动态过程,明确传记电影的内在运作机制。第三章探讨建构传主身份的叙事策略。首先从线性时间、流转空间和交互时空三个方面论述传记电影如何采取分段式、回溯性的元叙述手法重构传主的生活时空;其次论述叙述者声音、主题音乐和语言文字对于建构传主身份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第四章探讨催生传主身份建构叙事策略的文化机制。首先揭示“记忆化历史书写价值传递”的动态过程,探讨“观影身体”如何通过“影像身体”达成与“创作身体”和“本真身体”的共鸣,实现文化身份的认同,进行叙事价值的传递。接下来探讨民族伦理思想、史学精神、叙事文学传统对中国传记电影的深刻影响,通过中西传记电影的对比发掘各自的民族特性。本文通过探讨中国传记电影传主身份建构的动态过程,揭示了传记电影的内在运作机制,并指出中国传记电影创作上的特点和局限。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J9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李琳;;新世纪以来英模电影的英雄建构与观众认同[J];四川戏剧;2014年08期

2 刘海波;施琦;;《铁娘子》VS《周恩来》:发生在银幕上的穿越较量——中美领袖传记片比较[J];电影新作;2013年01期

3 梁月芳;;浅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物传记式主旋律影片的剧作特征[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吴凑春;论新中国传记片的创作(1949-2010)[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芳;挥写艺术 追梦人生[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2 盛丽娜;丁荫楠人物传记电影研究[D];河北大学;2014年

3 许元;音乐家传记电影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12年

4 陈赛梦;艺术家传记片类型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5 冯道如;历史的压抑:新世纪历史人物电影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6 刘晓;“重建主流”呼声下的回响[D];暨南大学;2011年

7 周吉红;伟岸身躯的影像呈现[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玮;从建国到2000年中国传记电影发展[D];西南大学;2010年

9 梁芬;毛泽东银幕形象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10 李芳;经典人生的历史阐释与审美探寻[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7866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27866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f7e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