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影视论文 >

接受美学视域下的“第六代导演”电影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3 13:17

  本文关键词:接受美学视域下的“第六代导演”电影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第六代导演因其边缘化视角和对现实的强烈关注,在世界各大电影节上频频获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遗憾的是,他们的作品在国内只受到小部分精英阶层和知识分子的热捧,并不为主流大众所接受,市场号召力十分有限。作品接受状况不容乐观是第六代导演必须面临的一个严峻现实。如何走出这样的困境,对第六代导演意义重大,它直接关乎到第六代导演能否拥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创作生态。然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单纯的从电影文本本身出发是不够的,解决作品的故事设计、美学风格等都只是问题的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了解观众和读者,探究他们的所需所想,了解他们的观影期待,把两者相结合才是解决问题的一个理想途径。第六代导演的市场遇冷,归根结底是一个观众接受的问题。因此,运用接受美学的相关理论来对第六代导演作品这一接受客体和读者这一接受主体做一番深入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召唤结构”和“期待视野”是接受美学的两个核心概念,相对应的,“召唤结构”的构建是打通第六代导演作品和观众理解接受通道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对第六代导演电影文本“召唤结构”的分析,可以准确地找到他们作品不受大众欢迎的原因,探究第六代导演从文本角度吸引读者和培养观众的方法与策略。运用“期待视野”理论则可以分析出观众的所需所想,得出观众的审美需求、审美期待到底是怎样的现实状况。实际上第六代导演出现接受状况不理想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就是作品的“召唤结构”和观众的“期待视野”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偏差与距离。如何通过文本的召唤系统迎合、打破乃至重塑读者的期待视野,是解决第六代导演作品接受状况不理想的关键所在。要完成对主流大众期待视野的满足,第六代导演必须改变策略和定位,避免在艺术和商业的双重召唤下摇摆不定,重新确立作品的“潜在读者”,将潜在读者由精英阶层和知识分子这一小众群体转向大众读者。与之相适应,第六代导演必须在作品的题材、主题内涵和叙事策略等方面作出调整,重新设置作品的“召唤结构”,主动迎合甚至重塑观众的“期待视野”。即便是他们一贯坚持的边缘化、非主流题材,也应该竭力避免以往那种过分的个人化表达,尽可能采用大众化的表达方式和经典的叙事策略,在迎合并塑造主流观众的“期待视野”的同时,也不断地重塑自身和改变观众。即便如此,对问题的解决也是相对的,根本问题在于第六导演对所谓艺术电影令人费解的偏执,必然使他们游离于主流电影市场之外。其实艺术电影与好莱坞电影之争早已成为过时的概念,好莱坞经典设计的大情节电影也同样可以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一味地排斥经典设计和商业电影并非明智之举。对小情节甚至反情节电影的偏执,或许能取得一定成就,赢得某种程度的认可,但不可能成就一位真正的电影大师。为此,第六代导演不妨尝试深受大众欢迎的经典设计,让自己的作品实现从小情节、反情节到大情节的转移,这样不仅能够满足主流观众的“经典期待”,更重要的是向世人证明,第六代导演不仅擅长“艺术电影”,也熟识并掌握经典设计,从而确立自身在电影艺术殿堂中的地位。
【关键词】:第六代导演 接受美学 召唤结构 期待视野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911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引言10-18
  •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10-12
  • 二、文献综述12-16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16-18
  • 第一章 接受美学与电影18-29
  • 第一节 接受美学的核心18-25
  • 一、理论渊源19-21
  • 二、主要观点及其方法论意义21-24
  • 三、接受美学的创新点与贡献24-25
  • 第二节 接受美学对电影的影响25-29
  • 一、接受美学对电影理论产生的影响26-27
  • 二、接受美学对电影实践产生的影响27-29
  • 第二章 第六代导演作品“召唤结构”分析29-41
  • 第一节 叛逆期的“召唤结构”研究(1990年-2003年)29-37
  • 一、题材与视角的双重“否定”召唤30-32
  • 二、纪实风格与内涵呈现的召唤32-33
  • 三、非典型叙事——现代主义创作手法的运用33-35
  • 四、象征系统的召唤——源于现实的符号标识35-37
  • 第二节 皈依后第六代导演作品“召唤结构”研究(2003年至今)37-41
  • 一、题材召唤:视角的主流化偏移38-39
  • 二、风格召唤:类型化电影尝试39
  • 三、叙事召唤:忠于现实到奇观现实39-41
  • 第三章 受众“期待视野”与第六代导演电影对照研究41-51
  • 第一节 受众“期待视野”的多维分析41-46
  • 一、受众期待层次与第六代导演电影的比照42-44
  • 二、受众期待类型与第六代导演电影的比照44-45
  • 三、受众“期待视野”的相互影响与第六代导演电影的比照45-46
  • 第二节 接受动机视域下的第六代导演电影分析46-51
  • 一、背离狂欢式的消费47
  • 二、符合独处式的审美47-48
  • 三、从狂欢式的消费到直面惨淡人生的艰难历程48-51
  • 第四章 第六代导演电影接受困境的成因及对策51-64
  • 第一节 第六导演电影接受困境成因分析51-56
  • 一、“召唤结构”设置的局限性51-54
  • 二、观众“期待视野”的双重转变54-55
  • 三、“召唤结构”与“期待视野”的偏差55-56
  • 第二节 寻求突破的途径56-64
  • 一、“召唤结构”的创新与突破57-59
  • 二、塑造和引领观众的“期待视野”59-61
  • 三、熟识和掌握经典设计61-64
  • 结语64-66
  • 参考文献66-70
  • 附录70-71
  • 致谢71-7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颖;;坚持与妥协——浅析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第六代导演的艺术特质[J];艺术教育;2006年03期

2 孙宜君;王建彦;;论中国第六代导演电影的叙事策略[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3 邓公正;杨扬;;中国第六代导演创作风格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08期

4 冯晓燕;;在城市边缘行走——第六代导演的一种文化策略[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7期

5 李小斌;;第六代导演创作的风格特征研究[J];新闻传播;2013年12期

6 余明;;第六代导演难趟“主流”的河[J];电影画刊;2003年07期

7 小开;Jimmy;;中国第六代导演三人行张元娄烨余力为[J];电影文学;2001年06期

8 章杰;;中国第六代导演的青春吻语[J];电影文学;2002年12期

9 陈培湛;关于第六代导演新作的思考[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10 陈培湛;对第六代导演如何提高创作水准问题的探讨[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孙宜君;王建彦;;论中国第六代导演电影的叙事策略[A];中国与世界影视文化多样性的现实与前景——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第4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汪开庆;;第六代导演的嬗变——从“文学”电影到“新闻”电影[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3 陈培湛;;对第六代导演的期望[A];冲突·和谐:全球化与亚洲影视——第二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2年

4 金丹元;;挑战好莱坞:对中国文化的不同想象及其缝合——关于第五、第六代导演之比较研究[A];中国与世界影视文化多样性的现实与前景——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第4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6年

5 韩婷婷;;浅述我国电影的市场化改革与创作批评[A];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爱明;当第六代导演走向前台[N];湖北日报;2005年

2 郑照魁;第六代导演:拒绝富贵?[N];南方日报;2006年

3 禾刀 (书评人);第六代导演的“底层”情结[N];中国图书商报;2012年

4 商报记者 卢扬;中国第六代导演:平衡商业与艺术[N];北京商报;2012年

5 本报资深记者 邵岭;第六代导演:未及怒放,已经凋零?[N];文汇报;2013年

6 本报记者 李婷;第六代导演 跨栏文艺 撞线商业[N];文汇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张悦;“言微”而“义大”的“微影展”[N];中国艺术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石彤;蜕变:第六代导演闪亮登场[N];财经时报;2006年

9 韩浩月;《左右》:第六代导演终于温暖了一次[N];东方航空报;2008年

10 唐爱明;叙事先天不足 炒作破坏口碑[N];中国妇女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正光;“以丑为美”:第六代导演的审美观[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馨元;坚守与妥协[D];苏州大学;2015年

2 彭橙;后现代视阈下的管虎电影[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3 田颖;新世纪以来中国第六代导演的创作嬗变[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4 赵婧薇;第六代电影中的存在主义[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5 毛艳;解构主义视域下第六代导演含摇滚元素作品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6 刘园园;第六代导演的镜像表达[D];河南师范大学;2015年

7 赵婧玄;接受美学视域下的“第六代导演”电影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8 蓝启红;论第六代导演对诗意的追求[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9 鞠海彦;第六代导演的美学追求与走向[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10 梁迎梅;中国电影第六代导演的成长道路、审美特点及其他[D];苏州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接受美学视域下的“第六代导演”电影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43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2843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a3b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